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這兩週晚上十點的_以藝術之名

看板pts作者時間16年前 (2007/09/16 01:34), 編輯推噓1(1012)
留言1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4 (看更多)
紀錄片,算不算是純然客觀的事實呈現? 被後世譽為紀錄片之父的 John Grierson,曾經下了這麼一個定義: 紀錄片是「對真實(事件)進行創意的處理 (creative treatment of actuality)」 但即便出自大師金口,這個說法歷來也頗有爭議, 要對紀錄片下個萬無一失的定義,恐怕至今仍是百家爭鳴,還可以出一本專書, 不過這句簡短的名言,已經為紀錄片的「客觀性」下了很好註解, 相信當今世界各地對紀錄片有一定程度涉獵的同好都會一致同意, 儘管和戲劇、綜藝節目有著明顯差異, 紀錄片終究必須透過鏡頭操作去捕捉影像, 所以鏡頭呈現出來的故事,絕對存在導演個人觀點! 然而,紀錄片有別於戲劇的價值,卻也是基於其「非虛構性」, 若要我用個人有限的智慧野人獻曝的話,我大概會這麼形容: 「在不干預、不扭曲的狀態下,還原歷史事件面貌的紀實影片!」 既然無法排除媒介的人為影響, 不干預、不扭曲,我認為才是紀錄片最重要的核心條件, 其中歷史事件當然是指「確實發生過」的事件, 而古今中外很多紀錄片爭議,大概都是出在「還原」的這個處理過程。 模擬,好像有些人賦予它一個較學術的名詞,叫做「真實再現」, 拍攝紀錄片面臨最無奈的問題,就是有的事件過程太短或者已經成為過去, 所以有些導演會利用「模擬畫面」來彌補影像紀錄的不足, 只要不濫用(違反不干預、不扭曲原則,或者比例過高),其實是被廣為接受的, 回想一下,《以藝術之名》不也有穿插模擬戲劇畫面出現嗎? 把這種導演手法拿來跟大量人為編劇的辛辣戲劇節目相提並論, 恕直言,我認為是很不倫不類的比喻,在紀錄片導演眼中也是很嚴厲的指控。 ----------------------------------------------------------------------- 再談到 Discovery 和 NGC 製播過的達文西密碼專輯, 確實,這不算紀錄片,前文寫得太快,手和腦子短路的後遺症,orz 不過您對節目內容似乎存在很偏頗的解讀(或許並未完整看完?)。 若說這是和電影小說產業合資的行銷一環,一點都不令人感到奇怪或意外, 但若說該節目只是散佈「流行的傳說」,而沒有呈現「知性的觀點」, 恐怕是很昧於事實的結論,很難令人茍同。 兩節目都有邀請相關專家學者甚至死忠粉絲進行訪談,正反觀點並呈, 內容是架構在系統性、邏輯性的脈絡下,帶領觀眾抽絲剝繭進行考證, 而最後結論,都向觀眾界定了真假,否定小說虛構的內容! 說這兩頻道製作的社會事件節目多有「公式」,倒也沒錯, 其實「公式」本身無關品質,運用得當還可當成一種獨特風格的辨識, 我曾寫過「李岳峰導演的ending公式」一文,事實上還是正面的恭維呢! ;p Discovery 和 NGC 部分節目確實可以歸納出幾點「公式」,那就是: ˙起:先簡短概述事件的龍去脈。 ˙承:開始進入正題詳述經過。 ˙轉:切換另一種角度或帶入類似案例探討。 ˙合:綜合各方論點和調查,嘗試理出最終頭緒。 而我的看法是,要在短短一個小時內容中以寓教於樂的方式還原事件全貌, 大概也找不出比這個更有條不紊,又同時能容納大量資訊的模式了吧? (但,如果這個「公式」,是一種召喚瞌睡蟲的魔法呢....?) Discovery 和 NGC 身為全球性商業電視台,存在置入性行銷不難理解, 事實上若干和台灣相關的節目,正是政府出資與他們合作的, 但如果只因為和商業沾上邊,就放大其娛樂性質而否定其知性教育價值, 我覺得這樣的評斷有失公允。 而如果說,只有「全然的真實影像」才夠資格稱做紀錄片, 這個論點本身就落入了把媒介真實當成客觀真實的弔詭, 而且恐怕很多在「紀錄片影展」大喇喇參展的影片,都要被直接丟入垃圾桶了。 (Discovery 和 NGC 確實製播過很多不折不扣的優質紀錄片, 只不過是以動物生態和名人傳記居多) ----------------------------------------------------------------------- 回歸到《以藝術之名》的討論, 首先針對幾個「還沒有忘記」的片段,提出個人觀察和看法。 例如有一集提到,陳澄波在某時期創作了很多淡水風景畫, 其實我當下是充滿好奇心的,內心瞬間冒出一大堆驚嘆: 「這一張畫是在哪裡取景啊?