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古代大臣怎麼知道上朝的

看板gallantry作者 (拜珍教徒)時間11年前 (2013/03/02 01:44),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5 (看更多)
※ 引述《aaa8841 (匡國軍節度使)》之銘言: : 「盛世」相關因素很複雜的,暫不論對外軍事力量, : 相較於直接的人口論述,毋寧說是諸多因素「之一」, : 仍須探究經濟、財政的地方及整體,也就是說,最切合社會經濟史的範疇。 : 明清經濟史還不是普通的複雜...。 : 先單就人口論來說,以最具經濟指標性、人口爆炸指標性的「江南地區」言之... : 蘇州府: : (不含蘇州衛、太倉衛、鎮海衛) : 1.弘治四年(1491年)有535,409戶,計 2,048,097口。 : 2.萬曆六年(1578年)有600,755戶,計 2,011,985口。 : 3.順治初(約1646年)有610,054戶,計 1,378,381口。 : 4.順治十八年(1661年)有547,966丁。 : 5.康熙十三年(1674年)有634,255戶,計 1,430,243口。 : 6.康熙五十年(1711年)有602,689丁。 : 7.雍正十三年(1735年)有463,846丁。(太倉州升格直隸州,分出) : 8.嘉慶十五年(1810年)有 3,198,489丁。 : 9.嘉慶二十五年(1820年)有 5,908,435丁口(男丁+成年婦女),人口密度1158.52。 : 10.道光十年(1830年)有 3,412,694丁。 : 11.同治四年(1865年)有 1,288,145丁。(太平天國後) : 常州府: : 1.成化十八年(1482年)有234,355丁,計 992,376口。 : 2.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有260,324丁,計 1,030,034口。 : 3.順治二年(1645年)有591,786丁, : 若以一丁五口比例計算,換算達 2,958,930口。 : [內含丁數:武進147733+無錫133364+江陰135460+宜興146748+靖江28481] : 4.康熙三十年(1691年)有634,651丁。 : 府屬武進縣+陽湖縣(1874平方公里,相當於苗栗縣面積) : 1.順治二年(1645年)有147,733丁。 : 2.康熙五十一年(1712年)有156,862丁。 : 3.乾隆二十六年(1761年)有178,580丁,若以一丁五口比例計算,達892,900口。 : 府屬無錫縣+金匱縣(1761平方公里) : 1.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有59,175丁,253,067口。 : 2.崇禎六年(1633年)有 58,902丁。 : 3.順治二年(1645年)有133,364丁,換算達666,820口。 : 4.康熙五十年(1711年)有141,004丁。丁數少於武進。 : 5.乾隆六十年(1795)無錫+金匱「實在」566,217丁,換算達283萬口。 : 府屬江陰縣 : 1.弘治五年(1492年)有50,121戶,228,363口。 : 2.萬曆四十一年(1613年)有51,013戶,256,974口。 : 3.崇禎六年(1633年)有51,407戶,235,460口。 : 4.康熙十一年(1672年)有51,145戶,135,460丁,計399,674口。 : 5.道光十九年(1839年)有89,365戶,978,461口。(男564,603+婦413,858) : 意即,經過「盛世滋生」後,蘇、常兩府有多個縣比現在台灣的直轄市還強大。 : 明代人口數據變動不大,大致從宣德到崇禎都僅有微小增減,既無大減,也漲不上去 : 蘇州府在清初確實有減少大約三分之一,然而隔壁的常州府卻是暴漲為原本三倍! : 這當中當然還可探究各府間人口流動,但在此卻無法直接代入單純的人口減少說。 : 人口自然會有問題,因為「永不加賦」在乾隆初期開始發威,直到 : 咸豐元年(1851年),江蘇人口達4430.3萬,且光集中在蘇南 : (蘇州府、松江府、常州府、鎮江府、江寧府、太倉州、半揚州府)就有3269.6萬人。 : 以尚未施用化肥的條件,要養活這麼多人是很難以想像的,實際上更是漕米北運供應直隸 : 、山東的主要輸出地。香稻、早熟秈(60日、80日)的廣植或許有助糧產。 : 人口壓力的理論可用在福建、廣東,用以解釋爭奪榮譽及利益導致械鬥, : 但在人口密度高出閩粵許多的江南蘇、常一帶,清代卻未曾發生械鬥。 : (梁方仲的計算,泉州/漳州/惠州/潮州人口密度分別是318、327、73、151, : 蘇州卻是1158.5) : 為什麼要素不光是人口? : 山本進《清代社會經濟史》點出: : 明清時期,商品生產最為興盛的要屬江南地區(江蘇省南部與浙江省北部), : 以棉業、絲綢業為主,成為中國最大的纖維手工業地區,絲綢、棉布、茶葉都遠銷 : 全國各地以至陝西、雲南,而由周邊省分輸入糧食作物。 : 清代中國本身是個極高完成度的市場,行商交易熱絡,政府權力原則不介入商業運作。 : 康雍乾三朝實施永不加賦、攤丁入畝制度後,戶部財政只徵收單一的土地稅, : 人口的增加和經濟發展與政府收入無關,這樣既能維持建國初期的稅額, : 且農民的土地稅負擔率也非常低(推測在3%左右)。 : 用今天的話來說,國家是「夜警式國家」,是「小政府」。 : 乾隆皇帝以「天朝物產豐盈,無所不有」回絕英國,實在並非出於單純的冥頑無知。 : 岸本美緒老師在神作《清代中國的物價與經濟波動》 : 也從細部提出大量數據,包括米價、棉花、生絲、棉布、田產、工資, : 分析其中各項物產之間的比價互動關係、區域競爭、一般現象、特殊現象、綜合分析 : 舉特殊現象一例: : 正常而言,飢荒時田價普遍會下跌。但順治五年至八年左右,米價維持在一石三兩 : 的高水準波動,但與崇禎末年大飢荒(且未蠲賑)時不同,此時不僅沒餓死人或 : 鬻妻賣子,反而出現由於土地投資熱潮使田價暴漲的現象。表明順治前期米價暴漲 : 並非由歉收導致糧食絕對產量減少所引起。 : 再次是國家財經政策。岸本分析了乾隆朝糧食問題、糧價報告、糧食流通限制政策、 : 倉儲政策、稅糧蠲免與減租、經濟介入與放任的拉鋸、戶部銀庫、銀錢貨幣政策等層面, : 災荒時,清政府自始至終重視以平糶賑濟貧民、災民,「乃利濟平民第一要務」, : 「各省地方每遇歉收,米價昂貴,國家發動倉儲,減價平糶,乃養民之切務」, : 「貴穀乃人主重農之心,而穀貴非人主養民之意。穀貴由於歲祲,勢有固然, : 爰設平糶之法」,「上不病官,下不困民,能救生民於萬死之中」。 : 在經濟上亦是一大變因。 : 補充,稅糧蠲免另可參閱趙曉華《救災法律與清代社會》。 : 另外,乾隆三十五年之後的十餘年間,明顯出現了高度緊縮的財政政策, : 從未有學者關注,岸本推測與平息乾隆初期米價急劇上漲有關。 : 三十五年前後,皇帝、軍機處、管部大學士、戶部尚書侍郎、督撫(名單很清楚) : 是如何作成重大財政決策?此後又是如何具體實施與調整?待考。 : 總之,可以看到影響社會經濟的各種因素互動,若中央控制得當,地方流通順暢, : 物價消長與消費力相應,則人口多也無礙盛世。書中精論尚多,不及轉引。 : 若上下失調,縱如明代人口維持不變,縱如民國34~38年大量減少,照樣崩解,遑論盛世。 : (補充,如福州的物價在1938~1948年上漲3492倍。 : 1948年8月,匯率為1100萬元兌1美元,政府令禁止抬價或囤積,富戶違令者槍斃。 : 1948年12月底,金圓券發行量增至81億元,全國擠兌。