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情報]這兩週晚上十點的_以藝術之名

看板pts作者 (阿巴拉敏毒~~)時間16年前 (2007/09/15 04:09), 編輯推噓5(500)
留言5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 引述《wexde ()》之銘言: : 內容還算頗具深度,不過手法可以活潑生動一點, : 公視類似題材的紀錄片好像都是用公式拍出來的, : 總是以幻燈片式的靜態圖畫持續播放,搭配嚴肅的學者訪談, : 這樣就可以剪輯成好幾集了, : 乍看之下實在很像華視教育頻道的教學帶, : 這樣的紀錄片,議題本身就和大眾有點隔閡,如果手法又那麼僵化, : 除了科班師生或本身有興趣的人,恐怕很難吸引一般觀眾。 : 建議不妨多多觀摩參考 Discovery 和 NGC 的類似紀錄片作品, : 例如我記得兩頻道都分別做過以達文西密碼為主題的專輯, : 兩部探討的面向雖然不一樣, : 不過都將嚴謹的學術考究和節目可看性配合得很協調。 : 一部片主要是造訪耶穌生前足跡以及小說中的現實場景, : 所謂百聞不如一見,而且這個見識還是活生生出現在現實世界的動態遊歷, : 當然會愈看愈起勁! : 另一部則利用達文西原畫製作成很多動畫, : 例如提到最後晚餐這幅畫作對於「聖杯」和「抹大拉」的影射, : 畫面就立刻轉換成由原畫改做的合成影像, : 不但橫生許多趣味,也比用口述一堆專業名詞、落落長歷史,更令人記憶深刻! : 或許這個例子不夠代表性,因為達文西密碼本身就話題性十足, : 不過這兩個頻道製作的藝術性或學術性紀錄片, : 真的一點都不會給人「教學帶」的觀感啊! 不好意思,分享一些不同觀點,沒有冒犯的意思喔! 在我看來Discovery與NGC製作節目的手法其實才是最公式導向的 (可以注意到我用的詞彙是"節目",而非"紀錄片") 為什麼我說那些是「節目」而非「紀錄片」? 因為他們都不吝惜為了達到易理解的訴求而編修、再修、再現一些客觀事實 而所呈現出來的東西,雖然更好理解了、更有趣味性了,甚至是更速食了 但內容也慢慢離客觀事實越來越遠 尤其是一些關於當代社會事件的節目,大約都是九成的「模擬畫面」配上一成的訪談 試問,這與玫瑰瞳鈴眼或藍色蜘蛛網兩者間除了品味不同外有什麼差異? 真實的照片雖然靜態,但若今天真的要做的是紀錄片,就不該忽略這個真實記錄的線索 單調乏味,那就縮短出現的時間,但是絕不應該省略而代之以大量的模擬畫面。 回到您所舉的例子,關於達文西密碼 我也曾看過那個節目 而就我對Discovery與NGC產業結構的了解 那其實只是他們大量置入性行銷節目中的其中一例而已 (Discovery最大的贊助者之一是美國國防部,美國國防部常出錢委託他們製作軍武節目) 「『聖杯』和『抹大拉』的影射」、「動畫」這些 都再再呼應了電影、小說達文西密碼中的劇情與畫面 這個節目搭了時下話題的順風車,也悄悄的為了小說與電影背了強而有力的書 似乎那些巧合還真煞有其事 當然這些節目也可以是因應小說中的劇情而延伸出來的討論,而製作成節目 但如果說這是「紀錄片」,可能就有很大的疑問。 藝術的考究,應該有其一定的脈絡與方法,有知識的背景,也有對藝術品的評析 這些東西都是很嚴肅很嚴謹的 (當然它的呈現也可以很輕鬆,但不代表要膚淺化) 若是去除了這些方法論,而單就小說中各種巧合的劇情所引發的討論,拍攝「紀錄片」 那我的疑問是,紀錄片,應該要呈現「知性的觀點」,還是散佈「流行的傳說」? 