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 慕尼黑室內樂團聽後感(下)

看板clmusic作者 (Freyr)時間11年前 (2012/11/03 02:57), 編輯推噓12(12038)
留言50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上篇評論觀眾水準的部分不談,音樂的聽感是很主觀的; 即便再客觀的論述也都牽扯到每個人耳朵接收的能力如何, 以及每個人的意識在分析這些情報著重哪些重點,所以仍舊不能稱之為客觀的感受。 所以如果我的意見大家不認同請不要太放在心上, 也歡迎各位提出不同的想法跟看法,大家切磋交流。 接下來,這篇評論要從其他樂團開始談起—— *琴弓的擺動整齊度左右了一首樂曲的表現力是好,還是頂尖。 今年聽了不下數場NSO,聽了彰化縣政府主辦,音響設備很爛的俄羅斯國家管弦樂團; 聽了廣州管弦樂團,也聽了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這裡有一個發現—— 廣州管弦樂團的樂手在演奏中不怎麼看指揮; 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也是(即便指揮提勒曼被譽為卡拉揚之後的大指揮家接班人)—— 但這兩個樂團的每個提琴部,拉起琴弓的動作就好像每個人都是彼此的分身, 整齊劃一的程度幾乎找不到半點破綻。 (RSO是我第一次聽國際級的大樂團,當時還沒有這樣的發現。 但印象中他們的動作也是超整齊的) 誇張的是德勒斯登管弦樂團—— 他們不只在樂曲中音階爬升下降的過程中是完全同步的, 就連小提琴在琴弓快拉以延續單一音符的段落都是整齊的 (大概要到第八拍,才會慢慢有人快有人慢,慢慢岔開)—— 簡直就像是小學生50公尺30人31腳賽跑一樣 (換成德勒斯登國家管弦樂團可能可以跑三百公尺不摔跤)。 要有這樣的默契,這兩個樂團肯定是花了非常恐怖的時間量去練習 ——所以他們不用看指揮。 這兩個樂團的樂手在樂曲中幾乎是不抬頭的,只有偶爾瞄一眼指揮的動作確認。 因為他們在練習過程中——早、就、已、經、牢牢記住每個樂段指揮的指示, 跟指揮棒落下的時間點了。 所以他們只要耳聽團員們的音樂,眼睛看譜就好。 這是一個樂團在演奏一首樂曲時,能夠傳遞多少情緒渲染力,多少感動之前的事—— 大量的練習成就紮實的樂曲表現。 *不甚整齊的慕尼黑室內樂團。 諸如前述,慕尼黑室內樂團的提琴部就連音符爬上下降的樂段, 琴弓動作都沒有辦法完全統一。 他們必須依賴指揮的手勢來確認音符落下的時間。 這個部分默契好就還好, 默契差一點就像NSO的弱奏,曲子進入的時間會一整個錯開,讓人眉頭小皺一下。 (NSO除了弱奏,在這方面已經進步非常多。而且這個部分牽涉到團員自信心不足, 過度依賴指揮的問題。 但NSO另有優點,而且是不小的優點。 讓我在的整齊度不及廣州管弦樂團的情況下,喜歡NSO遠遠勝過廣州管弦樂團。 但這個部分因為不是重點,所以就略過不提了。) 我不曉得是不是這個原因 (各提琴部進入樂曲的時間不是那麼整齊, 導致聽者情緒無法在每一段旋律的第一時間帶入), 讓我沒辦法很融入羅西尼的《淚》跟柴可夫斯基的《如歌的行板》。 但這個部分的表現在海頓的兩首交響曲上又好上許多。 所以我在猜,也許是慕尼黑室內樂團跟李垂宜的配合(在這兩首曲子上)沒有很match? 總之,個人覺得是練習量不夠,導致樂曲的表現沒有很突出。 (但這只是小瑕疵,一如NSO就算不是進入每一段旋律的第一個音符都很整齊, 但他們的音樂還是有非常強大的情緒感染力。而慕尼黑室內管弦樂團也是一樣。) 結果,李垂宜演奏得最好的反而是安可曲《紅樓夢》。 而且差點被觀眾吝嗇的掌聲做掉。 然而,就像上面所說的,扣掉這個部分的問題 (練習量不足?導致樂曲的表現力稍微打了折扣), 慕尼黑室內樂團在這場音樂會裡面還是有相當不錯的表現。 總結來說,今晚的表現樂團方面還算是滿意的。 只是,(個人主觀)總覺得這個樂團的實力跟其名聲好像有一點點落差, 這個部分是讓我覺得有些難以理解的。 ——P.S.:經友人指正,聽一個樂團的水準, 就好像看一支球隊的實力要看一整個球季表現一樣,不能只看一場。 他說:『說慕尼黑室內樂團名過其實,去年一定沒去聽現場!』 XDDDD 想想也對,其實今晚的演奏會之前,我在youtube 上聽到的感覺是很好的,所以很期待。 只是一場音樂會上可能有許多狀況影響到樂曲演出, 所以也許只是這場音樂會的表現不是那麼讓我覺得滿意而已吧? (我去年確實還不認識這個樂團.. XD|||||) ……但這都是小事,最大的問題還是在新舞台的觀眾—— 拜託在聽音樂裝氣質之前先學一下禮節好嗎?不懂樂章中間不該拍手,拍錯手就算了, 至少看一下節目單,瞭解一下自己正在聽的曲子,尊重一下表演者下的功夫, 也尊重一下你正在聆聽的音樂好嗎!!!!? (算了,反正在台灣,我再也不會離開國家音樂廳聽音樂了…… ╮(-_-;)╭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4.223.240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3 03:07)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3 03:08)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3 03:15)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3 03:22)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3 03:35)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3 03:58)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3 04:10)

