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真是傻眼的民調...

看板media-chaos作者 (加西莫多)時間17年前 (2007/08/16 03:13), 編輯推噓3(304)
留言7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27 (看更多)
※ 引述《monopoliest (中肯無益於中出)》之銘言: 我補充一個小地方。 文學文摘當時作的民調,根本不是抽樣調查,它是對它的讀者進行普查,所以 根本沒人會談它的「抽樣誤差」或者啥「替代樣本」。 我發現有人好像從頭就沒搞懂他談的是什麼,然後就開始一團混戰了。

08/14 11:33,
雷根事件.這是民調最有名的真實案例..替代
08/14 11:33

08/14 11:35,
樣本會造成最後結果失真.而拒訪只是樣本被
08/14 11:35

08/14 11:36,
替代的一種型態.這還沒算到打電話去沒人接
08/14 11:36

08/14 11:36,
而造成原抽出樣本被替代的比率..
08/14 11:36

08/14 11:43,
就跟你說你可以去看美國民調史上最有名的
08/14 11:43

08/14 11:43,
雷根事件.就知道樣本被替代的"失真"情況了
08/14 11:43

08/14 11:44,
http://0rz.tw/962Vr這是我統計學老師寫的
08/14 11:44
這位同學,你統計被當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8.105.252 ※ 編輯: monopoliest 來自: 140.128.105.252 (08/14 15:40)

08/14 16:02,
其實文學文摘的樣本是有電話跟車子的人
08/14 16:02

08/14 16:03,
不過該案例的重點的確是sampling frame
08/14 16:03

08/14 16:04,
而不是什麼抽樣誤差或是替代樣本
08/14 16:04

08/14 16:09,
我現在找系上助教和中研院的學姐
08/14 16:09

08/14 16:09,
再找有沒有啥「雷根事件」 = =
08/14 16:09

08/14 16:12,
你講的這個事件又是另一個..你搞錯了..XD
08/14 16:12
不知道找到被我暱稱為「雷根事件」的內容了沒,乾脆我來直接揭曉好。 http://0rz.tw/132W2 這個案例是我的統計老師課堂上所說,他也曾經在投書中提過該案例,因為 沒有錄音也沒有把該投書剪報留存,所以我就引用吳統雄教授所寫的東西。 這個案例我之前寫的內容也說過,這次我就把它寫清楚,畢竟這個事件讓人 知道追樣本的重要性。 有人反應看不出來,所以修正標示一下。 ------------------------------------------------------------------- 我暱稱的「雷根事件」: 1984年雷根對上孟岱爾,當初民調結果被認為這是一場勢均力敵的選戰,不 過雷根可能會是慘勝;最終結果出來了,雷根也確實獲得勝利,但是知道那 次選舉的人都知道,雷根是獲得壓倒性的勝利。就結果來說,民調看似是準 的,預測雷根獲勝結果也是如此,但是有人不滿足,認為結果是大勝但是民 調卻呈現勢均力敵,因此就決定追到每一個原本抽出的樣本,詢問出原本的 該名受訪者的意向,重做後的結果也確實最接近選舉完之後的差距。 -------------------------------------------------------------------- 這個事件說明了幾件事情:第一,一開始抽出的樣本是具有代表性的,不能 隨意替換;第二,某一方的支持者具有一些特性,不易被調查到,例如「雷 根事件」中,雷根支持者行動力強,所以很願意去參加被選舉人舉辦的晚會 ,而對手的支持者因為年紀偏高而比較不願意出走動,所以接到電訪機會高 ;第三,建立追樣本的規範。 我用的是「替代樣本」這個字眼,因為拒訪率只是會產生原樣本被替代的一 種可能性,像是沒有接起電話因此而被替代的,這是從拒訪率中所看不到的 。因此,看到拒訪率好像只有三成沒什麼影響,實際原樣本被替代的比率更 是高過可被計算出的拒訪率。 所以,「替代樣本『可能』會造成最後結果失真,但並非『一定』會失真」 ?顯然這句話是不成立,因為「雷根事件」就很明白的顯示出有誤差,如果 認為「舉例無用」的話,那看看民意調查裡為何須提出追樣本、imputation 、post-stratification 這幾種「補救辦法」?有人提出多有「創見」的觀 點,甚至認為「替代樣本比較接近母體分佈」的可能性,哇嗚!那乾脆喊出 其實指指點兵也有「接近母體分佈」的可能性好了,一定是瘋子才會為了只 是決定該打哪些電話號碼,發展出了起碼六種抽樣方法。更別提imputation ,為了「補救」甚至需要建立模型,post-stratification 的研究起碼有八 本具有里程碑的文獻。替代原樣本會不會造成失真?我給的答案就是:一定 會,肯定會。 「舉例無用」?看看誤解以為我理解錯的案例,為何文學文摘用的方法會認 為失真而被取代?從這個案例中學習到樣本多不見得是好,樣本有代表性才 重要,如果「案例無用」,那請問有人會相信電視台下要打電話進去投票的 「民調」嗎?有人會相信網路上滑鼠點一點作出來的「民調」嗎?這些都跟 文學文摘的作法一樣,甚至比寄信函還方便還更即時、接觸層面更廣。而且 ,又都在認為母體未知下,以「『可能』會造成最後結果失真,但並非『一 定』會失真」、「比較接近母體分佈」來辯解,這樣豈不是打電話去投票、 用網路去投票的結果都可信了? 最後,如果只是講個「分布」就表示「數學理論」,那我所說的案例可包含 了前人運用了無數的「數學理論」與發想。 -- 再次感謝我的統計老師,第一堂課不是就教我們計算,而是找出民調的謬誤 -- 手是為了握在一起而存在的 不是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8.131

08/16 03:45, , 1F
這篇cool!
08/16 03:45, 1F

08/16 04:21, , 2F
08/16 04:21, 2F

08/16 04:48, , 3F
收穫良多
08/16 04:48, 3F
※ 編輯: waynedd 來自: 140.119.210.148 (08/16 09:10)

08/16 11:37, , 4F
到底什麼是雷根事件?? 看了半天看不出來
08/16 11:37, 4F

08/16 12:12, , 5F
我只能說..濫用「事件」二字容易引起誤會
08/16 12:12, 5F
※ 編輯: waynedd 來自: 140.119.210.224 (08/16 12:59)

08/16 14:28, , 6F
http://0rz.tw/962Vr"上述事件".請教該"事
08/16 14:28, 6F

08/16 14:29, , 7F
件"乎?"研究"乎?有勞"國學推敲大師"了..
08/16 14:29, 7F
文章代碼(AID): #16mr14rg (media-chao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mr14rg (media-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