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國」是會意字,不是形聲字

看板tutor作者 (古小兔)時間15年前 (2009/06/03 04:47), 編輯推噓12(12014)
留言26則, 1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4 (看更多)
原本標題的分類是選「解題」,但是我已經把答案找出來了, 所以把它改成「分享」,跟教國文的老師們分享這個結果。 前幾天家教學生寫自修(翰林版《Win贏複習講義-國文》)時,卡在一題六書的題目, 他認為「企」是會意,而「國」是形聲, 但是自修的答案卻寫「企」、「國」都是會意字。 一開始我也覺得自修答案寫錯了,後來翻了《說文解字》和查甲骨文之後, 確定「國」是「會意」字,而非形聲字。 ............................................................................. 以下是答案的分析結果: 《說文》:「國,邦也。」 「或,邦也。」 「邦,國也。」 清代段玉裁注《說文》裡面的「國」字時,引用了《周禮》的解釋, 《周禮》的注說:「大曰邦,小曰國。」 段玉裁分析道:「邦之所居,亦曰國。析言之也。」 由以上可知,「國」和「邦」雖然定義不太一樣,但是「邦」也可以叫「國」。 至於《說文》的「或」字解釋,是說「从口,戈以守其一」。 「或」字的下面那一橫(一),是代表「地」的意思。 「或」是會意字,是三個字形相加的,「口 + 一 + 戈」。 「或」字的解釋是「拿著戈(武器)守衛著某一地方」, 而人所守衛的地方就是自己的居所,所以「或」=「國」。 而古文(周朝以前)當中,只有「或」字,無「國」字; 所以「或」字是「國」字的本字。 但是後來「或」被借去當「有」的意思(假借), 所以另外在「或」字的外圍加上「囗」字,表示這是在某一個區域之內的地方。 所以「國」字也是「會意字」, 它是四個字形加起來的:「口 + 一 + 戈 + 囗」。 ............................................................................ 我和室友爭辯「國」這個字將近兩小時, 他認為是「象形」,我認為是「形聲」, 他還特地翻書找殷商時期的甲骨文,結果證明我們兩人都錯了......。 甲骨文的「或」字長這樣子: ─ ┼─ │○│ ┼ ─ └┘ (右邊那個字是「戈」,我沒有繪畫天分) 但是甲骨文字還沒有定型,所以「或」字又長成這樣子: ─ ┼─ ○ ┼ ─ └┘ (終於長的像現在的「或」字了) .............................................................................. 至於我當初堅持「國」是形聲字, 是因為我用「音訓」的方式求本字,而不是用「形訓」。 以下是漳州話(雖然有研究說漳、泉二系音,泉州話比較完整保留中古、上古音, 但是我們家是漳州人......,我不會每個字都唸泉州音 = =) 或:hik 國:kok 惑:hik 域: ik 這四個字的本調都是「陰入」(第4調), 而且四字都是收「舌根清塞音」的「k」, 怎麼會那麼剛好???? 後來我想到一個硬可以解釋通的方式, 就是魯派(魯實先)的「形聲必兼會意」說, 該說認為,形聲字一定兼會意字。 所以若我說某字是形聲字,那就代表我也認為它是會意字。 以上是若硬是要把「國」凹成形聲字的方法。 XDD 雖然我個人不太認同魯派的學說, 因為形聲字不一定是「形符+聲符」, 有些形聲字是「聲符+聲符」,沒有形符。 ............................................................................ 以上是昨晚研究之後的結果。 提供給教國文的各位老師分享。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39.122

06/03 05:07, , 1F
原來如此....話說我之前也曾教錯過...
06/03 05:07, 1F

06/03 08:17, , 2F
感謝分享
06/03 08:17, 2F

06/03 10:49, , 3F
很詳盡的解說~~謝謝分享
06/03 10:49, 3F

06/03 11:05, , 4F
專業給個推
06/03 11:05, 4F

06/03 11:57, , 5F
推,很詳細喔 :)
06/03 11:57, 5F

06/03 12:52, , 6F
感謝分享
06/03 12:52, 6F

06/03 13:56, , 7F
@0@ 好懷念以前念國文的時光!!
06/03 13:56, 7F

06/03 14:45, , 8F
原來我的國文老師是教對的 我還以為理所當然 果然隔科如隔山
06/03 14:45, 8F

06/03 18:42, , 9F
給個推..但我不知道這些東西教給小孩子有什麼意義...
06/03 18:42, 9F

06/03 19:40, , 10F
我覺得我瞭解造字原則後語感比較好也比較少錯字耶
06/03 19:40, 10F

06/03 22:50, , 11F
專業!
06/03 22:50, 11F

06/03 23:09, , 12F
回kermomo大:這是一種文化傳承,文化是不可以用有無
06/03 23:09, 12F

06/03 23:11, , 13F
價值、有無經濟效益來論的。
06/03 23:11, 13F

06/03 23:40, , 14F
甲骨文中的或不當國義使用而是當人名,即使是本字
06/03 23:40, 14F

06/03 23:41, , 15F
也與漢代許慎的釋義關聯性不大,又現代所認知的國與
06/03 23:41, 15F

06/03 23:41, , 16F
以前所認知的國義其實並不同。
06/03 23:41, 16F

06/03 23:46, , 17F
樓上所說的是字義的流轉,但要探討的是它是六書哪一種
06/03 23:46, 17F

06/03 23:51, , 18F
同一個字,在不同時代、不同空間會有不同的意思,但這
06/03 23:51, 18F

06/03 23:51, , 19F
已非文字學的範圍,而是訓詁學範圍。
06/03 23:51, 19F

06/04 18:15, , 20F
原PO在解釋的時候不也是找了一堆這樣的資料嗎?XD
06/04 18:15, 20F

06/04 18:15, , 21F
我只是在指出你資料引用的不正確而已,並沒有對你的
06/04 18:15, 21F

06/04 18:16, , 22F
結論下評語。 不過因為即使答案對,但中間的推論過程
06/04 18:16, 22F

06/04 18:17, , 23F
有可能跳太快而導致錯誤,在推導時要更嚴謹。
06/04 18:17, 23F

06/04 20:11, , 24F
我覺得樓上可以再溫柔一些 糾正中包含著肯定也是一種藝術
06/04 20:11, 24F

06/04 23:35, , 25F
樓上的誤會了。講話直不等於很兇。 orz 書面語跟口語
06/04 23:35, 25F

06/04 23:36, , 26F
的差異就是在這。 orz
06/04 23:36, 26F
文章代碼(AID): #1A9O_ePA (tuto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9O_ePA (tut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