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憂鬱症

看板Buddhism作者 (Speculative Male)時間7年前 (2017/05/01 20:41), 編輯推噓2(202)
留言4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8 (看更多)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099_041 雜阿含經(一一二五) 如是我聞: 一時,佛住舍衛國祇樹給孤獨園。 爾時,世尊告諸比丘:「有四種須陀洹道分,親近善男子聽正法、內正思惟、法次法向 。」 佛說此經已,諸比丘聞佛所說,歡喜奉行。 對佛弟子來說,親近善男子聽正法是了解正法的必要條件。 如果只是自己自修佛教經典卻親近善男子聽正法, 這樣就無法了解正法,無法走向須陀洹道、果、涅槃。 http://tripitaka.cbeta.org/T02n0100_005 別譯雜阿含經(一〇二) 一時,佛在優樓頻螺聚落,泥連河側菩提樹下,成佛未久。佛於樹下,獨坐思惟,而作是 念:「唯有一道,能淨眾生,使離苦惱,亦能除滅不善惡業,獲正法利,所言法者,即 念處。云何名為四念處耶?觀身念處、觀受念處、觀心念處、觀法念處。若人不修四念處 者,為遠離賢聖之法,遠離聖道。若離聖道,即遠離甘露。若遠離甘露,則不免生老病死 、憂悲苦惱。如是等人,我說終不能得離於一切諸苦。若修四念處,即親近賢聖法者,若 親近賢聖法,即親近賢聖道。若親近賢聖道,即親近甘露法。若親近甘露法,即能得免生 老病死、憂悲苦惱。若免生老病死、憂悲苦惱,如是等人,即說離苦。」 雜阿含經清楚說明只有修四念處才能徹底滅苦、走向涅槃, 不修四念處就無法滅苦、走向涅槃, 因此佛弟子必須親近善男子聽正法、依照善男子教導的正法修四念處, 這樣才能逐漸滅苦、走向涅槃。 http://mbscnn.org/newslist.aspx http://www.mahasati.org.tw/home/index.php https://www.udaya.dhamma.org/zh-tw/ http://www.justbeinghere.org/ http://ebooks.dila.edu.tw/series/WZK/books 這些網站介紹了一些台灣有善知識教導的四念處禪修活動和其他四念處相關資訊。 由愛故生憂由愛故生怖若離於愛者無憂亦無怖。 這段經文說明了所有的瞋心和心理的苦受都是源自欲界貪, 當欲界貪消失了所有的瞋心和心理的苦受都會跟著消失。 舉個簡單的例子如果一個人想要追求別人的認同和肯定就是一種欲界貪, 只要貪愛別人的認同和肯定後續必然會感受到更多的求不得苦(瞋心)。 不過要是沒有貪愛別人的認同和肯定, 就算被世界上所有其他人討厭、看不起也不會因此產生任何煩惱。 人會得到精神病例如憂鬱症一樣是源自於欲界貪, 有些人可能會覺得奇怪人怎麼會貪愛精神病? 所謂的精神病患就是想法錯誤和現實不合, 但是那些精神病患貪愛執著自已的錯誤想法不肯放棄, 就像是喜歡吸毒的人因為貪愛吸毒的快感所以不肯放棄吸毒。 舉例來說有些精神病患想用憂鬱症吸引別人的關心和照顧, 又有一些人自以為自己與眾不同, 他們認為因為我很特別,所以我特別細膩特別多愁善感,因此我的人生特別痛苦。 別人沒有像我那麼特別,不像我那麼特別細膩特別多愁善感,所以他們不像我那麼痛苦。 有這類錯誤想法的人當然會更容易得憂鬱症。 根據上座部的阿毗達摩, 所有的心理苦受都源自瞋心, 和貪心相應的感受是心理的樂受和心理的捨受, 和痴心相應的感受是心理的捨受。 只要貪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信仰,後續的瞋心以及和瞋心相應的心苦必然會出現。 只要不貪愛自己的想法、自己的信仰,就不會有後續的瞋心以及和瞋心相應的心苦。 -- 雜阿含經(四九八)  佛告舍利弗:「如是,如是。舍利弗!過去未來今現在佛悉斷五蓋惱心, 慧力羸、墮障礙品、不向涅槃者,住四念處,修七覺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3.29.19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ism/M.1493642516.A.E69.html

05/01 20:56, , 1F
1=X+Y+Z
05/01 20:56, 1F

05/01 21:11, , 2F
cityhunter
05/01 21:11, 2F

05/02 10:27, , 3F
其中舉例來說那段。我到目前聽過的精神病患者沒有這樣
05/02 10:27, 3F

05/02 10:27, , 4F
的...
05/02 10:27, 4F
文章代碼(AID): #1P1oqKvf (Buddhism)
文章代碼(AID): #1P1oqKvf (Buddh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