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國」是會意字,不是形聲字

看板tutor作者 (芃)時間15年前 (2009/06/06 01:10), 編輯推噓11(11069)
留言80則, 9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 引述《a80314mouse (古小兔)》之銘言: ~~~~~~~~~~~~~~~~~~~~~~~~~~~~~~~~~~~~~~~~~~~~~~~~~~~~~~~~~~~~~~~~~~~~~~~~~~~~~~ 在正式開始討論之前,我覺得你有必要澄清一些事情。 為什麼你舉出「金文」作為殷商時代甲骨的例子?是手邊沒有工具書? 還是單純的引用錯誤? 如果連這麼簡單的事情都會搞錯,我們討論再多都顯多餘。 再者,姑且不論我所引用的學說正確與否,你在本文中所做的推論,事 實上已經自打嘴巴,這點在後面會說明。 : 這個地方的擬音還是有問題的。 : 對於上古音究竟有沒有「複聲母」,一直以來都有爭議。 : 就算上古音真有複聲母,到底有哪幾個複聲母? : 學者通常都是提出「有可能」的假說而已。 : 被提出來的複聲母非常多,如: : [tp]、[tp']、[db']、[tk]、[tk']、[dg]、[tx]、[dm]、[dn]、[gl]、[kl]、[sk]…… : 請問gri大大,你提出的「或」的擬音有何所據? ~~~~~~~~~~~~~~~~~~~~~~~~~~~~~~~~~~~~~~~~~~~~~~~~~~~~~~~~~~~~~~~~~~~~~~~~~~~~~~ 你可能還要重新把「國音與語言運用」這本書重新讀一讀。 為什麼要用「gw」?建議你把幾種拼音法先了解一下,然後再用台語多 唸幾次「國」,你就會明白了。 我們再談談擬音。 顧名思義,「擬音」就是模擬音節。由於我們都不是古人,也不可能用 時光機回到過去做語音的認定所以擬音當然沒有百分之百正確的,充其 量也就是近似。 但是,你問我提出的擬音有何根據,這代表你其實不知道這個擬音是由 哪一些學者所推定的。 在這邊我建議你,即使台灣文字學界有分派系,你還是應該盡量接觸其 他派系的想法和見解,因此對於周法高的擬音,你可以不接受,但你不 能不知道。 再來,中文不但有可能有複聲母,還很可能有複音節的現象。 雖然我們無法直接認定早期的中文是否具有複音節,但是有一些線索和 現象是可以被觀察的。 舉例來說,有一些形聲字,在早期的時候有兩種標音用的聲符。 例如常見的「風」,本作鳳鳥的形象,被假借為流動的氣流。後來有一 些字型是在鳳鳥上分別加上「凡」和「兄」兩種標音的型態。 雖然有些人提出這可能是風字的兩種型態,分別表示強度不同的風。但 是這兩種字型在甲骨中出現的「辭例」卻是相同的 ,而且這兩例「風」 字的前方都帶有表示強度的形容詞,因此不太可能是表達兩種強度不同 的風。 為了方便你查詢,我直接把這兩例給你: 「癸亥卜X貞今日亡風」 PS:X是「犬部」右方放個「大」 「癸亥卜X貞左大風」 詳見《甲骨文字合集27459》 也就是因為有兩個標音,很可能是分別標出了前後兩個音節,所以才會 造成字型的分歧。 另外,先秦的讀音大多有輔音韻尾,這些韻尾也「有可能」是雙音節的 殘留。 再來,有一些雙音節的詞彙也有可能是古代多音節的遺留。 例如:「解豸」這個詞甲骨文是做「廌」,是一種大型羚羊類的生物, 商代曾經捕獲的紀錄,目前這種生物在越南一帶仍然存留。 這個字在漢代以後,常常被稱為「解豸」、「解廌」、「獬豸」等複音 詞,所以很有可能──商代或更早的「廌」有兩個音節。 當然這樣的現象在中文中不可能佔多數,理由容我後續。 : 我一開始之所以會用漳州話(中古音)去推「或」與「國」的關係, : 就是因為上古音的研究「相當分歧」, : 況且要推上古音,也必須先由中古音入手,如何直接跳至上古音? : 再來,針對gri大大所標「或」的擬音為「第四調」(您寫「gwek 4」), : 這個地方也大有問題在。 : 閩南語的第四調為「陰入」(調值為2) : 但是,事實上,上古音「有沒有聲調?」 : 「若有聲調,究竟有幾調?」 : 「調值為何?」 : 這都是爭議點。 : 目前為止,通常都把上古音分成「陰聲」、「陽聲」、「入聲」三聲而已。 ~~~~~~~~~~~~~~~~~~~~~~~~~~~~~~~~~~~~~~~~~~~~~~~~~~~~~~~~~~~~~~~~~~~~~~~~~~~ 既然你用了漳州話當例子,有沒有注意到越早期的語言語音越是複雜? 有沒有注意到粵語具有九個聲調? 這是因為人類是一種很懶的動物,連發聲器官都很懶,能用越簡單的方 法發音,我們就會不知不覺得往那個方向邁進。 有沒有注意到現今的孩子們ㄗ、ㄓ越來越不分了? 也許上古音沒有九個聲調,但是也絕對不可能只有三個聲調這麼簡單, 只是就現有的資料很難再將其畫分。 如果你對語音有興趣,建議你找一些當今世界上少數民族的語言仔細聽 一聽,你會發現很多有趣的事情。 ~~~~~~~~~~~~~~~~~~~~~~~~~~~~~~~~~~~~~~~~~~~~~~~~~~~~~~~~~~~~~~~~~~~~~~~~~~~~ : : 形聲字發展出來的目的是什麼? : : 不就是為了方便大家讀音嗎? : : 用個聲符加上聲符除了讓人容易混淆之外還有什麼好處嗎? : : 因此,提出「聲符加聲符」這種理論的學者們腦子一定大有問題,他 : : 們完全忽略了形聲字之所以被發展並大量使用的原因。 ~~~~~~~~~~~~~~~~~~~~~~~~~~~~~~~~~~~~~~~~~~~~~~~~~~~~~~~~~~~~~~~~~~~~~~~~~~~~ : 我認為您提出的論點與文字之所以被發明相背了 。 : 綜觀人類的發展,一定是「先有語言,後有文字」。 : 而文字的發明,只是為了「記錄聲音」而已。 : 因此,同音字互用的情況很多,而這些被互用的同音字,其實沒有什麼關係的。 : 只要能標出該「音」,其實用什麼字形、什麼字體是沒有關係的, : 大家還是能懂它的意思。 : 例如:ㄨㄛˇ ㄍㄤ ㄔ ㄨㄢˊ ㄌㄧㄤˊ ㄇㄧㄢˋ : ˇ - - ˊ ˊ ˋ : 寫成: Wo Gang Chi Wan Liang Mian (漢語拼音) : 只要唸得出來,就知道我要表達什麼了。 : 所以文字最初的發明只是為了「把聲音記錄下來」,和字形的關係並不大。 ~~~~~~~~~~~~~~~~~~~~~~~~~~~~~~~~~~~~~~~~~~~~~~~~~~~~~~~~~~~~~~~~~~~~~~~~~~~~ 你真的必須要對文字學好好下功夫了。 大體上來說,文字的發展有幾個程序,它必須經過最早的「表意期」, 然後因為不勝造字之繁,逐漸步入「表音期」。 我深信就算你查遍全世界的著作,都不會有學者以為中國文字早期是因 為拼音方便所發明。 前一篇我有提到,甲骨文有約百分之二十七的形聲字,我建議你和現在 繁體楷書的中文字比較看看,你會發現形聲字大量增加的現象。 這樣的造字法則,在全世界各語言皆如是。 就像埃及的象形文字在開始的時候是一種表意文字,但旋即發展為一種 表音文字。 這個現象,只要了解「羅賽塔石牌」這個東西,就會非常清楚了。 另外,你似乎不了解中文的特色。 表音字的學習是很容易的,只要記住基本字母,隨後用拼音方式就可以 解決大部分的字,例如英文就只需要記住基本的二十六個字母。 那麼中國的文字為什麼會保留了表意的形象?為什麼我們要這麼痛苦的 去學習這麼多形體各異的文字符碼? 有一個原因很重要──中文是一種單音節為主的語言。 這樣的語言很容易會有同音字出現,如果走向表音文字的發展路線,會 造成非常非常多的誤解。 這個理由也就是我之前說的,中文中複音節的情況不可能很多,否則中 文也勢必走上表音文字一途。 : ............................................................................ : 回到六書的主題。 : 會意字:形符+形符 : 形聲字:形符+聲符 : 聲符+聲符 有何不可? : 既然文字有「形符+形符」的會意, : 那麼必會有「聲符+聲符」的形聲。 : 綜觀西方表音文字,不也是「聲符+聲符」才變成一個一個單字的嗎? ~~~~~~~~~~~~~~~~~~~~~~~~~~~~~~~~~~~~~~~~~~~~~~~~~~~~~~~~~~~~~~~~~~~~~~~~~~~~ 理由我上面已經告訴你了,這是非常基本的文字演變原則,也是中國 文字的特色。 如果對於中國語言文字的獨特性沒有基本的認識,我不知道該怎麼教 中文? : 中文既然有了「形聲字」, : 那麼代表中文已經從表義文字伸展出「表義」、「表音」兼具的情況, : 進而發展,只要能唸出音,我們就能知道意思,就是表音了。 : 舉我剛剛的例子,「ㄨ」和「ㄛ」只是兩個不代表意思的音符而已 : (雖然注音符號是從中文字省化而來,但只取其音,不取其義), : 但是一但拼成「ㄨㄛ」然後再加上一個聲調符號「ˇ」, : 只要唸出來,就知道是「我」這個字的意思了(同音字只有兩個:婐、捰)。 ~~~~~~~~~~~~~~~~~~~~~~~~~~~~~~~~~~~~~~~~~~~~~~~~~~~~~~~~~~~~~~~~~~~~~~~~~~~~ 那如果是其他同音字比較多的字呢? : 若同音字太多,繼續把文句唸下出,意思也就完全出現了。 : 「聲符+聲符」的形聲字,例如流氓的「氓」字。 : 以往都解為會意字,但應該是形聲字(亡、民都是聲符)。 : PS:「亡」字今日雖為零聲母之字,但古音為濁聲母, : 閩南語的「亡」讀為「bong 5」, ~~~~~~~~~~~~~~~~~~~~~~~~~~~~~~~~~~~~~~~~~~~~~~~~~~~~~~~~~~~~~~~~~~~~~~~~~~~ 這個部分我不想多說,只給你幾個建議: 第一,你可能要明白這個字是在什麼時候發明的。 第二,你有沒有查過甲骨和金文時代的字型? 第三,這個字是什麼演變出來的? 第四,查一下「民」的甲骨和其創意。 : 此類以濁音當聲母之字,部分濁音清化、部分濁音直接消失變成零聲母。 : 像:望(bong)、元(guan)、願(guan)、癌(gam)、文(bun)、銀(gin/gun), : 這些字在上古、中古音中是有聲母的,但現在聲母一律消失了。 ~~~~~~~~~~~~~~~~~~~~~~~~~~~~~~~~~~~~~~~~~~~~~~~~~~~~~~~~~~~~~~~~~~~~~~~~~~~~~ 我非常喜歡「文」這個字。 這個字的甲骨形象可以說證明了許慎的《說文解字》有許多錯誤。 其他的字,我也是要建議你多查查字型的演變。 : 「氓」字為「聲符+聲符」的形聲字,是陳廖安教授提出的。 : 而陳廖安教授的論文指導老師,就是提出「形聲必兼會意說」的魯實先教授。 : (雖然牴觸了自己老師的學說,但是我認為他提出的說法應較正確) ~~~~~~~~~~~~~~~~~~~~~~~~~~~~~~~~~~~~~~~~~~~~~~~~~~~~~~~~~~~~~~~~~~~~~~~~~~~~ 這邊我不對陳老師的學術地位做什麼批評,也不會在陳老師所寫的論文 被引用次數上作文章,我只簡單的提出幾個問題。 第一,為什麼我們需要兩個標音的聲符? 第二,中國的同音字那麼多,隨便找一個同音字當聲符就好,為什麼要 用這種容易讓人混淆的方式造字,是先民太閒了嗎? 第三,如果這樣的造字條例可以被援用,為什麼不直接當慣例就好?直 接用左右標出讀音不是很方便嗎?何必還要發明反切來標音? 再者,我要對我前一篇文章作的解說太過簡略道個歉。 的確,中國文字中有一些聲符加上聲符的例子。 但是,這樣的例子少之又少,簡之就是鳳毛麟角。 而且為何會出現這樣的文字? 其實這些文字大都是因為假借以後再加聲符所造成的現象,與你所說組 合字音的方式完全不同。 最後,讀書並不是把書本中的東西通通記到腦子裡就好,有一些原理必 須要能融會貫通,若只是一昧囫圇吞棗,讀大學何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45.183 ※ 編輯: griffonshen 來自: 218.166.145.183 (06/06 01:23) ※ 編輯: griffonshen 來自: 218.166.145.183 (06/06 01:37)

