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當棒球輸給大陸成為常態,台灣需要檢討的是什麼?

看板politics作者 (廣平君)時間15年前 (2009/03/10 17:52),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5/17 (看更多)
我認為整體社會觀念最該檢討。用兩句名言就可以說明一切: 1.要怎麼收穫,先那麼栽。(胡適) 2.他真的以為金字塔可以倒砌。(黃仁宇對王莽的評論) 用體育發展的觀點來看第一句話,就是: 如果國家社會要自己的體育發展健全、要大量培養優秀的運動員, 國家社會就必須在各方面給予長期且足夠的支持。 如果社會風氣持續對體育存有偏見、予以輕視, 如果家長拒絕小孩從事更大量的體育活動、甚至禁止小孩在體育課之外運動, 如果家長與教師不肯給予更科學、更平衡的教育,國家的體育發展一樣上不來。 前面說「更平衡的教育」,其實就是體育和課業、品德與球技的均衡培養。 波士頓紅襪隊投手松阪大輔還在日本職棒、某年率隊取得日職總冠軍時, 看到當年甲子園冠軍戰中對手的先發投手代表某電視台來採訪他,就問對方: 「你幹嘛穿這麼正式?」 我在某次教改健康教育領域座談會上差點說出類似這樣的話: 如果整體社會,尤其是家長的心態不改,想再出更多王建民、陳金鋒, 或是邱澤、陳信安、黃瑋儀?拜託,誰來幫助我勸自己死了這條心罷! 簡單地說,要求在沒有播種的地方收穫,是不合道理的; 但現在社會對國家隊的態度就是這樣。 第二句話其實是引用體育發展的金字塔理論。 有一種說法是,底層是眾多的固定愛好者,玩票、打身體健康的在第二層, 運動相關產業在第三層,最上才是職業、半職業運動員。 也有一種說法是,要先有足夠的四級球隊-少棒最多,青少棒、青棒次之, 成棒(包括社會甲、乙組和大學球隊)雖較少、但仍要有一定數量- 才能逐步培養出更多球員、再從中篩選出適當的球員組成國家隊。 但是現在國家社會不重視固本: 喜歡看棒球、籃球或其他運動的,有多少是因為單純喜歡這項運動、 或是為了支持鼓勵自己親友而不計勝敗地觀戰,而不是因為想贏錢或只想看贏球? 就算有很多人因為愛而親身下去參與,各地是否都有足夠的場地? (紐約中央公園位在寸土寸金的曼哈頓,卻有十來座簡易棒球場; 台灣卻有人敢把籃球場的籃框拆了、把球場改成停車場,更別說是用空地蓋球場了。) 另一方面,少棒隊總數固然多,但國、高中球隊卻大幅減少, 因為有升學壓力、家長往往反對小孩繼續打球;甲組成棒隊更只有兩個國營企業有。 這樣,只顧著要求金字塔最上層的職棒球員組織的國家隊打好成績, 卻不顧根本,不是想倒砌金字塔是什麼? 所以,與其要求球員、職業球團、國家隊教練團、體委會或教育部體育司, 還不如移風易俗、改造思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3.191.152 ※ 編輯: Yenfu35 來自: 140.113.191.152 (03/10 18:08)

03/10 18:12, , 1F
03/10 18:12, 1F
文章代碼(AID): #19jZXdcW (polit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5 之 17 篇):
文章代碼(AID): #19jZXdcW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