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郭力昕: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如此《看見台灣》

看板movie作者 (全知)時間10年前 (2013/12/17 16:09), 編輯推噓30(34437)
留言75則, 3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1
郭力昕:台灣符號、政治維穩、與國族性格──如此《看見台灣》 作者:郭力昕 2013/12/16 近日先後看了吳乙峰導演的新作《秋香》和齊柏林導演的《看見台灣》,兩部同樣觸動觀 眾情緒的紀錄片,在票房上大相逕庭。熱映一個半月仍持續發燒、票房已破1.4億台幣的 《看見台灣》,在那個週末夜得讓我連跑三家戲院,才能買到一張票;而於2004年以《生 命》的3000萬台幣刷新當時紀錄片票房、今日試圖重新出發的吳乙峰,為基督教社福機構 拍攝的殘障者協助更生人的《秋香》,則竟而一上映即場次稀疏,門可羅雀。《秋香》延 續了《生命》的某種勵志召喚,雖仍維持吳氏一貫的感性風格,但拍得相對收斂自持,卻 已完全不敵召喚「愛台灣」之國族情緒的《看見台灣》。九年前後的彼一時與此一時,紀 錄片濫情文化的變與不變,令人感慨之餘必須深思。 對這部「想邀請你一起來,看見這塊土地的美麗、壯闊與哀愁」的空拍影片,導演說:「 我想用接近神的眼睛來提醒人們」,台灣國土的美麗和環境的遭到破壞。這個接近上帝的 眼睛,與旁白者吳念真一再強調的觀看的「高度」,創造了空前的票房紀錄,也繼續製造 了許多的「看不見」。獨立評論作者胡慕情在〈鳥目台灣〉一文中清楚指出,《看見台灣 》裡呈現的不是環境「問題」,而是環境「現象」,或者只是「印象」。如果我們還記得 2010年在各大電視台盛演的環境紀錄片《±2℃》,則可以發現兩部影片的訴求方式和問 題如出一轍:感性煽情的音像語言,與只看現象不見問題、只見結果不談原因。 陳文茜在《±2℃》裡,用感性的腔調和文字,加上讓人恐慌的煽情配樂與新聞畫面,訴 說暖化現象已經/將會造成台灣與全球的災難。影片提供一堆科學數字、資料和訪談,不 斷重複災難之嚴重的同樣訊息,但對於暖化何以如此嚴重,主要該由誰負責,一概不提。 當然不會提也不能提,因為搖身一變為環境急先鋒的陳文茜,長久所信奉並主張的,是資 本邏輯、經濟發展與消費主義,而暖化正是這些發展意識的結果;至於他們邀來的那些以 贊助《±2℃》做為購買贖罪卷的電子企業主們,則正是在各地科學園區製造台灣土地重 度污染的人。陳文茜與這些愛心企業家們,以一個感性腔調的紀錄片,讓人們繼續看不見 環境破壞的結構原因,加上幾位宗教領袖們訴求個人環保行為的勸世語錄,共同遮蔽了他 們「不願面對的真相」。這是三年多前極其偽善的一場影音大表演。 齊柏林導演聽起來好像真誠得多。他為紀錄片理想毅然辭職,放棄退休金;他有懼高症, 但無怨無悔的坐上直昇機,在氣流不穩顛簸難行中堅定紀錄;最重要的,他在《看見台灣 》裡,見證了許多台灣各地環境與土地破壞的景象。齊導演個人的犧牲奉獻與理想情懷, 也許可做為另一個勵志典範,他的作品也貌似將關注聚焦在台灣的環境問題,而非《±2 ℃》那種動輒地球一家的空洞詞藻。