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 修行可以到天界或解脫

看板Buddha作者 (零零漆)時間2年前 (2022/04/25 23:58), 2年前編輯推噓41(410323)
留言364則, 11人參與, 2年前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我常常鼓勵別人經由修行能往生天界或解脫。 我覺得這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因為眾生生生死死輪迴流轉,常常造各種善惡、不善不惡 、又善又惡業。今生生為人類已經不容易了,要生在平安富足的地方更不容易。 一旦生在富足的家庭,有時又不懂得珍惜福報,只懂得揮霍卻不懂納福,遲早還是會繼續 六道輪迴。 有些人可能認為解脫道脫離輪迴的想法,或是只求往生天界卻不顧他人的想法不夠慈悲。 我舉一個例子,如果我們是登山客,我們遇到了一個岔路,沒有標示方向的牌子,你希望 主管機關用甚麼方式告知登山客路徑呢?? 1.聘請人員站在岔路口,告知每一位經過的登山客,提醒他們不要走錯路。 2.製作一塊告示牌立在岔路口。 我們當然選2嘛。去走登山步道每到岔路一定會有一塊牌子告訴你這個路徑通往哪裡。 除非當下發現沒有路牌又無法立刻生出一個路牌,後面又有人上來,才會自己站在岔路 提醒別人。一般情況下不可能聘請一個人站在岔路口提醒別人。 佛法也是這樣啊,自己就一直修上去,根本不需要留在輪迴中,能解脫就解脫,有佛法 流傳於世就行了,就像立在岔路的路牌,走到岔路的人自然會看路牌走。重點是確保這 個路牌(佛法)是正確的,讓每個遵循這個路牌的人能走到正確的路。 佛陀自己就是這樣啊,留下了佛法(路牌),自己就大涅槃去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42.67.181 (臺灣)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Buddha/M.1650902338.A.EF9.html 依照我自己對菩薩道的理解,菩薩是一直精進直到成佛的,完全不需要將自己留在六 道輪迴中,依照本生經菩薩還是會投胎人間精進的。 啊對啦,有一種境界跟佛還有菩薩又有所不同,就是轉輪聖王,經典對轉輪聖王描述 不多,不過感覺是在家人又具備佛陀威儀的一種。跟佛一樣有三十二相。 轉輪聖王有家庭,又有些跟佛陀一樣的特質,根本奇行種。

04/26 00:44, 2年前 , 1F
上次有人轉貼那個美國船王沈家楨 我認為他就是轉輪王
04/26 00:44, 1F
佛陀當世沒有任何在家弟子或有錢的在家弟子或有境界的在家弟子被說是轉輪聖王。 佛經中的轉輪聖王我印象中有彌勒佛成佛後的國王,或者是彌勒佛本人先當轉輪聖王 之後成佛這兩種說法....依我了解大概是這樣。 轉輪聖王是佛法境界中的奇行種無誤。是存在未來的一種佛教位階。