11/03 04:19, , 1F
看完很擔心下週的Kremer......也是在新舞台......
11/03 04:19, 1F

11/03 04:27, , 2F
基本上國家音樂廳以外的音樂會觀眾水準都不好。
11/03 04:27, 2F

11/03 04:27, , 3F
彰化的RSO 後面一堆人走來走去。拍照錄影不說,還有人
11/03 04:27, 3F

11/03 04:28, , 4F
從頭到尾在玩手機,沒在聽音樂的。
11/03 04:28, 4F

11/03 04:29, , 5F
只是我沒料到新舞台的觀眾水準也這麽差...Q_Q||||||
11/03 04:29, 5F

11/03 10:20, , 6F
半年前有去臺北中山堂聽過 覺得觀眾水準還好
11/03 10:20, 6F

11/03 10:20, , 7F
不過只有一場的樣本數不準啦XXXD
11/03 10:20, 7F
其實我在想, 有可能是因為慕尼黑室內的表演是企業主辦,當作犒賞員工的福利,所以有很多公關票; 我知道消息太晚,所以買到的就是公關票。 結果我坐在12排18、20,是該排最邊邊的位子…… ——所以可想而知,這場演奏會一定有非常大量的公關票。 我猜——我猜啦——這些拿公關票的人根本對古典音樂沒興趣,只是來湊熱鬧的。 所以他們會連送到手上的節目單都不看。 換句話說,如果不是辦在國家音樂廳的演奏會,觀眾水準可能要看主辦單位了。 關於這點, 也許可以請DolphinAnkle 大到時候分享一下Kremer×NTSO的聆聽感想,對照著來比比看。