這個情懷與聚焦,似乎創造此作一個不得了的意義: 從官員、媒體到廣大觀眾,都像是到今日才第一次知道,台灣的山區被濫建濫墾挖砂石、 廣植檳榔樹、高冷蔬菜與高山茶、蓋度假旅遊山莊,或者原來海岸線堆滿了消波塊。這部 紀錄片忽然讓觀眾開始反省、媒體開始監督、政府開始行動。 其實,《看見台灣》和《±2℃》使用了同一種腔調和概念:造成全球暖化或台灣國土破 壞的程度已極為嚴重,「我們」需要警覺,要開始有行動。但「我們」究竟是誰、是什麼 概念呢?「我們」即是每一個人,意味著暖化或濫墾等結果,所有人平均都有責任,所以 我們應該節能減碳,記得關燈和少用點洗澡水,並且下次少買點高山蔬果茶葉。在「我們 」共同分擔道德責任之下,就沒有人需要負起更多的責任;真正需要負國土破壞之政治責 任的人,再度安全地隱形、脫罪了。 一篇《立報》社論〈因為視而不見,所以「看見台灣」〉說得好:「拼命猛撒『感動』的 要素,是要把環境惡化的原凶,也就是政府、資本家,從現實中抽離出來:台灣環境的惡 化,不是資本主義的唯利是圖所造成,也不是官員政府怠惰,而是人心淪喪。」也就是, 要負責的變成一個抽象籠統的道德概念,而不是具體的對象。這就是《看見台灣》希望傳 遞的最重要訊息。這樣的影片與訊息,讓政府官員,和他們管不動、不想管、或已形成利 益共同體的資本集團,額手稱慶。官員們聽起來煞有其事的成立這個中心那個小組,要處 理影片中提到的土地破壞問題,但他們心裡偷笑:再等一個月或者更快,肯定有其他聳動 的社會新聞或其他事件會取代國土破壞的議題,成為媒體新的興奮點,民眾也早已從影片 的感動經驗中退潮、遺忘,一切都可依然如故,回到原點。 沒有人追問政治責任,和結構性之官/商/地方勢力的長期勾連所持續造成的土地侵佔、破 壞與掏空。因此,《看見台灣》只會是另一個新聞節慶。觀眾還沒有任何機會理解,那許 多土地的「哀愁」是誰允許它們不斷產生的,影片又迅速地以「美麗」的結尾壓掉片中那 堆哀愁:以一首極為感性的歌曲,回應/抹消先前的環境破壞案例,並安排一隊原住民孩 子到玉山頂去唱歌跳舞揮小國旗。《看見台灣》最後產生的效果,十足諷刺的,是以看見 台灣土地的哀愁,保證了台灣的土地與環境,將繼續製造更多的哀愁。這樣的紀錄片,無 論無心或有意,效果上大力維護了環境政治現狀的穩定結構與不被挑戰。政客與資本家們 歡迎這樣不痛不癢的紀錄片,因此地方政府與資本家爭相贊助、投資,列隊集體觀賞,還 要變成中小學生教材。 從《生命》、《±2℃》到《看見台灣》,九年來台灣絕大多數主流紀錄片的共同語言甚 至唯一腔調,是感性與濫情。而《看見台灣》比其他影片更「超越顛峰」的,是它所強力 販賣、無所不在的台灣符號,與這些符號所連結的鄉土認同。這些符號不僅是玉山山巔、 (不見核三廠的)墾丁南灣、各地美景、以及國旗(妙的是,在片尾的感性音樂和鏡頭下 ,小國旗片刻間同時感動了藍綠觀眾──所以,「濫情」是台灣民眾終於能超越藍綠政治 的最大公約數和救贖嗎);台灣認同的符號,甚至可以是那些令人「哀愁」的、被破壞了 的土地。無論美麗、哀愁或醜陋,都可一體擁抱,認同,愛。 《看見台灣》讓我們看到,台灣符號與「愛台灣」,成為台灣電影濫情文化最根深的來源 或基礎。這樣的文化不僅存在於台灣紀錄片,也在近年的劇情片裡。從《海角七號》到《 總舖師》,從南台灣、原住民等元素、到台灣傳統料理,只要做料齊備,即使火候一般, 都可以炒出亮眼甚至巨大的票房,並得到民眾熱情的口碑。