06/06 01:32, , 1F
單純覺得你在回文時,語氣可以好一些。以上。
06/06 01:32, 1F

06/06 01:38, , 2F
因為本身的學養不足所以要牽拖語氣?
06/06 01:38, 2F

06/06 01:39, , 3F
我沒牽拖語氣啊 我是真的覺得你的語氣讓人不舒服
06/06 01:39, 3F

06/06 01:40, , 4F
況且你回了那麼大篇,我又不會接受你的論點 = ="
06/06 01:40, 4F

06/06 01:40, , 5F
所以呢?您覺得您犯的錯誤很小嗎?
06/06 01:40, 5F

06/06 01:41, , 6F
況且從你的推文,就讓人覺得你很衝了
06/06 01:41, 6F

06/06 01:41, , 7F
提出論點是我的事情,能不能接受是你的事情。
06/06 01:41, 7F

06/06 01:42, , 8F
如果你覺得我的論點有問題,大可舉例反駁。
06/06 01:42, 8F

06/06 01:42, , 9F
如果你覺得我說錯,你覺得你說的有理,那就這樣吧
06/06 01:42, 9F

06/06 01:42, , 10F
因為學術要問真理和證據,我舉了這麼多範例,你當然也
06/06 01:42, 10F

06/06 01:42, , 11F
應該用例證來支持自己的論點
06/06 01:42, 11F

06/06 01:43, , 12F
你可以看看補教老師版,也有老師和我提出不少論辯
06/06 01:43, 12F

06/06 01:43, , 13F
我不能說我們誰對誰錯,但至少人家言之有物`。
06/06 01:43, 13F

06/06 01:44, , 14F
不是辯論的問題,而是你的語氣讓我覺得不想和你討論了
06/06 01:44, 14F

06/06 01:44, , 15F
如果版主以為這個版只需要討論接CASE的技巧,不需要學
06/06 01:44, 15F

06/06 01:45, , 16F
術上的論證,就請把這些文章都刪了吧。
06/06 01:45, 16F

06/06 01:46, , 17F
你現在的想法我可以接受,你可以用語氣和態度來說明你
06/06 01:46, 17F

06/06 01:47, , 18F
不想回應。
06/06 01:47, 18F

06/06 01:47, , 19F
但這也就代表了你放棄了為自己的主張立論的機會。
06/06 01:47, 19F

06/06 01:47, , 20F
我想版主也覺得討論學術不錯 但A大只是強調不喜歡G大的語氣
06/06 01:47, 20F

06/06 01:49, , 21F
我的語氣的確是很衝,因為我所說的這些知識,是一個有
06/06 01:49, 21F

06/06 01:49, , 22F
志唸中文系的人應該要具備的。何況是要當老師?
06/06 01:49, 22F

06/06 01:55, , 23F
我不知道這些對國文老師是否是應該具備的 我只知道
06/06 01:55, 23F

06/06 01:56, , 24F
有不少大碩博連原理都不見得了解透徹 所以會犯錯
06/06 01:56, 24F

06/06 01:57, , 25F
u大,我非常認同你的看法。
06/06 01:57, 25F

06/06 01:57, , 26F
所以我才希望用這種論辯的方式讓真理越來越明。
06/06 01:57, 26F

06/06 01:58, , 27F
錯能改我覺得就很好了
06/06 01:58, 27F

06/06 02:00, , 28F
好險我不是念中文的 怪不得文科的論文通常比理科還容易難產
06/06 02:00, 28F

06/06 02:01, , 29F
我也是希望每個老師都能更進一步,否則何必發這麼長的
06/06 02:01, 29F

06/06 02:02, , 30F
文來說明?
06/06 02:02, 30F

06/06 02:03, , 31F
