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網拍商品標價錯誤 消基會:業者仍應出貨

看板consumer作者 (^^)時間18年前 (2006/04/25 09:58),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7 (看更多)
※ 引述《magecandy (magecandy)》之銘言: : ※ 引述《evilmask (奕之華)》之銘言: : : 看到網拍商品標價錯誤這件事情 : : 就讓我想到,這樣的情形與實體店面標錯價感覺很像說。 : 我認為消基會有時候也太過頭了 : 保護消費者固然是應該的,但完全不考慮經營者卻是不公平的。 : 今天如果標價錯誤是出於無心。那麼道歉,做點小賠償也就算了。 : 何況明知店家標錯價,呼朋引伴去大量下單。這叫什麼? 嗯...那這樣跟pchome 的講法不就不謀而合? 所謂的「明知故犯」就是這些網路業者拿來堵消費者的嘴的理由 美國法以案例為準 在他們的案例中 的確有"消費者若已知所標價格為誤,則契約無效"的判決 業者就用這樣的理由評斷消費者"趁人之危" 試問 在台灣動不動就有老闆要跳樓 要關門 然後一折大拍賣 他們有哪點立基這麼武斷的說消費者"一定"知道他們標錯價? 加上網路購物到處都是零元促銷 免費送 原價一千多塊可以零元促銷 那買到原價的消費者就是自己活該冤大頭? : 這和電影裡某個女生喝醉了,開始脫衣服,旁邊的人看了不是幫她遮掩 : 反而呼朋引伴叫大家來看好戲,然後有人好心要幫她批衣服 : 旁邊的反而說 她自己要表演脫衣秀 有的白看幹嘛不看? 有何不同? 是沒什麼不同 可是就像我前面說的 如果這個女生本來就很愛脫衣服給人家看 三天兩頭就叫大家來看她脫衣服 大家本來還會覺得怪 她還說"來唷來唷~~" 那他脫了我們是要幫他遮嗎? 誰知道她是自己愛還是不小心露點? (題外話...這個比喻讓身為女生的我感到被戲謔....可是我不想戰這個問題) : 有的人或許會說,有些國外大廠標錯價照樣出貨啊... : 但那是人家廠夠大,經得起賠。何況賠的錢當成廣告費看得 : 勉強還划算。但很多廠商都很小。一千元的的東西誤標成10元 : 然後被客人訂個10000件 ,你要小廠商怎麼辦? : 真的出了貨,搞不好就馬上倒閉了。 出貨但店要倒閉,和不出貨只道歉 : 給小禮物,換成你是店家,你選哪一個? 我是店家 我也要選道歉跟賠小禮物 可是我一定會去找出來到底誰犯錯 不是ㄧ而再 再而三的犯錯 一次錯道歉大家會接受 兩次錯大家摸摸鼻子認了 三次錯 那到底要不要做生意? : 卡神用的至少是制度上的漏洞.但標錯價是漏洞嗎? 有誰敢自問這輩子 : 沒講錯話寫錯字走錯路? 當然了,如果是故意多次用標錯價 來做宣傳 : 那就扺制它,讓它倒。我不反對。畢竟故意標錯和不小心標錯還是有所 : 不同的。 標錯價不是漏洞 但絕對是個錯誤 可以容忍疏忽 但是不能放縱 或許每次出包的是不同商品 不同商家 可是一連這麼多事 是不是就該檢討系統管理上面有所疏失? 在民法上 商家是表意人 表意人和傳達人不同 傳達人是網路平台 也就是pchome yahoo 等 若是傳達人出錯 的確商家可以主張不出貨 但追根究底 不是不出貨就沒事了阿 如果我承租的店面本來天花板破了個洞 下雨就漏水 那我是會去找房東來修 還是就這樣眼睜睜看著顧客在店內淋雨 然後商品泡水? (好啦~~我承認這個比喻也很爛.....>< ) : 我平均每個月都會遇到一次店家找我錢時數目不對的時候。而裡面大半 : 是店家少算我錢。我是100%會告知店家它們多給了,從來不會想說 : 你敢少算,我就敢多拿. 我認為有的便宜是怎樣也不該佔的。 社會固然 : 很黑暗,但自己不要當了製造黑暗的幫凶. 同意上述 : 消基會就是自認為自己是絕對的正義,結果往往變成了不通人情的酷吏 : 而不自知。前幾天的有機菜農藥事件敗訴就是它們頭次踢到的大鐵板。 : 補充一下. 我是消基會的長久支持者。消費者報導也訂過幾年。 : 畢竟在那個沒有公平會 消保官 水果日報 PTT HATE版的時代 : 只有消基會是站在消費者這邊 ... 對消基會...不予置評 反正這個社會就是做任何事情都會有正反兩極的聲音 -- 我個人覺得這件事情不是出不出貨 而是網路消費應該建立一個更完整的機制 惟有建立一個對消費者和商家都有保障的交易平台 並藉制度的建立釐清交易當中的責任歸屬 才不會讓真正的大財團(平台業者)反置身事外 ...這是消基會新聞稿給我的感覺 ( 題外話...為什麼記者報出來都不是這麼回事?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55.194

04/25 11:34, , 1F
推...
04/25 11:34, 1F

04/26 01:54, , 2F
推薦這篇文章
04/26 01:54, 2F
文章代碼(AID): #14JO8kAD (consumer)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JO8kAD (consum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