很巧的,2013年劇情片與紀錄 片的兩大票房《總舖師》和《看見台灣》,都請到了「台灣念真情」的吳念真,來唸他充 滿台灣味的真情。吳念真早已成為愛台灣、台灣認同、與感性傳播的第一人,無論他代言 的是醬瓜麵筋,或秀麗山河。 紀錄片評論者林木材在〈《看見台灣》,見與不見〉一文準確地指出,「愛並不是立場, 也不是態度、思考或行動;相反地,如果我們把愛當成唯一的觀點時,很多時候,愛就成 了一種鄉愿與濫情,一種對討論與究責的阻礙。」《看見台灣》上映以來,對於紀錄片的 操作濫情,無法提供對環境問題的認識,網路空間已有很多批評和反省的聲音,這是台灣 理性社會的進步徵兆。但是同時,將「濫情」當作穩賺不賠之商品、不遺餘力地販賣的電 影人,以及爭相消費「感動」的觀眾,也不斷快速成長。就前者而言,濫情可轉換為巨大 的現金與資本,遂並不令人意外。但後者該如何看待呢?因此,也許不能繼續停留在只批 評紀錄片導演或其作品,而該同時開始反省、追問做為觀眾的「我們」,是怎麼回事。 感性與感動,原是電影形成藝術或社會話語的重要手段,問題是台灣主流紀錄片,老是把 手段變成目的或唯一的訊息。台灣社會是個充滿溫馨感動的地方,而大多數人的狀態,卻 像是活在一個「感性」嚴重缺貨的社會,需要不斷餵食自己以更多的感動之糧,進而長期 以來,逐漸集體形塑成台灣的一種「國族性格」(national character)。如此無止無盡 地需要感性與濫情的國族性格,當然有其複雜多重的歷史、政治、商業與媒體等成因,且 它終以台灣國族認同為集體情緒投射的方向。先不論國族認同,究竟是不是一個能讓台灣 更美好、更進步的東西;如果國內外政治現實情境裡,一定還需要「台灣認同」這個東西 ,以凝聚集體意志和驕傲感的話,我想問的是,它的內容或內涵,是否只能停留在互拋安 慰、呵護、勵志這個層次不可?台灣人與台灣社會,只有能力在過去靠悲情和哭調求存, 今日則只會在感性與濫情中取暖? 我們「台灣認同」的方法與內容,為什麼不能開始建立在對台灣社會比較冷靜、理性的分 析與自我批評之上?如果今日四、五十歲以上的世代,普遍被他們的歷史經驗所限制,難 以自我超越的話,那麼,資質普遍優異、具有內在自信、較少歷史情緒包袱的年輕世代, 何以還需要輕易陷溺在這種精神上的「感性文化保護網」裡?需要保護網,就是一種集體 懦弱的表現,一種長不大或不敢長大的心態。有能力與見識的年輕世代,應該以包括電影 創作在內的各種積極行動,一起拒絕、抵抗這種躲進濫情保護網、縮入「愛台灣」之精神 子宮裡的懦弱行為和自慰文化,以開始決心改造台灣這種長不大的國族性格。 無論哪個世代的自省的知識份子和掌握話語權的人,舉凡影像創作者、評論者或媒體平台 經營者,也需要同時思考,如何將反思批判的訊息,更有效的傳遞到那些共同創造了上億 票房的大眾眼前。對感性濫情文化的諸多批評與反省固然都可貴,但若觸及不到更廣大範 圍觀眾的眼耳和思維裡,那麼我們終究還是在一個走不出去的小圈子裡自說自話。也許這 是1.4億台幣票房且紀錄不斷攀升的《看見台灣》,派給我們的更大的功課。 新聞網址: http://opinion.cw.com.tw/blog/profile/213/article/840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8.174.194

