Re: [讀經] 佛陀說如何修「止」(九住心/奢摩他安止)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19/09/04 10:47), 4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由第六意識緣取一個善所緣境修習止觀,佛典中提到「繫念安住」,即是由與第六意 識心王相應的念心所憶念所緣,在憶念不忘失所緣的過程中,透過正知觀察、正念安住, 去除內心沉沒與掉舉的過患,成辦令心專注一趣(意識專注趣向一個所緣)的奢摩他安止。 念是定的所依,與第六意識心王相應的定心所,定心所的不共作用是同一個時間內專 住一個所緣,由「繫念安住」達到「一心不亂」的定心,一心即內心專注於一個所緣境。 ------------------------------------------------------------------------------ 補充:「念」心所 摘自:《心類學顯要》倉忠仁波切 (三)念 「念」(心所)的性相:具「不忘失」之作用的了知,是「念」的性相 。 有安立其性相為:具「對曾習之法不忘反覆現起」之不共作用的心所。[1] 具「不忘失」不共作用之了知,就是念心所。例如,與執瓶之分別心相應的念,該念 心所不忘失自所緣境—瓶,瓶是所緣境、存在的。 又如,與執聲常之分別心相應的念,該念心所不忘失自所緣境—聲常,但是,聲常不 是所緣境,因為不是存在的。 再者,念不僅是不忘失自所緣境,且是定的所依。由於念與定的作用力,故覺知堪能 於對境上不忘且專一專注,若是往另一境移動趨行就是離開此境,就是念與定不於該境上 作用。例如,觀想佛像時未專注於該認知的自所緣境(佛像)而趨往其他對境、散動於其 他對境。又,心續現行掉舉時就是已掉失所緣境,所以,散亂與掉舉皆是不專注境。 總之,由於念的勢力微弱而使心無能專注境而成為掉舉,於是緣念過去、現在、未來 隨一;或是,由於念的勢力微弱而使心不清明而成為昏沉,皆是攸關念心所的不忘失之功 用。 * 有說:根知(根知有五種,有眼耳鼻舌身等五根識)無能緣過去,故「與眼識相應的 念」不存在? 此如賈曹傑於《阿毘達摩集論釋》中回答:「緣過去事的續流再串習,故無過難。」 例如,將執瓶之眼知分為三個剎那,如是,所緣境方面也有三個剎那時位的瓶,當第 二剎執瓶之眼知緣及「第二剎那時位瓶」時,當下所緣的彼瓶(第二剎那時位瓶)是第一 剎那時位瓶的續流,這就是文中所說「緣過去事的續流再串習」。 也就是說,第一剎那時位瓶雖已消滅,但是,第一剎那時位瓶的續流於第二剎那時位 是有的,於第三剎那時位也是有的。如是,區分為三個剎那時位的執瓶之眼知皆緣及瓶的 續流。 又,也可從這個角度而理解——第二剎那執瓶之眼知、第三剎那執瓶之眼知等皆是再 決知,因為不是新通達境的覺知,此中,第二剎那執瓶之眼知雖是新通達「第二剎那時位 瓶」,然而「第二剎那時位瓶」並不是該眼知的主要境,其主要境是以瓶而言,如是,以 通達瓶而言,第二剎那執瓶之眼知、第三剎那執瓶之眼知皆是通達瓶之認知,這就是以緣 及「瓶的續流」而建立。 * 念的類別——僅以「念」而言可分為二:染念、非染念。 非染念又可分二:沉(沉沒)掉(掉舉)動搖之非染念、無沉(沉沒)掉(掉舉)動 搖之非染念。前者如:聞所成念、思所成念;後者如:第九住心所攝念、奢摩他所攝念、 毗缽舍那所攝念。 有說:昏沉是癡所攝,故類似於癡,掉舉是貪所攝,故類似於貪,彼二皆屬於煩惱, 如何能建立「沉掉動搖之非染念」? 此一分類是以念本身而言,並非以沉與掉而區分。 如《菩提道次第廣論》中說昏沉與掉舉各有粗分、細分之差別,粗分屬是染污(煩惱 ),細分則屬是非染污,如是,以修九住心而言,第七住心之前的昏沉與掉舉皆是粗分, 且屬是染污;第七住「最極寂靜」所攝昏沉與掉舉則是細分(細分則屬是非染污); 第八住「專住一境」由加行功用遠離昏沉與掉舉;第九住「等持」無加行功用且隨後 產生止觀雙運之等持,如是,「第九住心所攝念」是無沉與掉隨一的念。 * 念心所對於修行佛法極為重要 由念的勢力強盛就能不忘所學教理,若是容易忘失就是未經串習而增盛念的勢力,因 為念的勢力微弱不足,故容易忘失,要言之,就是需要具足強烈的趨入對境之力。 比如,小時候被處罰之後所熟背的經論詞句,比較不容易忘記,因為被責罰之後而增 盛勝解、欲求、慧的勢力,又由於專注一所緣境的緣故,念的勢力也隨之增盛,故能迅速 熟背且不易忘失;反之,一邊打鬧嬉戲一邊背書,雖相似已經熟背內容,然而經過片段時 間之後也就忘失。 要言之,由於念與定的不共作用就能專心學習經論,所以,我們必須培養專心學習的 習慣。例如,做功課時必須專心其中的內容,但是,多數人都是隨著過程就不專心,比如 ,注意身邊發生的事情、想起以前的事情、甚至打瞌睡等等。由此可知,我們心續中緣善 法的念心所,其力極微弱,這部分必須經由串習而培養且增盛。 總之,如前已說,五別境心所對於修行佛法極為重要,彼此互為助伴。[2] (四)定(定心所) (....待續....) ------------------------------------------------------------------------------ [1] 念心所是具「對曾習之法不忘反覆現起」之不共作用的心所。 摘自:印順法師<成佛之道> 正念曾習緣,令心不餘散,明記不忘念,安住而明顯。在修止時,主要是使心在同一 境相上安定下來。使心繫住一境的,是「正念」的力量。正念如繩索一樣,使心繫在一境 上,不致流散開去。念什麼境呢,是「曾習緣」。 緣是所緣境;曾習緣是曾經慣習了的境相。如修念佛的,先要審視觀察佛相;修習時 憶念佛相,使佛相在心上現起來。如修不淨念的,就要先取青瘀膿爛等不淨相。念,就是 曾習境的憶念;修念才能成定,所以定是不能以幻想而修習成就的(例如顛倒知的念其所 緣是不存在的)。有了正念,就能對治『忘聖言』的過失。聖言是聖者所開示的法義,作 為修止的所緣,念念不忘於所緣,就能「令心不」向「餘」處馳「散」,心就漸漸安定了。 [2] 心、心所,《大乘百法明門論》:「別境五者(五種別境心所):一、欲(欲心所), 二、勝解(勝解心所),三、念(念心所),四、三摩地(定心所),五、慧(慧心所)。」 [3] 《攝類學》、《心類學》等是學習佛法的基礎,例如《心類學》講到覺知的分類、覺 知的運作方式,其中包含了心、心所。學習這些法類,能幫助正確通達佛語的內涵。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67565223.A.B11.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9/04/2019 11:58:12
文章代碼(AID): #1TRoMdiH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TRoMdiH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