04/26 01:06, 2年前 , 2F
維摩詰應該是同時示現轉輪王+成佛的境界 我覺得維摩詰
04/26 01:06, 2F

04/26 01:07, 2年前 , 3F
最奇葩 而且他不是佛陀的學生 等於橫空出世自己證道
04/26 01:07, 3F

04/26 01:19, 2年前 , 4F
其實你的說法很實在,達摩有講過當然你最終的追求是成
04/26 01:19, 4F

04/26 01:20, 2年前 , 5F
道,但是如果成不了,至少先修福報,以免二失
04/26 01:20, 5F

04/26 01:22, 2年前 , 6F
然後你說的2 法華經裡就是在講這個 但是他講的是阿羅
04/26 01:22, 6F

04/26 01:22, 2年前 , 7F
漢XDDD 就是先框阿羅漢了生死 然後再跟他說 路還很遠
04/26 01:22, 7F

04/26 01:23, 2年前 , 8F
這個問題我觀照了很久 答案還不是很肯定 就是理論上阿
04/26 01:23, 8F

04/26 01:24, 2年前 , 9F
羅漢他已經了生死 有一天半夜我跟我太太在講這件事 她
04/26 01:24, 9F

04/26 01:25, 2年前 , 10F
不是佛教徒但是修了不知道什麼內觀很多年 她竟然很肯
04/26 01:25, 10F

04/26 01:26, 2年前 , 11F
定的跟我說 就算阿羅漢進了寂滅界 他必然有一天他自己
04/26 01:26, 11F

04/26 01:26, 2年前 , 12F
會在那個寂滅界有很細微的念頭 想要下來成佛他早晚會
04/26 01:26, 12F

04/26 01:27, 2年前 , 13F
自已決定要下來 因為那就是意識的最終本質
04/26 01:27, 13F

04/26 01:29, 2年前 , 14F
我才想到法華經有講過這一段 就是你說的2 XDDD
04/26 01:29, 14F
我也覺得是如此。

04/26 14:42, 2年前 , 15F
據我了解,阿羅漢入偏空涅槃後就不會再輪迴了,當然
04/26 14:42, 15F

04/26 14:43, 2年前 , 16F
以上留言為手機app誤觸不小心送出,抱歉
04/26 14:43, 16F
一般是這樣認為沒錯。

04/26 18:29, 2年前 , 17F
樓上網友所說的,二乘阿羅漢入偏空涅槃,因為在空正見與大
04/26 18:29, 17F

04/26 18:30, 2年前 , 18F
悲菩提心二者當中,二乘行者缺乏大悲菩提心,所以只有智(空
04/26 18:30, 18F

04/26 18:31, 2年前 , 19F
正見)不住三有輪迴,沒有悲不住涅槃。大乘行者不只是修習空
04/26 18:31, 19F

04/26 18:32, 2年前 , 20F
正見的智慧,也注重大悲菩提心的修習,所以大乘行者不會只
04/26 18:32, 20F

04/26 18:33, 2年前 , 21F
因空正見入個人寂滅的涅槃,大乘行者不偏空,而是悲智雙運
04/26 18:33, 21F

04/26 18:34, 2年前 , 22F
聽起來就是進了台灣某個在家人經營的內觀團體了。這個團體因
04/26 18:34, 22F

04/26 18:34, 2年前 , 23F
為沒有什麼正知見的法師帶領,雖然號稱是南傳法脈的內觀禪法
04/26 18:34, 23F

04/26 18:34, 2年前 , 24F
除了修習智(空正見)不住三有,也修習大悲菩提心不住涅槃。
04/26 18:34, 24F

04/26 18:34, 2年前 , 25F
,但是很多由在家人傳播的”佛法”內容只能搖頭。
04/26 18:34, 25F

04/26 18:35, 2年前 , 26F
一般說菩薩道行者,智不住三有、悲不住涅槃,就是如此悲智
04/26 18:35, 26F

04/26 18:36, 2年前 , 27F
雙運,並不是說菩薩不修空正見,而是菩薩也修利他的大悲心.
04/26 18:36, 27F

04/26 18:37, 2年前 , 28F
有人看到說二乘阿羅漢落偏空涅槃,就以為空正見是二乘修的
04/26 18:37, 28F

04/26 18:37, 2年前 , 29F
,大乘菩薩不修空正見,因為修空正見或落入二乘偏空涅槃,
04/26 18:37, 29F

04/26 18:38, 2年前 , 30F
這樣解讀是錯誤的,而是說大乘菩薩也要修空正見,但是大乘
04/26 18:38, 30F

04/26 18:39, 2年前 , 31F
菩薩不是是偏修空正見,大乘菩薩對於空正見和大悲菩提心二
04/26 18:39, 31F

04/26 18:40, 2年前 , 32F
者都重視,不是只偏重一者,所以大乘福慧雙修、悲智雙運。
04/26 18:40, 32F

04/26 20:29, 2年前 , 33F
yogi大是指葛印卡內觀嗎?
04/26 20:29, 33F
慈悲跟涅槃應該不矛盾才是...涅槃是很重要的境界,能涅槃一定要涅槃,當然在世時 叫做有餘涅槃。 有餘涅槃過後也要吃飯上廁所,應該不會變成無法思考的枯木,否則連上廁所的心念 都無法發動。 千萬不要誤會涅槃以後甚麼都沒有,連慈悲都沒有,慈悲與涅槃應該是兩回事。 佛陀對於阿羅漢無餘涅槃後是如何這個問題是十四無記之一,沒記錯的話。

04/26 21:43, 2年前 , 34F
您可以去了解 阿羅漢有慈悲心 但沒有菩提心 二者的差異
04/26 21:43, 34F

04/26 21:45, 2年前 , 35F
入滅盡定的涅槃 確實無法和菩提心相應
04/26 21:45, 35F
還有 289 則推文
還有 10 段內文
04/28 11:10, 2年前 , 325F
九住心的"同時"獲得初禪未到地定,是要獲得九住心"之後",
04/28 11:10, 325F