那一張畫又為什麼用這種色調呢?」 不過這樣的好奇心,也瞬間被一板一眼的幻燈片播放給澆熄了。 想像一下,如果這段畫面能用今昔對比、虛實映照的手法來表現, 不但會讓觀眾留下深刻印象,搞不好還會引發一遊淡水實地的雅興! 既要鑑賞藝術家的作品,還有什麼比追隨作者的歷史腳步, 直接感受當時的環境氛圍,更有說服力、更能感同身受的呢? 又例如,節目介紹某時期的當代畫家流行自畫像, 螢幕畫面還是很單調用幻燈式輪播作品, 我當下又在想,如果把本人廬山真面目和畫作放在一起亮相, 試想那個畫面,不是增添許多趣味嗎? 當觀眾看到「作者眼中的自己」和「真實的作者面貌」, 也容易比較出畫家的獨特風格,並體會繪畫之異於攝影的情趣所在! 上述舉例的意思,並非傲慢地認為必須按照我的方式去表現才夠格稱做好片, 我的重點是,除了樣板式的紀實手法,難道不能多點創意巧思嗎? 根據心理學的學習理論, 一般人的「短期記憶 (short-term memory」所能接納的資訊容量非常有限, 平均只有約 7±2 個單位 (chunks),僅能維持約30秒, 如果無法在這段期間順勢轉化成長期記憶,記憶內容很快就流失掉了。 而將短期記憶吸收成為長期記憶有很多竅門和前提, 例如,集中注意力、和過去的知識產生連結....等。 節目很貪心地要將大量作品呈現出來,但每樣作品停留畫面的時間卻只約三秒, 加上連珠炮似的紀年口述, 恐怕連受過訓練的科班學生都沒辦法專心並仔細賞析, 對一般民眾而言,缺少吸引注意力的焦點,又沒有背景知識可供參考, 能夠吸收多少內容?又能激發多少藝術的喜好,這是我的質疑所在。 或許個人學習資質比較駑鈍吧, 不過我得誠實承認,看了三集,好像記不得多少人名和生平事蹟了。orz 順帶提一下公視曾播過的《莫內和他的朋友們》,這是一部戲劇片不是紀錄片, 不過那種不靠譁眾取寵卻表現得很生動親和的編導思維,非常值得借鏡。 我到現在都還清晰記得, 莫內是如何手忙腳亂搞笑地創作出那幅充滿豐富色彩和光影變化的「稻草堆」! 又是身處在何等夢幻般的庭園和愉悅心情, 才有辦法將「睡蓮」、「日本橋與蓮花池」令人神往的景象重現世人面前! 我相信即使是門外漢, 也能透過這短短四集戲劇,對印象派的發跡產生一定程度的認識和興趣, 誰說藝術一定只能照本宣科,才能展現深度的真實面貌呢? ----------------------------------------------------------------------- 我非常同意「紀錄片應該首先求真,然後再求趣味、推廣」的說法, 然而,紀錄片有很多種,有的是以剖析社會衝突為導向,有的是以教育意義為導向。 原本就具爭議的主題,不但應把求真當成首要條件, 若恣意加入「趣味」甚至會顯得荒謬; 但如果以推廣教育為目的的主題,只求真而索然無趣,如何勾引觀者的學習興致? 那麼請想想,《以藝術之名》的訴求是什麼? 寫這麼多,其實本文重點只有很簡單幾句話, 或許要回歸到一個很原始的問題,製作紀錄片的目的究竟是什麼? 是贏得影視獎項的虛榮?搏取「行家」相濡以沫的掌聲慰藉? 還是,拓展民眾觀點視野,發揮影響力? 絕無貶抑《以藝術之名》的意思, 我過去在板上寫過的文章,一貫的信念都是,讓觀眾無負擔地接收知性深度, 絕對不是衝突的對立元素,反而會是「現代多元社會」中優質節目的共通特徵, 和早期相比,公視近年有愈來愈多優秀作品,也證明了這樣的能力和實力, 我只是感到惋惜,好不容易堅實用心的製作, 為何甩不開曲高和寡的調性,以利更多人願意親近認識進而欣賞喜歡呢? 如果一個原本應該是訴諸於普羅大眾的作品, 最後只能束之圖書館或教育機構的資料庫高閣,接受路人言不由衷的讚嘆: 「啊!我『聽過』這部片,『聽說』很有水準!」 這不是天大的諷刺和遺憾嗎! 後記 前篇貼文時只是很直接抒發個人觀後感想, 寫此文時,特地閱讀了原po所提供的破報評論, 該文看法與我同中存異,作者顯然不欣賞紀錄片被賦予過多「教育使命」, XD 不過關於扼殺「作品的想像」的評論,倒是深得我共鳴。 除非本片製作目的,只為了整理保存歷史紀錄,或者呼應主流的本土顯學, 所以能否喚起一般民眾對藝術的熱情,並不在考量之列? ps.每個人都有發表看法的權利,幹嘛頭一句就冒犯不冒犯的咧? =.=a 我倒是希望製作團隊不要被我的直言冒犯, 可能看完八集,我的長期記憶經過疲勞轟炸之後會突然喚醒也說不定。 XD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1.76.250.21