12/17 16:17, , 1F
12/17 16:17, 1F

12/17 16:24, , 2F
好文推
12/17 16:24, 2F

12/17 16:41, , 3F
環境破壞元兇是財團跟政府 但不代表就沒一般人的事
12/17 16:41, 3F

12/17 16:58, , 4F
這篇評論真的太尖銳了,戳破許多幻像阿XD
12/17 16:58, 4F

12/17 17:09, , 5F
電影不需要追查原凶
12/17 17:09, 5F

12/17 17:09, , 6F
其實本文大多數概念都已經有版友提出過, 但是這樣從頭
12/17 17:09, 6F

12/17 17:09, , 7F
到尾清楚完整的論述還是要郭教授呀
12/17 17:09, 7F

12/17 17:16, , 8F
推冷靜好文~其實除了相關人員以後依然注意環保議題外
12/17 17:16, 8F

12/17 17:16, , 9F
其餘都是短暫高潮
12/17 17:16, 9F

12/17 17:29, , 10F
推郭老師!
12/17 17:29, 10F

12/17 17:56, , 11F
有夠假掰的一篇文章
12/17 17:56, 11F

12/17 18:10, , 12F
寫的很好
12/17 18:10, 12F

12/17 18:23, , 13F
這篇拿來講很多台片都說得通
12/17 18:23, 13F

12/17 18:27, , 14F
完蛋了 準備要被砲轟了
12/17 18:27, 14F

12/17 18:40, , 15F
12/17 18:40, 15F

12/17 18:57, , 16F
12/17 18:57, 16F

12/17 19:04, , 17F
推說得好啊...但是如果要改正文中的問題 感覺上是要把所有
12/17 19:04, 17F

12/17 19:05, , 18F
台灣人的社會及民族性全部鏟起來丟掉更新才能解決的事情...
12/17 19:05, 18F

12/17 19:06, , 19F
例如說全體變身成德國人之類的?? 想想有點無力感...
12/17 19:06, 19F

12/17 19:19, , 20F
一年後風頭過了 日月光繼續排廢水 呵呵
12/17 19:19, 20F

12/17 19:33, , 21F
這只是紀錄片,怎麼講的好像應該無所不能?
12/17 19:33, 21F

12/17 19:35, , 22F
要改變所有問題,需要好幾代人努力。不是一部片。
12/17 19:35, 22F

12/17 19:44, , 23F
推郭老師!
12/17 19:44, 23F

12/17 19:56, , 24F
大推好文!然後,文中點出問題並非要齊柏林扛起什麼針砭
12/17 19:56, 24F

12/17 19:57, , 25F
環境原兇的責任,而是身為一個創作者的自覺不夠,立場搖擺
12/17 19:57, 25F

12/17 19:58, , 26F
淪為資本打手
12/17 19:58, 26F

12/17 20:08, , 27F
看成郭力恆..
12/17 20:08, 27F

12/17 20:09, , 28F
好文推
12/17 20:09, 28F

12/17 20:23, , 29F
有反省觀眾而不只是電影,難得,滿好的文章
12/17 20:23, 29F

12/17 20:41, , 30F
對不起我去看了看見台灣 我好懦弱好濫情 我縮入了愛台灣
12/17 20:41, 30F

12/17 20:42, , 31F
之精神子宮並且沒有決心改造自己的國族性格 我好愧咎
12/17 20:42, 31F

12/17 20:43, , 32F
<- 像這樣反省嗎
12/17 20:43, 32F

12/17 20:45, , 33F
我看了兩遍,感想只有:國片應該善用空拍技術提升質感
12/17 20:45, 33F

12/17 20:50, , 34F
東西要失去了才知它的美好,所以我覺得不用什麼努力了,就
12/17 20:50, 34F

12/17 20:52, , 35F
任無能政府與無德財團攜手將台灣的美好全部破壞殆盡一個不
12/17 20:52, 35F

12/17 20:53, , 36F
留吧,這才是無動於衷的台灣人們最後應得的下場
12/17 20:53, 36F

12/17 21:03, , 37F
其實樓上把台灣改成地球也說得通
12/17 21:03, 37F

12/17 21:49, , 38F
不覺得他有希望一部片無所不能 只是陳述觀眾又被誘(誤)導了
12/17 21:49, 38F

12/17 21:54, , 39F
不知所云阿 這個作者是電影拍攝或執導專家嗎?如果不是
12/17 21:54, 39F

12/17 21:54, , 40F
他看得出來拍攝手法的優劣嗎
12/17 21:54, 40F

