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請問為什麼捐血小板前要捐過五百?

看板ask-why作者 (杜若)時間16年前 (2007/12/20 22:03), 編輯推噓2(206)
留言8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8 (看更多)
※ 引述《rmp4vu03 (小葉)》之銘言: : ※ 引述《chungg (杜若)》之銘言: : : 那我可不可以借這個標題問一下,為什麼捐血的間隔限制要定這麼久呀? : : 我在網路上查到的一份資料說,人體的血液大概一百二十天就更新一次, : @@若按照這位大大所說,那豈不是要4個月才能捐一次血 你沒搞懂我的意思,我的意思是說,紅血球的壽命差不多是120天,也就是 平均每一天人體差不多有120分之一的紅血球在死去,為了維持人體內的紅血球 總量不變,每天 人體至少也會從骨髓製造出120分之一的紅血球來補充,所以 平均來說,每120天,人體的血液會全部更新一遍。 那如果一次捐500cc的血,約等於失去10分之一的血量,這麼多的紅血球, 人體應該在12天內就可以製造出來,考慮代償作用,實際應該更快才對。 : : 如果以一個65公斤的成人,血液大概佔1/13,五公斤左右的話,那差不多 : : 捐500cc的血,應該不到兩個禮拜就補回來了,考慮到現代人營養都很好 : 請問這個兩個星期是從哪來的呢? : : 的情況,實際的速度應該更快才對,至於針孔傷口的瘉合,應該也是一個 : : 禮拜就差不多了,那為什麼250cc需要等兩個月,500cc需要等到三個月 : : 才能再捐呢? : 請問一下,為什麼人類的血液會120天更新一次呢? : 血液中每種血球的壽命不一,沒有什麼是120天更新一次...120天大概是紅 : 血球壽命,血小板壽命在8~10天,而且人體內機制沒有什麼是大換血,只是 : 將衰老的血球破壞掉,然後骨髓會製造出新的血球。 : 人體都會有代償性機制存在,血液的喪失,相對地人體各部份的體液會去支援 : ,讓人體體內體液平衡,若光僅是體液補嘗,人類在捐完容許範圍內的血液量 : 其實在很短時間內就可以恢復平衡,不過這個平衡僅在滲透壓 : 、pH、鹽類、水份等...所以為了人體代償機制,捐血後護士都會叫你喝杯水 : 休息一下但是紅血球的喪失可不是一兩個星期就可以恢復的,太常捐血導致骨 : 髓來不及製造、成熟紅血球不足,血紅素偏低等,將讓自己得到貧血。 當然我可以了解太常捐血的副作用,我只是想了解,兩個月這個數字是怎麼來的? 真的有一套嚴謹的計算方式,去算過至少要60天,人體才能補充250cc,相當於二 十四分之一的紅血球嗎? 那59天就不行嗎?我感覺60天是一個醫界怕麻煩而訂立 超安全標準,怕有人太常捐血會出事,可是我不覺得實際上人體有這麼脆弱。 有人可以給個真正理論的公式或數據嗎? : 不過像血小板分離術或減白,這套機器的功用是分離出血小板,將紅血球送回體內 : 。所以捐血小板可以兩個星期捐一次,最重要的是血小板更新速率遠大於紅血球 : 所以...一包有充足血紅素的紅血球比一包沒啥功能的紅血球來的有用太多了 : 而會血荒的原因,通常是有天災的時候導致血庫存量無法補充... : ~_~像上次颱風導致血荒... : 我...XD看那兩個星期...(那些愛心捐血人總加在一起的血量 : 可以淹死我了...) : : 就算怕有些人再生速度慢,保守一點,250cc等上一個月,500cc等上兩個月 : : 也應該夠了吧,這樣不是血荒的問題可以解決一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2.151.48.32

12/21 01:41, , 1F
我不了解..但我猜是過多的新生紅血球對整體血液品質並不佳?
12/21 01:41, 1F

12/21 01:43, , 2F
哈..我應該想錯了
12/21 01:43, 2F

12/21 02:06, , 3F
你要考慮到捐血人很多 每個人體質不太一樣 加上管理方便
12/21 02:06, 3F

12/21 02:07, , 4F
自然會訂比安全時間再長許多 兩個月而非59天是為了管理方便
12/21 02:07, 4F

12/21 02:08, , 5F
不然在以前電腦不發達的年代 要計算59天是很麻煩的事情
12/21 02:08, 5F

12/21 02:08, , 6F
還有血球更新頻率120天是只正常狀態下 當捐血或因事故大量出
12/21 02:08, 6F

12/21 02:09, , 7F
因事故大量出血時 血球會代償性的快速從骨隨產生 所以2個月
12/21 02:09, 7F

12/21 02:10, , 8F
一般人都能恢復到正常水準
12/21 02:10, 8F
文章代碼(AID): #17QdOWn5 (ask-w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5 之 8 篇):
文章代碼(AID): #17QdOWn5 (ask-w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