04/28 11:12, 2年前 , 326F
再於第九住心的欲界定的定心增長,引生心輕安-身輕安-身輕
04/28 11:12, 326F

04/28 11:13, 2年前 , 327F
安樂-心輕安樂,最後獲得初禪近分未到地定伴隨特殊身心輕安
04/28 11:13, 327F

04/28 11:14, 2年前 , 328F
這時候才正式獲得真正的奢摩他安止,正式的奢摩他是從獲得
04/28 11:14, 328F

04/28 11:15, 2年前 , 329F
初禪近分未到地定的初作意開始,此時已經不是欲界定,而是
04/28 11:15, 329F

04/28 11:15, 2年前 , 330F
上界色界初禪靜慮所攝的禪心了。獲得初禪未到地定之後,如
04/28 11:15, 330F

04/28 11:16, 2年前 , 331F
果要進一步獲得初禪正行定,就要透過初禪近分未到地定的六
04/28 11:16, 331F

04/28 11:17, 2年前 , 332F
種作意觀行(或說七作意、八作意,只是算法不同)對治欲界的
04/28 11:17, 332F

04/28 11:18, 2年前 , 333F
煩惱,當欲界的粗中細品煩惱都獲得對治後,獲得初禪正行定
04/28 11:18, 333F

04/28 11:22, 2年前 , 334F
(初禪近分未到地定的六作意觀行當然不在九住心之中,因為初
04/28 11:22, 334F

04/28 11:23, 2年前 , 335F
禪近分未到地定已經高於九住心了,就像樓梯高於九住心之上)
04/28 11:23, 335F

04/28 11:24, 2年前 , 336F
(九住心當中,第二住心高於第一住心、第三住心高於第二住心
04/28 11:24, 336F

04/28 11:25, 2年前 , 337F
..依此類推,從第一住心漸次將定心品質提升到第九住心之後
04/28 11:25, 337F

04/28 11:26, 2年前 , 338F
就是圓滿欲界的定心,再來初禪近分的未到地定在九住心之上
04/28 11:26, 338F

04/28 11:28, 2年前 , 339F
初禪近分未到地定安立名稱為"初禪近分",就是初禪所攝的了
04/28 11:28, 339F

04/28 11:28, 2年前 , 340F
獲得四禪八定每一層次的禪定,都分為近分與正行,如初禪有
04/28 11:28, 340F

04/28 11:29, 2年前 , 341F
初禪的近分與正行,二禪有二禪的近分與正行,三禪有三禪的
04/28 11:29, 341F

04/28 11:30, 2年前 , 342F
近分與正行..依此類推,合共四禪八定十六觀行,獲得每一層
04/28 11:30, 342F

04/28 11:31, 2年前 , 343F
次正式禪定前都要經過該禪定的近分,也就是該禪定所攝近分)
04/28 11:31, 343F

04/28 11:33, 2年前 , 344F
(透過上一地所攝近分,對治完下一地煩惱後,獲得上一地正行)
04/28 11:33, 344F

04/28 16:06, 2年前 , 345F
又,我們第六意知的心、心所,屬善心所之一的輕安心所,有
04/28 16:06, 345F

04/28 16:07, 2年前 , 346F
分一般的輕安以及殊妙的輕安,一般善心所的輕安,例如九住
04/28 16:07, 346F

04/28 16:08, 2年前 , 347F
心都有,欲界的善心都有,殊妙輕安是獲得色界初禪近分的未
04/28 16:08, 347F

04/28 16:10, 2年前 , 348F
到地定才有,這是伴隨上界所攝的定心才有的輕安。如三十七
04/28 16:10, 348F

04/28 16:11, 2年前 , 349F
道品當中,屬七覺知的輕安覺支,屬內道佛弟子才有,依佛教
04/28 16:11, 349F

04/28 16:12, 2年前 , 350F
內道不共外道的正見修習生起的輕安覺支,這是內道才有。
04/28 16:12, 350F

04/28 16:16, 2年前 , 351F
獲得初禪未到地定時,即獲得正式的奢摩他,伴隨殊妙輕安:
04/28 16:16, 351F

04/28 16:17, 2年前 , 352F
《解深密經》(玄奘法師譯):「即於如所善思惟法,獨處空
04/28 16:17, 352F

04/28 16:18, 2年前 , 353F
閑,作意思惟,復即於此能思惟心,內心相續作意思惟,如是
04/28 16:18, 353F

04/28 16:19, 2年前 , 354F
正行多安住故,起身輕安及心輕安,是名奢摩他(最初獲得正
04/28 16:19, 354F

04/28 16:20, 2年前 , 355F
式的奢摩他即獲得初禪近分未到地定所攝唯止),如是菩薩能
04/28 16:20, 355F

04/28 16:21, 2年前 , 356F
求奢摩他(止)。世尊!…乃至未得身心輕安,所有作意當名
04/28 16:21, 356F

04/28 16:22, 2年前 , 357F
何等?…善男子!非奢摩他作意,是隨順奢摩他勝解相應作意」
04/28 16:22, 357F

04/28 16:27, 2年前 , 358F
《成唯識論》:「輕安一法,唯上界定中才有,所以者何?由
04/28 16:27, 358F

04/28 16:27, 2年前 , 359F
定滋長,身心方得調暢故,若欲界眾生,煩惱麤重熾然,故散
04/28 16:27, 359F

04/28 16:28, 2年前 , 360F
心位無有輕安。」這是指正式的殊妙輕安,欲界中沒有。然而
04/28 16:28, 360F

04/28 16:30, 2年前 , 361F
欲界眾生在入定之前行,初禪近分定之前的九住心,已經開始
04/28 16:30, 361F

04/28 16:31, 2年前 , 362F
漸次調伏煩惱,令心漸次捨離沉沒、掉舉的不平等,身心亦微
04/28 16:31, 362F

04/28 16:32, 2年前 , 363F
有調暢之感,此謂之相似輕安、隨順輕安。正式的殊妙輕安要
04/28 16:32, 363F

04/28 16:33, 2年前 , 364F
色界初禪未到地定(已得正式奢摩他)以上,上界所攝定心才有
04/28 16:33, 364F
文章代碼(AID): #1YPiL2xv (Buddha)
文章代碼(AID): #1YPiL2xv (Buddh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