12/17 21:55, , 41F
這些紀錄片不過就是引發觀眾對環保的醒思而已
12/17 21:55, 41F

12/17 21:56, , 42F
簡單就分成兩個方面:一個是替代能源、能源再生
12/17 21:56, 42F

12/17 21:57, , 43F
二是資源使用後排放的廢棄物如何處理
12/17 21:57, 43F

12/17 21:57, , 44F
兩者都需要科技創新
12/17 21:57, 44F

12/17 22:01, , 45F
這篇不推不行 太中肯
12/17 22:01, 45F

12/17 22:04, , 46F
作者是政大廣電的教授...
12/17 22:04, 46F

12/17 22:06, , 47F
最後還扯到台灣認同意識形態會不會太誇張
12/17 22:06, 47F

12/17 22:07, , 48F
它的結論就是環境污染是大家的責任?這太「理想化」了
12/17 22:07, 48F

12/17 22:08, , 49F
一般人雖然可以盡綿薄之力 但是有足夠力量改變的還是要靠
12/17 22:08, 49F

12/17 22:09, , 50F
資本家跟政客。資本家結合產學,以追求最大利潤為最高指導
12/17 22:09, 50F

12/17 22:10, , 51F
原則,建立品牌認同後消費者被牽著鼻子走
12/17 22:10, 51F

12/17 22:10, , 52F
現在名利雙收後把責任撇給消費者?
12/17 22:10, 52F

12/17 22:19, , 53F
如triplee所言,最後人類自食惡果滅亡,地球因此得救
12/17 22:19, 53F

12/17 22:38, , 54F
這篇真的寫得很好,的確是把各種批評整理起來,有條有理。
12/17 22:38, 54F

12/17 22:39, , 55F
可是到了最後一段,「年輕世代不要縮,要反省」然後呢?其
12/17 22:39, 55F

12/17 22:39, , 56F
是不是有人看反了 明明自己講的東西和本文要陳述的一樣...
12/17 22:39, 56F

12/17 22:39, , 57F
實都有在反省了啊不然哪來批評,但具體該怎麼做呢?教授是
12/17 22:39, 57F

12/17 22:40, , 58F
否也提供一下?不然就只是多一篇反省的文章而已啊
12/17 22:40, 58F

12/17 22:44, , 59F
教授的建議就是:別再叫"大家"愛台灣 而是說出"誰"在害台灣
12/17 22:44, 59F

12/17 22:44, , 60F
該反省的不是他那一代跟他上面那一代嗎 關年輕人屁事?
12/17 22:44, 60F

12/17 22:47, , 61F
他應該覺得他和上面一代沒救了 希望下一代別繼續被催眠吧
12/17 22:47, 61F

12/17 23:14, , 62F
認同臺灣不見得不會作汙染臺灣的事 end
12/17 23:14, 62F

12/17 23:42, , 63F
本文說對了一些事 但齊柏林只會空拍的手法能說的事本
12/17 23:42, 63F

12/17 23:43, , 64F
來就很有限 我想這部片的價值就是"看見"了
12/17 23:43, 64F

12/17 23:45, , 65F
讓觀眾"看見"來促發"思考"進而"改善"
12/17 23:45, 65F

12/18 00:02, , 66F
12/18 00:02, 66F

12/18 08:18, , 67F
給某樓,本文一點也不會不知所云喲,相反地,他論述清晰、
12/18 08:18, 67F

12/18 08:19, , 68F
邏輯分明有力,甚至讓你聽起來有點,痛
12/18 08:19, 68F

12/18 08:19, , 69F
痛的
12/18 08:19, 69F

12/18 08:56, , 70F
就是想噓這種河蟹態度 臺灣缺真正的痛定思痛 這片目前也只像
12/18 08:56, 70F

12/18 08:56, , 71F
老師隨口念念小孩的告誡 起碼尚未開花結果 電影不是萬能
12/18 08:56, 71F

12/18 09:24, , 72F
齊柏林一部二流紀錄片本身不用負什麼社會責任, 但是居
12/18 09:24, 72F

12/18 09:25, , 73F
然一部心懷不軌煽動廉價感動迴避真正問題的劣作, 能夠
12/18 09:25, 73F

12/18 09:25, , 74F
引起全島民眾如此高潮, 就是值得憂心的事.
12/18 09:25, 74F

12/18 14:37, , 75F
都會感到痛了還會河蟹? 河蟹也upgrade了?
12/18 14:37, 75F
文章代碼(AID): #1Ii0R9wH (movi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