11/03 19:45, , 8F
國家音樂廳也有觀眾在玩手機聊天打呼的啊..
11/03 19:45, 8F

11/03 19:45, , 9F
現在越來越少去音樂會,就是因為根本不知道哪一場會中獎..
11/03 19:45, 9F

11/03 19:48, , 10F
要幾百塊受氣就算了,要是那種幾千塊的場子遇到真的會崩潰
11/03 19:48, 10F

11/03 19:54, , 11F
像提勒曼那樣觀眾出錯就回頭盯人的指揮應該多一點才對XD
11/03 19:54, 11F
玩手機是比較不OK,不過我覺得古典音樂真的有太多舊包袱了。 很多曲子細節豐富,卻沒有一個足以貫串全曲的結構,從頭到尾緊緊扣住聽者的目光。 那些豐富的細節是音樂人鑽研音樂的旨趣, 卻不能在演奏中留住對音樂造詣不深,只想好好欣賞音樂的人的意識。 諸如郭德堡變奏曲, 一首鋼琴練習曲被穿鑿附會成為伯爵所做的安眠曲就足以說明這點了。 所以我是覺得……聽音樂聽到睡著就算了,不要打呼吵到別人就好。 很多音樂演奏到讓人睡著,真的不能怪觀眾。 (而且不是演奏的問題,是樂曲本身的結構問題)

11/03 22:43, , 12F
話說我曾經有一次去音樂廳聽合唱演出,台下觀眾在錯
11/03 22:43, 12F

11/03 22:43, , 13F
誤的時間鼓掌,結果指揮在台上頭也不轉,直接背對聽
11/03 22:43, 13F

11/03 22:44, , 14F
眾,右手高舉,做出停止的示意動作,背影看起來殺氣
11/03 22:44, 14F

11/03 22:44, , 15F
凜凜~記得好像是陳雲紅老師...
11/03 22:44, 15F

11/04 02:54, , 16F
台灣連背影都有殺氣的合唱指揮.....嗯應該是她..XD (逃走)
11/04 02:54, 16F

11/04 03:53, , 17F
但另外一個角度,在台下給予掌聲,就算是錯的,演出者要表
11/04 03:53, 17F

11/04 03:54, , 18F
示感謝也是好的。今年合唱節閉幕音樂會台下拍錯手,同時當
11/04 03:54, 18F

11/04 03:54, , 19F
然會有議論紛紛的噓聲,但指揮順便推波助瀾要大家把掌聲給
11/04 03:54, 19F

11/04 03:54, , 20F
合唱團的小朋友。
11/04 03:54, 20F
其實我沒很care 拍手問題。 只是節目單都送到手上了,中間還有20分鐘休息時間,就是有一堆人連瞄都不肯瞄一眼, 然後在海頓no.45 交響曲第四樂章,樂手起身離開的時候竊竊私語, 而且一開口就沒完沒了…… orz|||||| 我是一整個氣到才忍不住從頭開始罵的.. (・_・*)ゞ 抓抓

