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請支持連宋的台灣人 講中@下位啥挺連宋

看板politics作者 (inosen)時間20年前 (2003/12/13 02:12),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8 (看更多)
※ 引述《kx (題拉米蘇)》之銘言: : wetteland你不是老師喔 : 不是你開書單我來看 : 你至少應該把資料換成資訊吧 : 不然我要回你 : "www.google.com.tw 搜尋回來再跟我討論" : 我也從來沒有把'臺灣人四百年史'當作聖經 : 不行拿不出證據就抹黑喔 : 我查到的是在日本統治台灣最後幾年 : 的確強迫改姓名禁制宗教禁制祭拜祖先 : 可能執行率沒有那麼高 : 在佔據台灣五十年中的幾年 : 但確確實實三本書都有提到 那史明並非歷史學者,在許多資料引用上有所值得質疑之處。 如果我們回去找史料,可以輕易發現,你的論述之所以一直被wetteland質疑, 在於一,使用史明的二手論述,而沒有進行確認的史明引用資料是否可靠。 二,應該回去找資料,我現在手邊沒帶上資料,但有幾個學者是專門研究皇民化 時期的,一個是周婉窈(最近其論文集已經出書,我放在研究室沒法覆查),一個是 是近藤正己,《總力戰とTO台灣》,東京:刀水書房,1996。這些學者的論述未必全部 可信,但他們的引用史料,是經過一定的考證,你可以按照他們的書目去覆查。 而關於日本時代後期的官方資料,可以去央圖臺灣分館(光華商場隔壁)查一些書籍 如總督府發佈政令時,必定有總督府府報,這個很好查,去查查那幾年的他們所公告的 法令規章,就能搞清楚了。 基本上,在改姓名方面,不是強制性質的,這個已是定論,相較於朝鮮的創氏改名的高 比率,對於臺灣,日本人在改姓名上不是那麼熱中,而是特別鎖定大家族及士紳希望他們 能夠改名,其次是針對原住民部分,原住民多數都有改名,這在1937年以前就有了, 再來是,根據許多台籍日本兵的口述,他們在當兵時,通常都會被要求更改為日本姓名。 如果我們看看吳卓流的一篇文章叫做先生媽的,可以看出,在當時認同殖民政權的人 會相當熱中於響應日本的政策,而那個先生媽則是相當反對自己兒子的日本化的。 而在王昶雄的奔流中,也有一種微妙的我族他族的認同問題發酵,文中出現了, 我如果要做堂堂正正的臺灣人,就更非得做個真正的日本人才行。 因為在日本/臺灣的架構下,臺灣人被視為次等公民,在皇民化運動下出現兩種現象: 一,積極響應日本人號召: 這些人中有所謂的走狗類,還有是因為有地方實力的士紳被迫(?)響應,但也有 因為要讓臺灣人不受歧視,只有一途就是成為比日本人更像日本人的日本人。 二,消極反抗,認為皇民化即是臺灣文化及民族的消失: 反倒由於日人的激發,使得本來沒有民族意識的台人更加意識到自己不是日本人,那麼 自己是什麼呢?吳密察認為此反使得殖民地人民出現殖民地的民族主義。 臺灣人意識繼1920年代臺灣文化協會以上層為主的臺灣人意識,進而深化到每個臺灣人 透過總力戰的形式。在1945年後,由於外省人的出現,更使得臺灣人意識到自己不同於 中國人,也不同於日本人是獨特的類屬。但有疑問的是:凝聚臺灣人的一直是外力, 是他者,型塑認同的是,外來者帶來的,當1947年要跟外省人區隔時是用日語跟君之代, 軍歌,而在現在,則是當我們同在一起,中華民國國歌,總統陳水扁還有?? 我要說的是,日本人在當時是絕對有能力讓臺灣人全部更改姓名的,日本人掌握了臺灣的 戶籍資料,及透過保甲制度,當然可以這麼做,但是他們沒有這麼做,這不是 執行力的問題,而在於,日本時代皇民化時期應該被當作兩天來看,就是一個是 小林躋造總督時期,一個是長谷川清及安藤利吉時期。 在小林時期,提出皇民化,南進化跟工業化,這個開始被積極進行,有所謂寺廟神升天, 有廢除報紙漢文欄。 但在長谷川時期,則對於這種太激進作法進行反省,一則是所謂大東亞戰爭開打, 為了要合理化戰爭,他們提出亞洲人黃種人在日本人領導下對抗不義的白種人殖民者 (ABCD,由所謂膺懲暴支到膺懲美畜),發動珍珠港事變,閃電佔領白人勢力的東南亞。 拉出許多反殖民者的當地勢力,在大東亞共榮圈下,所有的民族都應該在大東亞帝國框架 下有自己的地位,所以呢,出現許多容忍當地地方民族特色的情況,而臺灣作為日本的 外地(殖民地),也被要求要能扮演自己的角色,雖然是臺灣。如布袋戲可以演,但 要演日本人的內容,戲偶穿和服,形成特殊的臺灣民族與大和特色。請看李天祿戲夢人生 。 : 如果你覺得那幾本書的內容有錯 : 那你指出來讓大家有個學習的機會阿 : 你是碩士還是博士 : 我很期待你能給我什麼震撼的見解 : 不要以一種不屑的態度不討論嘛 : 這樣我會覺得你是拿不出東西就腦羞成怒 : 那我要換我不屑你喔 : 我最討厭沒有理由去舔日本屁股的人 : ※ 引述《wetteland ((1/2雅各)x10)》之銘言: : : 關於戰爭這段期間的歷史,請看 : : 許雪姬。1999,〈皇民奉公會的研究——以林獻堂的參與為例〉, : : 《中央研究院近代史研究所集刊》,31期,45頁。 : : 許雪姬。1997,〈日治時期的「臺灣華僑」(1937-1945)〉, : : 收於《中國海洋發展史論文集》,6輯,51頁。 : : 臺北:中央研究院中山人文社會科學研究所。 : : 周婉窈。1995(1996年4月出刊),〈日本在臺軍事動員與臺灣人的海外參戰經驗 : : (1937-1945)〉,《臺灣史研究》,2卷1期,頁85-125。 : : 周婉窈。1994,〈從比較的觀點看臺灣與韓國的皇民化運動(1937-1945)〉, : : 《新史學》,5卷2期,頁117-158。 : : 周婉窈。1997,〈美與死──日本領臺末期的戰爭語言〉, : : 收於黃富三、古偉瀛、蔡采秀編,《臺灣史一百年──回顧與研究》, : : 頁85-99。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 Chou, Wan-yao, 1996, "The Kominka Movement in Taiwan and Korea: : : Comparisons and Interpretations." : : In Peter Duus, Mark Peattie, and Ramon Myers (eds.), : : The Japanese Wartime Empire, 1931-1945, pp. 40-68. : : 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 : : 周婉窈主編。1997,《臺籍日本兵座談會記錄并相關資料》,323頁。 : : 臺北:中央研究院臺灣史研究所籌備處。 : : 看完再來跟我討論, : : 我沒義務教你這種把《臺灣人四百年史》當聖經的人歷史。 : : 要數據、表格, : : 涂照彥的《日本帝國主義下的台灣》,更多,也更可靠。 -- To be or not to be.That's the question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66.131.126
文章代碼(AID): #_sWJv5s (polit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_sWJv5s (polit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