1949年6月增量發行金圓券至 : 130兆元,新疆省發行60億元面額券。12月,「轉進」臺灣。人口再少也沒救。) : 正因江南地區的人口始終不成問題,總是一貫的清代天龍國,鴉片戰爭結束後,仍能 : 「就在拼命叫嚷『軍費無出』的同時,江南的官員們(紳商)卻在不到一個月的時間內, : 竟魔術般地付出了高達銀426萬兩的第一期戰爭賠款。」 : 直到太平天國,咸豐庚申年...何桂清............. : 如果盛世的判斷只看人口,可能是把皇帝跟軍機、內閣部院、督撫藩臬都當成bumbler 清末的江南一付金碧輝煌是沒錯 但應該要注意的是這裡談的一直是區域現象 而且這區域還是整個明清市場分工位階中最高的地區 這裡一直到二戰前夕都是全中國最富裕的地區 全中國的物資都往這裡輸送 加上附近的地區也是良好的農業 只要不要遇到嚴重的戰亂 要把物價控制在一個範圍內相對容易 人口的負載力相對可以無視 但這就像拿台北的經濟現象論台灣的經濟 看到江南的富庶 就說清代的經濟問題在"盛世"不明顯 這可能又是另一個矯枉過正 如果是這樣 洪亮吉寫治平論對人口暴漲的隱憂 還有一堆想改善經濟條件的改革創意 大概早就消失在歷史文獻之中了 當時連乾隆不時會煩惱人口問題 是因為人口問題造成的貧困化不是出現在江南 而是全國性的現象 人口過多造成的問題 不是供需不足 而是生產的邊際效益遞減造成的內捲化 也就是一塊田越來越多人種 但產量的增長越來越低 以至於人均的種植生產量越來越少 這種情況在江南 解決方式是把多餘的人口送去做家庭副業 當時最重要的工業是棉紡織業 不能出門的少女做處理棉花和紡紗的工作 男性則是到工坊當織布工和染布工 這種家庭與性別分工的情況是一些某些學者談的"早期工業化的現象" 還是所謂的市場經濟停滯 現在還有得吵 但至少 這些勞工窮忙歸窮忙 在江南還找的到工作 可是其他就沒那麼幸運 人均生產降低造成的貧窮化問題 最明顯的是在華北平原 這個地方在清代時變成中國最大的棉花種植地 但這個地區最大的問題是氣候不穩定 天災太多 不適大旱就是蝗災 每次災害就會摧毀掉幾年的成果 所以這裡的鄉民對內捲化的貧窮現象最敏感 當生產的邊際效益低到不足以支撐應付週期性的災害時 結果就是 每次大災害 就會跑出大量的流民 白蓮教 大刀會 義和拳 這些運動的人丁來源就是出自流民 而乾隆嘉慶時爆出白蓮教之亂 也說明了其實當時的生計水準已經低到一個程度 至於南方 人口多造成的貧窮化則是可以從一些地方來看 當1860年代西方商人隨買辦到南昌到廣州之間的"茶葉之路"調查時 可是被苦力的低薪給嚇到 這些苦力一整天擔著重重的茶貨 走在隨時會掉下去的懸崖小路 薪資卻只有幾文錢 很諷刺的是 正是這種低工資 才促成中國茶業的繁榮 一直撐到1880年代才被機械化的印度紅茶打垮 人口過多的貧窮化也造成山區農業的改變 番薯之類的糧食作物引進就席捲南方各省不說 1790年代鴉片一進來 南方的各山區也跟上一片種植嬰粟花(和茶樹)的風潮 說到底 也是因為這些現金作物帶來的利潤 才能填補日益惡化的農業條件和生產條件 到目前為止 明清的經濟發展可以爭論地方很多 只是拿經濟最頂尖的區域來當成康雍乾時期的全中國水準 只能說還是很有問題的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195

03/02 23:26, , 1F
甚善!
03/02 23:26, 1F

03/13 00:35, , 2F
推 寫得很好
03/13 00:35, 2F

03/15 10:23, , 3F
推! 就好像大躍進,報喜不報憂,讓人誤以為前景一片大好
03/15 10:23, 3F
文章代碼(AID): #1HCEa9EZ (gallantry)
文章代碼(AID): #1HCEa9EZ (gallant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