感謝G大的貢獻 但我個人對於XX應該具備XX 這種說法不喜歡
06/06 02:03, 31F

06/06 02:04, , 32F
u大,其實難產往往是因為大的綱目和原則都被前輩研究
06/06 02:04, 32F

06/06 02:04, , 33F
個人是覺得 能不恥下問 才是最可貴的 至於應該具備甚麼
06/06 02:04, 33F

06/06 02:04, , 34F
光啦@@後人往往只能苦心去鑽研一些細節XD
06/06 02:04, 34F

06/06 02:04, , 35F
我覺得隨著時間都在變 被扣上這種帽子 感覺不是很好
06/06 02:04, 35F

06/06 02:05, , 36F
你說的難產情況 理科也是有 但我覺得 最困難的地方
06/06 02:05, 36F

06/06 02:05, , 37F
很多時候 文科的證據 跟理科不一樣 不見得是事實證據
06/06 02:05, 37F

06/06 02:06, , 38F
若是探討過去的 更是只能以現有的東西去追朔
06/06 02:06, 38F

06/06 02:07, , 39F
超難的 (例如:宇宙的起源----理科目前無解)
06/06 02:07, 39F

06/06 02:09, , 40F
您說的沒錯 對於沒有證據的部分 我不敢多說什麼
06/06 02:09, 40F

06/06 02:10, , 41F
例如甲骨中有很多專有名詞都無法辨識
06/06 02:10, 41F

06/06 02:11, , 42F
但是對於文字基本的演變是由表意至表音已屬無疑
06/06 02:11, 42F

06/06 02:12, , 43F
事實上文中很多不能確定之處我多用「可能」「很可能」
06/06 02:12, 43F

06/06 02:13, , 44F
就是因為這些東西有可能被以後出土的證據推翻
06/06 02:13, 44F

06/06 02:13, , 45F
我覺得難說 EX:牛頓,用粒子性說明折射,普遍都採信
06/06 02:13, 45F

06/06 02:14, , 46F
誰叫他是牛頓,而波動說則被打壓,也是經過一段時間才證明
06/06 02:14, 46F

06/06 02:14, , 47F
牛頓是錯的
06/06 02:14, 47F

06/06 02:15, , 48F
打太慢 你自己都講完了ORZ
06/06 02:15, 48F

06/06 02:15, , 49F
其實真的是隔行如隔山 如果u大了解了目前出土的資料
06/06 02:15, 49F

06/06 02:16, , 50F
我相信您也不會認定中文是從表音開始演化
06/06 02:16, 50F

06/06 02:16, , 51F
我只是想表達「絕對時間」此概念到愛因斯坦才被打破
06/06 02:16, 51F

06/06 02:17, , 52F
也許過個400 又有甚麼驚人發現也說不定
06/06 02:17, 52F

06/06 02:17, , 53F
06/06 02:17, 53F

06/06 02:18, , 54F
哈哈 其實任何理論如果能被打破都是很有意思的事情啊
06/06 02:18, 54F

06/06 02:18, , 55F
至少可以展開一個全新的研究方向和領域@@
06/06 02:18, 55F

06/06 02:23, , 56F
其實剛開始對a大引用上的錯誤也沒什麼意見
06/06 02:23, 56F

06/06 02:24, , 57F
只想就a大引用甲骨錯誤和文字構成的部分多做說明
06/06 02:24, 57F

06/06 02:24, , 58F
我完全沒有想到上一篇文會引出更多問題
06/06 02:24, 58F

06/06 02:25, , 59F
挖勒 要是我是當事人 看到上一句 會有點火...
06/06 02:25, 59F

06/06 02:26, , 60F
純粹修養不好 不用裡我