11/04 08:30, , 21F
我想知道原PO認為NSO的優點XD
11/04 08:30, 21F

11/04 20:06, , 22F
我也想知道 (我是團員)
11/04 20:06, 22F

11/04 22:31, , 23F
想知道+1
11/04 22:31, 23F
先說,這只是我的觀察,而我的觀察不一定正確。 所以如果有人有不一樣的意見跟想法也不要客氣,彼此分享一下。 首先,我認為NSO 是個自信心相較於其所擁有的實力跟潛力來說,稍顯薄弱的樂團。 (或者說比較沒有那麼外放的高度自信) 就像我上面提到的,NSO 很依賴指揮; 即便練熟了曲子,NSO的團員在演奏中看指揮動作的情況還是很高。 這會造成樂手在進入演奏的時間落差 (因為每個團員預期指揮手勢落下的時間跟反應或多或少都會有些微差距), 但這種有一點點缺乏自信的狀況,卻為這個樂團帶來一個非常棒的態度——謙卑。 NSO 的謙卑反應在對於指揮的依賴之上。 這種謙卑讓NSO 就像一塊龐大的海綿。 他們所有心思都放在想要理解指揮欲表達的意思上面, 不存在對於某一首樂曲或某個樂段該怎麼表現的成見。 ——這種對於音樂的成見則可能發生在諸如柏林愛樂的一流樂團身上; 像是柏林愛樂捨棄傑利畢達克而就卡拉楊, 我覺得就是另一種樂團基於對音樂的成見而挑剔指揮家的例子。 (我不認為傑利畢達克比卡拉楊差。甚至我喜歡傑利畢達克多一點。) 所以,只要指揮家夠強,如呂紹嘉老師, NSO 謙卑如海綿般的學習力, 讓他們能夠呈現出來的豐富色彩跟細膩的情感是非常深刻而具有撼動力的。 這是非常難得的優點, 而這個優點好到讓NSO只要練習量足夠——像這個樂季的首場音樂會《牧神與愛神》—— 用練習量一定程度掩蓋了上面提到的缺點之後, NSO 纖細的表現力絕對擁有擠身國際級樂團的實力。 那天音樂會結束,有人在NSO的FB上留言說他想要這場演奏會的錄音CD, (其實就是我.. ~_~ ) 而周執行長回言說,她也想發行。 她說這場音樂會中NSO的表現足以比下許多法國樂團,這點我絕對相信。 因為我的感動是貨真價實的(沒有感動就會開始挑毛病)。 NSO的那場開季音樂會真的是棒呆了~(去年的馬勒二號差一點點,但也有那個架勢) 總之,台灣有呂紹嘉老師跟NSO真好~ v(′∀‵*v)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5 03:29)

11/05 01:35, , 24F
想知道+1 (不過認真覺得國外普通團聽多了,未必有NSO好)
11/05 01:35, 24F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5 03:58)

11/05 07:58, , 25F
外國團千里迢迢旅行到亞洲,場上失常的機率比NSO高多了..
11/05 07:58, 25F

11/05 10:02, , 26F
.臺灣的職業樂團似乎都有認指揮的毛病
11/05 10:02, 26F

11/05 10:03, , 27F
某首都團和新台票團就同時具備演出音樂和垃圾的能力
11/05 10:03, 27F
不過NSO具有能夠高度詮釋指揮想法的感性跟技術。 最可貴的是NSO這種感性跟技術與他們謙卑而想要完全理解指揮的態度是並存的。 通常音樂家感性跟技術越高,就越有自己的成見,越難做到謙卑跟理解。 但NSO有,而且能夠呈現出非常美妙的音樂性~ ヽ( ′¬`)ノ

