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標題改了

看板medstudent作者 (純粹)時間20年前 (2004/07/26 14:1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 引述《lipitor (太散了)》之銘言: : 中西醫整合治療很好啊 : 但是我倒不認為病患選擇醫師時會先找中西整合醫師 : 也不見得會先找長庚的醫師 當醫師呢.. 我倒蠻認同您這個說法的 就像學歷迷思一般. 醫學離不開臨床. 當在臨床中得不到驗證. 是會被淘汰. : 如果同學有心學中醫和西醫 : 念中醫系的確是最好的選擇 : 但是同時也需要付出比其他醫學系學生更多的心力 : 長庚中醫的同學沒有暑假,而且號稱是全世界必修學分最多的系 : 如果醫學系同學認為念醫學系會很累,你覺得念中醫系將是何種情況呢?? 中西整合如果換個角度想 也是可能出現兩邊都不好的狀況 結果是中不中 西不西 如果沒有一點熱情的支持. 良好的讀書方法與習慣. 更重要的是 能堅持. 那還不如讓自己專於某一邊 畢竟 要當"口譯員"的人. 是得兩種語言都精通的.. : 美容,養生,保健市場很大 : 但是我不知道為何中醫算是佔有優勢 : 現今的醫學講究實證 : 中草藥的科學研究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了 : 但是真正進入large scale randomized controlled clinical trial又有多少呢 : 而在馬兜齡酸事件之後仍有人信仰中藥的毒性和副作用少?? 馬兜鈴酸事件其實有部分的原因是 "非中醫"式的用藥方法 而這呢.. 牽涉到的層面很廣 簡單的說 如您有興趣 得去查它的用量. 用法. 用多久. 是否符合中醫的用法習慣 至少就我目前粗淺的知識. 中藥很少單用. 因為單用或者是較小的方 (單捷小劑) 雖然藥效發揮迅速. 但是也是會容易有較大毒副作用 老師殷殷告誡.. 去邪藥物不可久用 不然容易傷正 (大意是這類的藥物毒副作用大. 只能短暫使用) 其實並不是中醫都不知道它沒毒副作用 只是 我們通常不這樣用 如果你有興趣 我們可以私下討論討論 交換所知所見 再者 在用中藥時 我們常需要辨別病人的體質 (我想西醫應該也要的) 在中醫用藥是與病人體質狀況緊密結合的 並且要辨別疾病的根源 本在何處? 就像 觀其脈證 知犯何逆 隨證治之 所指出的 雖然中醫藥市場很大 不過 目前就我觀察 我們在使用這些保健美容食品 還是常停在功用取向 常熬夜比較虛 所以就吃 xxxx 要減肥 所以就用 xxxx 我們看到中醫師為病人觀察他的體質了嗎? 沒有 民眾買了就喝 絲毫不覺這樣會有問題 西藥在使用時也有類似的問題的 常看到藥品旁邊有一行小字標示 本品為醫師藥師藥劑生指示藥品...... 本品需經醫師處方使用... 但民眾吃伏冒熱飲. 斯斯..普拿疼 會去問醫生嗎? 如果吃出問題. 該是誰負責呢? (A) 不該"信仰"中藥 因為它跟西藥一樣是需經過臨床思維的 如果站在這個角度想 中醫藥市場變大 的確是需要更多懂中醫藥的人 不瞭解常是問題的根源 而 太過"信仰"自己的學歷. 經歷. 成績. 用藥. 或是醫學體系.... 不加思考. 往往會使自己脫離臨床 而陷入一種哲學式的治病模式 比如說 "神奇的中醫" 或是 "名醫沒有治不了的病" 畢竟 我們醫師並不是真正治癒病人的 "上帝之手" 終其一生 我們能懂得很有限 : 中草藥市場成長可期 : 但是我不知是否可解讀為中醫師越來越吃香 如果您認同我 (A) 的觀點 中醫師應該是有其市場的 不過 市場有多大 沒記錯的話 目前中西醫師比例好像是 4:1 我覺得雖然會逐步提高中醫師的學歷與訓練 不過我想 台灣就這麼大 應該很難變大多少的 除非 想出國 或是到偏遠地區行醫 而且中草藥市場有一個問題 中草藥多來自大陸 大陸草藥的品管 在之前報導許多 黑心藥問題後 相信大家也都會體會到 1.藥源受限於大陸 2.品管台灣無法掌控 會不會藥方沒問題. 而是藥本身加工處理時 的質與量的問題 這點會是中醫執業必定有的隱憂 : 如果你是教學醫院熱門科主治醫師 : 甄選住院醫師時會偏好醫學系學生還是中醫系學生 你說的狀況應該是中醫系投入西醫的狀況 沒錯 如您所說 的確會慎加考慮 因為 目前對中醫系的西醫訓練還是存疑的 反過來說 如果你是中醫熱門科主治醫師 甄選住院醫師會偏好醫學系還是中醫系呢?? : 針灸的療效獲得認可也不是一天兩天的事情 : 證實有效的包括pain control, 化療引起的噁心嘔吐, 免疫調節等 : 在其他方面要大放異採?那絕對是病人之福啊!! 針灸有其適用範圍 也不是全能的 如果真是全能的 大概 幾千年的演進過程 就會全是針灸的天下了 同樣的用藥 推拿 氣功 拔罐..... 也都不是全能的 它們都是中醫拼圖的一小部分 各有各的意義 缺的一塊 如果剛好是重要的一塊 很可能療病效果會大打折扣 而中醫的拼圖也不過是醫學大拼圖中的一小塊 三個臭皮匠勝過一個諸葛亮 治病的手段 越多 還是越好的 : 在健保總額,醫院自主管理之下 : 除非有本事收自費,我不理解何以"粥多" 中醫是有能力收自費的 你可以觀察一下家附近的中醫診所 不過 醫術當然還是要好 : 我的回應不是想要引起中西醫的論戰 : 這個議題已經吵過很多次了 論戰不好 討論好 吵的話 情緒味太濃 就不會有交集了 推文中提到 西醫可以使用中醫的手段 是的 只要它是好用的 有效的 那中醫能不能使用西醫的手段呢? 這個問題提出來的時候. 可能就會有很大的討論空間了 跳過這個不談 我不喜歡談政治 中西醫結合本來就不會只有中醫系畢業才能用 學的好誰都可以用 血統也是一種迷思 問題是我們常常學了皮毛就去用 精髓的部分 礙於時間 謝謝 有空再說 我們假設這個西醫師很努力認真學中醫中他所使用的部分 那麼問題可能小些 至於 精髓的部分呢. 就需要有專業的人. 努力的保存它. 傳承知識. 所以我想 就這一點 中醫系 還是有塊 小小的 不大的 但也過的去的 存在空間 溝通必須要有懂雙方語言存在的人 如果可以 最好 還是精通兩方醫學的人 有種學習方法叫做過度學習 舉例來說 彈鋼琴彈到第一次彈順了 最好再多彈一點 日後記憶效果比較好 所以學會後 要再多練習一下 再多學一點 如果我們現在就學一點點 以後忘記 剩下的可能就是一點點中的一點點了 不管是學中醫 學西醫 還是中西醫都學 大家多學一點 好歹以後會多留一點 而如果你真的學不了那麼多 那就多交一點好朋友 友直友諒友多聞 彼此扶助 互相支援 才能互補不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63.25.118.42 ※ 編輯: Lepputte 來自: 163.25.118.42 (07/26 07:40) ※ 編輯: Lepputte 來自: 163.25.118.42 (07/26 07:42)
文章代碼(AID): #111A1unV (medstudent)
文章代碼(AID): #111A1unV (medstud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