教學帶,我不知道該怎麼去想像什麼叫教學帶 它似乎不是一個可以被客觀定義的名詞 (除非我們要討論的是剪接與製片手法,那我依然覺得公視比國立編譯館好得多) 我反而覺得,是不是教學帶,跟閱聽人接收訊息的環境與閱聽人的素質有關 在高中學校的情境,縱使是趣味十足的Discovery節目,在高中生眼裡依然是教學帶 能夠專心觀影的,還是寥寥無幾 在一群對藝術有好奇心與基本知識的觀眾眼前,公視的以藝術之名,依然讓人津津有味 我希望能看到一個有深度而且真實呈現的紀錄片 用連續的影像、文字的敘述來呈現藝術創作者真正想表達的訴求 如果那個訴求很沉重,so be it!因為今天要表達的是「藝術家」的想法 而不是「滿足觀眾對藝術的既定想像」,或者是「修正藝術家的想法讓觀眾容易了解」 忠實的呈現藝術家想表達的東西,不修改,不用過多模擬手段來再現,才是好的紀錄片 舉例來說~ 如果今天藝術家的作品是細水長流的、是帶有歷史悲情的 那麼就算影像的步調再緩慢單調,也應該忠實的呈現 嘗試讓觀眾從理解的過程中獲得感動 而不是學好萊塢那樣用跳接的手法、快節奏的配樂,使我們的觀影情緒愉快、亢奮 剪接手法成功的引導了我們的情緒,卻忽略了藝術作品本身帶來的感動是什麼 這個紀錄片是「以藝術之名」,而非「以藝術觀眾之名」 裡面有一些作品,我也看不懂。 或許有一天,隨著知識的增長與人生經驗的累積 我會開始慢慢體會那些奇怪的藝術品中所蘊含的道理 好的藝術品,不求當下就要馬上理解,甚至有的時候還需要細細品味 我願意等,等有一天我了解那位藝術家所想表達的意思, 但我絕不希望今天這個影片用很淺顯易懂的方式讓我理解了, 可是那個解讀卻是有偏誤的、被截彎取直過的。 當然,不論製作者是抱持什麼心態,鏡頭所呈現出來的東西,一定會有些偏誤 媒介真實本來就不會完全等於客觀真實 因為製作媒體訊息的人本身也有自己的觀點與世界觀、藝術觀 但有趣的地方卻在於Discovery與NGC的偏誤很明顯,甚至很刻意,來成就節目的趣味性 或者是帶著功利主義的商業色彩,也就是置入性行銷,來跟隨時代話題 而公視則是盡力去忠實呈現藝術家想表達的訴求 結果就是如同您所說的,付出的代價就是娛樂性降低 要注意的是,我今天是來了解、接受藝術知識、創作思想的洗禮的 如果要娛樂的話,那我大可轉到商業電視台 話說回來,我依然同意「推廣」的重要性 (如果我沒解讀錯您原文的意思) 「趣味性」的確是推廣的過程中最有效的一個選項 不過,在兩者可能無法兼具的情況下 紀錄片,應該首先求「真」,然後再求「趣味、推廣」 記錄片若是為了功利主義、商業霸權而妥協、犧牲了真實呈現的訴求 那就會離紀錄片的精神越來越遠 希望這篇落落長的文章沒有冒犯到您,我並未完全反對您的中心主旨 我也衷心期盼,有朝一日, 公視在能顧全忠實呈現的前提下,提增紀錄片的趣味性,推廣好節目。 公視加油。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05.220.113 ※ 編輯: Stigmatas 來自: 59.105.220.113 (09/15 04:20)

09/15 10:19, , 1F
09/15 10:19, 1F

09/15 10:43, , 2F
你對於欣賞藝術的耐心,不急忙下判斷的態度,令我感到喜悅
09/15 10:43, 2F

09/15 11:59, , 3F
推一個好文
09/15 11:59, 3F

09/15 19:47, , 4F
09/15 19:47, 4F

09/16 00:07, , 5F
推推推~寫的真好!
09/16 00:07, 5F
文章代碼(AID): #16wkg9rZ (pt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wkg9rZ (pt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