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載] 「客觀」正在偏見

看板media-chaos作者 (oodh)時間17年前 (2007/04/23 17:22),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看完這篇文章,我有另一種想法 我覺得,新聞「中立」的問題起始來於「自訂的兩端」和「未加權的中立」 一開始,我以為管先生要提的也是這一點,但看到他舉的例子 發現不大一樣 就舉那個差異點的例子來說,管先生提到: 「從「樂生」的相關新聞來看,媒體經常呈現「(學生與社運團體)支持樂生」 v.s 「(新莊市民)支持捷運」;「舊院區病友支持樂生」 v.s「新院區病友支持捷運」; 「主動參與遊行的學生」 v.s「被動員參與遊行的學生」等對立面向,彷佛民眾之間意 見不同,彼此分化,彼此對立,並成了對方眼中的「被害者」或「加害者」。 其實,我們只要換另一種「兩面並陳」的方式畫分對立的兩造,將會看到完全不同的情 節與事實,同時也可以查覺「客觀中立」意理侷限性。例如,假使「捷運、樂生雙贏」 是一個可行的方案,但由於國家機器的怠惰、專業者的暴力、資訊不透明,甚至官商勾 結,反而造成一個發展與文化並存的雙贏方案破局,導至人民互不諒解,拳頭相向,那 麼,國家機器其實才是真正「加害者」。相反的,不論是支持或反對保留樂生小老百姓, 反倒是統治集團顢頇政策下的「被害者」,這也不是另一種「兩面並陳」?「平衡報導」 ?「客觀中立」呢? 在這裡,作者所舉的是「跳脫框架 -- 跳離兩肇向量」來看一個事件 將會使本來的對立消失 (或帶來另一向量的對立) 進而讓大家知道,對立是來自於媒體的向量設定 然而真正對社會有利的,卻不是在一個向量上 而是在多系列條件式中找答案 所以 媒體的報導往往會為社會帶入較低效益(但較簡單)的題目 或 忽略了更有價值的改善點(如政府規劃品質) 而我所要提的是 在同一個議題向量上, 媒體常會為了找出對立的兩端點 而讓最後的中立 離開了向量的加權均值 以樂生的例子來說,媒體形塑了「40% 對90%」的兩個對立點,即使是「兩利」的結果 也是在這兩肇間妥協或加碼 然而,社會上有沒有認為「拆了就算了,保留什麼」的人呢 病友們有沒有「乾脆不要拆」的想法呢 -- 這便是「自訂的兩端」 40% 和 90% 的支持者或受影響者的比例一致嗎? -- 這便是「未加權」 舉一個例子 今天我和班上九個同學 分吃二十塊餅 但我強調我要吃到三塊 於是出現了「支持我吃三塊 和 反對我吃三塊」的兩端 媒體必需「中立」地揭露 我基於自由人權和個人的獨特性而條列的理由 和其他人基於平等和資源最適配置而條列的理由 這樣的中立,無疑的 是在「自訂的兩端」中「未加權的中立」 最後,無論老師是再拿出一塊 或讓我吃兩塊半 甚至仍讓我只吃兩塊而得到社會上原本不屬於我的聲援 明眼人都看的出來「不公平」 但有趣的是,大家卻希望媒體如此的中立 以現實的例子來說,民進黨發揚台灣主體意識最有成效的「漸進式台獨」 也是用類似的邏輯 -- 「民眾是可被教育的」 透過一次次(最後妥協)的激進宣示 本來的民意均值 一次次地被往台獨的方向牽引 另一個例子,當今自由、聯合兩報 也是 「在 支持獨立 和 不支持獨立」間 中立 與 「在 支持終統 和 不支持終統」間 中立 即使是同一個向量 同一個角度 切割的位置不同 中立的落點就不同 在政治上 很多時候是媒體自己的立場 但在社會事件上 如死刑犯的廢除或特赦 如環保議題 媒體常常被「主動提出具有新聞性」的一方利用 在被社會和兩肇要求「中立」後 讓整個社會誤認了真正的中立落點 媒體首要的任務是揭露事實 比例也是一項事實 但因為群眾所接受資訊知識不足 所以現有的支持比例可能不符合社會利益 或為了不大的公眾利益 侵害了弱勢族群的權益 所以媒體也要平衡報導 但不是「為平衡報導 而平衡報導」 所以當媒體充份讓社會接收另一種看法後 就不一定要再配合兩端要求「1:1的版面」 所以媒體利用新聞版面進行群眾教育時 就不能以「也有一小段另一方的說法」 就認為「有平衡報導了」 平衡報導 為的不是「平衡」本身 而是媒體人基於對社會的仁愛和責任、對自身影響力的戒慎和謙卑 為了讓社會能透過媒體所提供的廉價資訊來提高決策品質 為了避免社會因為媒體自身的立場 而做出錯誤判斷 只有認真的看待「平衡報導」 「媒體中立」才不會一次又一次地落在「自訂兩端」間「未加權的中點」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6.7.64

04/23 23:21, , 1F
平衡報導????有這東西嗎????那不就又是另一種更主觀的東
04/23 23:21, 1F

04/23 23:23, , 2F
西
04/23 23:23, 2F

04/24 12:14, , 3F
原來是這樣 詮釋的真貼切
04/24 12:14, 3F
文章代碼(AID): #16B7hIB_ (media-chaos)
文章代碼(AID): #16B7hIB_ (media-chao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