09/16 02:12, , 1F
感謝回文,受教了! po文長知識~ XD
09/16 02:12, 1F

09/16 02:14, , 2F
不過我沒有說模擬畫面就不好啦~ 只是DS跟NGC用太兇了
09/16 02:14, 2F

09/16 02:28, , 3F
多到很公式化,也讓觀眾陷入真真假假的迷霧中。我同意模
09/16 02:28, 3F

09/16 02:29, , 4F
擬畫面在必要時還是有存在的價值,不然打拚怎麼辦~ XD
09/16 02:29, 4F

09/16 02:30, , 5F
至於會舉藍與玫兩節目做對照,是因其宣稱是真實社會案件
09/16 02:30, 5F

09/16 02:31, , 6F
改編播製。嗯..這例子可能真的舉得不太好 真抱歉 ~"~
09/16 02:31, 6F

09/16 02:38, , 7F
還有些例子可能是我表達方式不好,造成了一些誤會。不過
09/16 02:38, 7F

09/16 02:38, , 8F
那很旁枝末節,也不是重點。刻意去澄清那些東西會讓討論
09/16 02:38, 8F

09/16 02:38, , 9F
失焦,就在這裡用推文的哩!看到您的回應我蠻開心的我發
09/16 02:38, 9F

09/16 02:38, , 10F
現我們異中求同得到了很多共識,也從您的文章獲得許多。
09/16 02:38, 10F

09/16 02:38, , 11F
再次感謝,哈哈!
09/16 02:38, 11F

09/16 23:35, , 12F
其實現在下結論是有點操之過急,或許等播完不遲 =.=
09/16 23:35, 12F

09/16 23:36, , 13F
另外"打拚"歸類為紀錄片蠻牽強的,應是所謂的"模擬劇情片"
09/16 23:36, 13F
文章代碼(AID): #16x1UgW1 (pts)
文章代碼(AID): #16x1UgW1 (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