06/06 02:26, 60F

06/06 02:26, , 61F
其實不管是查錯書或其他原因,只要a大明白自己有發生
06/06 02:26, 61F

06/06 02:27, , 62F
這樣的問題就好 只是a大另外舉了一些說明要證明我的
06/06 02:27, 62F

06/06 02:28, , 63F
有誤 我當然也就順勢發招了XD
06/06 02:28, 63F

06/06 02:29, , 64F
^立論
06/06 02:29, 64F

06/06 07:20, , 65F
再有學問人品不好都沒用
06/06 07:20, 65F

06/06 07:20, , 66F
討論一下語氣衝成這樣
06/06 07:20, 66F
~~~~~~~~~~~~~~~~~~~~~~~~~~~~~~~~~~~~~~~~~~~~~~~~~~~~~~~~~~~~~~~~~~~~~~~~~~~~~~ 有個現象在台灣很有趣,其他領域不敢說,文字學這塊我到是親眼見過。 有些學者本身的識見不足,當他們要打擊一些推翻自己論點的新理論時。最常 用的方法和您用的所去不遠:「你太驕傲了。」、「我很久沒看書了,但你的論 點我還是不認同。」 這些學者本身就是拿不出對自己有利的證據──或者是說他們根本不知道怎麼找 證據,所以他們也只好從這方面下手。 而這些提出新解的學者也挺有趣的,他們本身的立論其實很有見地,但是他們實 在太老實了 別人攻擊他們的時候,他們只顧著防禦自己的論點。由於很多問題,確實沒有辦 法解決的很完美,所以他們常常顯得左支右絀。 他們忘了攻擊,其實只要反問對手:「支持您論點的證據何在?」 把球做回給對手,對手自然就要疲於奔命的為自己的漏洞找料來補。 在這邊我也不想回應你對於人品的問題,因為知識上的討論有時本來就是一場戰 爭,搓湯圓這種行為,是不會有任何助益的。 ※ 編輯: griffonshen 來自: 218.166.145.183 (06/06 08:09)

06/06 08:27, , 67F
如果您本身真的有幾斤兩重的話
06/06 08:27, 67F

06/06 08:27, , 68F
相信也不會在這跟人大費唇舌
06/06 08:27, 68F

06/06 13:06, , 69F
小推GRUEMOON大
06/06 13:06, 69F

06/06 15:40, , 70F
其實把論點說明完畢便可,我們要對得起的是論點,不
06/06 15:40, 70F

06/06 15:41, , 71F
是要對得起使用諷刺言語的某耶人。
06/06 15:41, 71F

06/06 15:41, , 72F
就算是語氣有點嗆也無妨,畢竟提供的是一個不可多得
06/06 15:41, 72F

06/06 15:42, , 73F
的學習機會,何不當成語氣嚴重是因為恨鐵不成鋼呢?
06/06 15:42, 73F

06/06 15:42, , 74F
 轉個念頭,變可以扭轉局勢,為何不能在鍵盤之前冷
06/06 15:42, 74F

06/06 15:42, , 75F
靜呢?
06/06 15:42, 75F

06/06 18:09, , 76F
語氣普通啊,只是偶而多個反問,就像老師上課一樣
06/06 18:09, 76F

06/09 00:10, , 77F
06/09 00:10, 77F

06/11 01:03, , 78F
我也覺得語氣還好耶~論點很有說服力是我在這篇看到的
06/11 01:03, 78F

06/11 01:04, , 79F
此外,看到表音文字那部分我也是有嚇一跳
06/11 01:04, 79F

06/11 01:04, , 80F
以為自己讀錯了 XD
06/11 01:04, 80F
文章代碼(AID): #1AAL6Tgj (tuto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AL6Tgj (tu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