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讀經] 佛陀說如何修「止」(九住心/奢摩他安止)

看板Buddhism作者 (silence)時間4年前 (2019/09/03 07:24), 4年前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 《瑜伽師地論》大唐三藏法師玄奘奉 詔譯 : 「云何無分別影像?謂修觀行者,受取如是影像相已,不復觀察簡擇、極簡擇、遍尋 : 思、遍伺察,然即於此所緣影像,以奢摩他行寂靜其心,即是九種行相(九住心)令心安 : 住,(九住心次第)謂令心內住、等住、安住、近住、調伏、寂靜、最極寂靜、一趣、等持 : ■ 補充:止、觀修習所緣的對境,不是前五根識的對境,是第六意識的對境 : 止的作業是無分別影像,觀的作業是有分別影像。 ------------------------------------------------------------------------------ 補充:止、觀的修習,是屬於意識,不是屬於前五根識 摘自:印順法師<成佛之道> 說到定慧的修習,就是止觀的修習(止的體性是定心所、觀的體性是慧心所)。 什麼是止,是觀?什麼是定,是慧?慧是以『簡擇為性』的。 梵語「毘缽舍那」,譯義為「觀」,經說觀是:『正思擇,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 遍伺察』。所以,慧是以觀察抉擇為特性的。 (註:《解深密經》三藏法師玄奘譯:「即於如是三摩地影像所知義中,能正思擇、 最極思擇、周遍尋思、周遍伺察,若忍、若樂、若慧、若見、若觀,是名毘缽舍那。」) 梵語「奢摩他」,譯義為「止」,經說止是『心一境性』(一境是一個所緣境,第六 意識專注朝向於一個所緣境,不是兩個所緣境,這是止修的性質);『內心相續』。 定是『平等持心』的意思(內心有掉舉與沉沒,就沒有辦法成就定心,內心要調伏掉 舉與沉沒的不平等,才能成辦於所緣境沒有沉、掉的平等安住;於所緣境去除了沉沒與掉 舉造成的不平等,故稱為等持)。所以止是安心一境(安住於一個所緣境)而不散動的。 繫「念佛」為所緣而修習時,應知這是「由意念」的。一般散心的稱名念佛,也還要 重在意念,何況緣佛相而修止?在起初,審取佛的相好而修習… 修止成定,是定中意識,不是屬於五識的(眼耳鼻舌等前五識)。要知繫念所緣相, 是向內攝心的,是由意識所安立的影像,所以止觀的所緣相,也叫做『影像』(義共相) 。凡是修止的,都是意識所安立的影像相而使他安住,不但念佛是這樣的。 初學時從石刻的、或木雕的、紙繪的佛像,取相明了,然後再緣此攝心而修習。[1] ------------------------------------------------------------------------------ [1] 《十住毘婆沙論》三藏鳩摩羅什譯:「新發意菩薩,應以三十二相、八十種好念佛。 轉深入得中勢力,應以法身念佛。心轉深入得上勢力,應以實相念佛而不貪著。」 [2] 法師此處舉觀相念佛為事例,如<觀無量壽經>的念佛是觀相念佛。 不論是觀相念佛或持名念佛,修習止觀時,都是以第六意識而修。雖然觀相念佛先由 眼識執取佛像,持名念佛先由耳識執取聲音,透過這些方法修止成定,則是由意識成就。 (止修不是由眼耳等前五根識得定,也不是由第七識、第八識得定,是由第六意識得定。) --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567466646.A.700.html ※ 編輯: cool810 (219.69.36.162 臺灣), 09/03/2019 11:59:42
文章代碼(AID): #1TRQIMS0 (Buddhism)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TRQIMS0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