11/05 12:14, , 28F
我星期天下午去聽了同場音樂會,上半場觀眾同樣是
11/05 12:14, 28F

11/05 12:14, , 29F
在樂章間拍手,讓人覺得很OOXX。可以想見很多是拿著
11/05 12:14, 29F

11/05 12:15, , 30F
公關票就來的聽眾。我的感覺也是一樣,海頓的交響曲
11/05 12:15, 30F

11/05 12:16, , 31F
表現比協奏的佳。#44的第一樂章精巧、平衡很棒
11/05 12:16, 31F

11/05 12:16, , 32F
但第一樂章結束後,不知道是不是受到鼓掌影響,
11/05 12:16, 32F

11/05 12:16, , 33F
感動就沒這麼多了。
11/05 12:16, 33F

11/05 12:39, , 34F
我說的那場音樂會打呼的就是影響到我啊,他還不是坐我旁邊
11/05 12:39, 34F

11/05 12:40, , 35F
這樣我還聽得到XDrz,還有那場的曲目是蕭邦跟莫札特,這樣
11/05 12:40, 35F

11/05 12:41, , 36F
也聽不下去,那就真的只能說這些人大概是被騙進來的吧
11/05 12:41, 36F

11/05 12:41, , 37F
如果是巴哈就算了
11/05 12:41, 37F
唉.. 情感上我是很不想責怪打呼的人啦.. ( ˊ_>ˋ) (其實現在只要不是太誇張,我也不太會被咳嗽聲影響了) 古典時期的作曲家不只巴哈;海頓跟莫札特等等都是使用同樣的華麗樂風, 沒有豐富的情感表現,每一個樂章都是以平穩的旋律跟聆聽感受串起來的。 這種音樂對於不習慣聽古典音樂的人來說……真的很好睡.. ( ˊ_>ˋ) 而且有的時候我們可以這麼想—— 如果我們要貝多芬、巴哈、蕭邦、莫札特……等等橫跨古典時期到現代音樂的音樂巨匠, 為他們每一首樂曲打分數,他們真的會給每一首曲子都打滿分嗎? 而這些一代音樂巨匠如此,成就排在他們後面的白遼士、法朗克等等又將如何? 前面說過,一些樂曲中豐富的細節是音樂人鑽研音樂的旨趣, 然而,一般單純想欣賞音樂的人不一有這種專注力、分析力跟鑑賞力。就算有也是少數。 所以這也很直接地反應在古典音樂沒有辦法吸引大眾的目光,更進一步開拓市場。 而這類音樂究竟是好還是不好,其實我是有些疑問的。 但無論如何……事實是,很多古典音樂對大多數人來說,真的很好睡.. ( ˊ_>ˋ) 然而,我們總不能因此而剝奪這些人靠近音樂的權力嘛。 (節目單都發到手上了卻不看,然後竊竊私語干擾別人聽音樂,這個我就不能原諒) 總之,能讓人感到安心而入眠的音樂,我是覺得這也可以歸類為好音樂的一種啦。 所以其實我覺得大家下次聽到身邊有人打呼,也不用太苛責他, 就拍拍他,對他笑一笑,請他稍微注意一下不要發出呼聲就好了。 真的撐不住……就睡吧.. ( ˊ_>ˋ) ※ 編輯: fortunia 來自: 123.194.223.240 (11/05 18:19)

11/05 19:13, , 38F
不是要找碴可是把巴哈分在古典時期有什麼用意嗎?
11/05 19:13, 38F

11/05 21:15, , 39F
沒有喔,純粹就只是古典以前聽得不多,沒搞清楚而已 XD||
11/05 21:15, 39F

11/06 00:08, , 40F
我也去聽了《牧神與愛神》,上半場一度讓我淚流不止
11/06 00:08, 40F

11/06 00:09, , 41F
另外再推一下柴利畢達克,我喜愛他的柴可夫斯基更甚
11/06 00:09, 41F

11/06 00:10, , 42F
卡拉楊~(非常喜歡以柴可夫斯基當比較基準 XDDD)
11/06 00:10, 42F

11/06 00:20, , 43F
推薦你的回應~~我很贊成你對NSO的看法,我也很喜歡文
11/06 00:20, 43F

11/06 00:21, , 44F
中表示的願意包容不小心睡著觀眾的心情。最討厭的真的
11/06 00:21, 44F

11/06 00:21, , 45F
就是玩手機、講手機、接手機還有竊竊私語的聽眾,一點
11/06 00:21, 45F

11/06 00:21, , 46F
都不夠尊重;之前聽蝴蝶夫人的時候竟然有人在演出時接
11/06 00:21, 46F

11/06 00:22, , 47F
手機,讓我氣到用手肘用力撞了對方一下,最令我生氣的
11/06 00:22, 47F

11/06 00:22, , 48F
是接手機的聽眾是一個帶小孩來聽音樂會的父母,演出前
11/06 00:22, 48F

11/06 00:23, , 49F
還一直和小孩講解這個講解那個,結果他自己就沒有當一
11/06 00:23, 49F

11/06 00:23, , 50F
個尊重台上演出的聽眾
11/06 00:23, 50F
文章代碼(AID): #1Gb1Ut9m (clmusic)
文章代碼(AID): #1Gb1Ut9m (clmusi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