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閒聊] 我很奇怪嗎?

看板You_out作者時間15年前 (2009/07/15 03:19), 編輯推噓6(601)
留言7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5 (看更多)
原文恕刪 一直以來都有在看二一板 因為本身有重考過一次 算是給自己當作警惕 希望自己不要再浪費青春美好歲月~ 今天突然聽到以前重考班的同學被雙二一 所以有點感觸 抱歉我要當一下壞人 因為覺得前面板友的推文跟回文都很仁慈 說真的我覺得重考跟退學這些東西一輩子體驗過一次就夠了 如果你讓它發生過兩次以上 我覺得你不僅對不起自己 更對不起愛你的人 包括家人 朋友 另一半 或許是現在的小孩很好命 求學時代有些還感受不到經濟壓力 所以才有快30才念大學 你可能不知道父母養你到現在花了多少心血多少時光多少金錢 我記得重考的時候 我最有印象的一個畫面是我蹲重考班第一次回家的時候 那個時候看到我爸 突然覺得他變得好蒼老 白頭髮多了許多 才想到父母也不再年輕 隨著自己歲數的增長 自己是否該體認到要負起更多責任 我現在是大二要升大三 坦白講剛升大一的時候真的覺得大學好爽 尤其在蹲了一年的苦窯的重考班 所以我大一的時候也是玩得蠻兇的 夜衝 女友 系隊 翹課 電玩 該體驗的一個也沒少 但至少我還控制自己在考前會念點書 不要到二一的地步 大二上辦完宿營之後 開始考慮未來的計劃 是要考研究所還是直接就業 因為我個人比較實際一點 所以決定要直接大學畢業就工作 後來決定要走精算 就開始自己收集資料 看精算要修哪些課 整個制度是如何 也找到一些要走精算的學長 給了我修課上的建議 發現如果要修完完整的課程跟考到一定科數的精算考試 我有要延畢的可能 其實我大一的目標是大四畢業當完兵就要工作 所以發現到這個可能時 我心裡其實很排斥 我已經花了 一年的時間重考 如果再延畢一年 那高中跟我同屆的同學有些已經是研究所畢業了 我很怕自己在學歷上的競爭力不如人 所以詢問了兩位教授及一些學長 有位教授跟我說 只要我在剩下的三年裡(包含延畢那年) 有確實學到東西跟通過精算考試 那那一年的延畢就是非常值得 他是以過來人的口吻說" 我出社會當教授到現在 身邊也不乏歲數有差距兩三年的人 但年紀的問題在你有成果出來之後 算不上是什麼阻力 工作能力才是最重要" 我想表達的是 以後老闆可能不會太在意為什麼你慢別人兩三年畢業 但是如果是差同屆的到五歲以上 老闆可能就會對你先打個問號 不是說你一定表現得比別人差 而是會花那麼多時間才畢業一定是有原因 首先可能就會覺得你做事不夠積極負責 自己站在老闆的角度想想就知道 想要證明自己的話可能就要比別人更拼才能得到老闆賞識 既然這是可以預料得到的事 那為什麼學生時代不多花點時間在課業上呢? 現在學校大部分都改成雙二一了 已經被二一一次就應該知道皮要繃緊點 老實講我覺得會被雙二一真的還蠻難的 當學生已經是很輕鬆幸福的角色 只要克服課本就好 不用擔心業績好不好 景氣好不好 等下開會會不會被老闆噹 老闆會不會採用我訂的pricing 萬一不採用要怎麼說服老闆 還是要怎麼修改比較好 或著明天政府做了什麼蠢事 影響到我的產業 出社會工作後有太多太多要煩惱 除了要養自己 是不是該寄錢回家呢 存幾年錢的時候要買房子 然後想到要開始背房貸又是一陣頭昏眼花 還有件事要告訴男生 二十歲以上聰明點的女生 都會觀察對方有沒有上進心 是不是一個值得託付的男生 不再是你拼命追求的問題 雖然現在不婚族越來越多 但大部分的女生對婚姻家庭還是有憧憬 畢竟青春年華有限 當她不想把時間浪費在一個看不見未來在哪裡的人身上 的時候 你也不要罵對方是PUMA 怎麼那麼現實 是男人就該有肩膀的阿~ 經歷過重考或退學的人 應該更要比別人懂得珍惜機會 畢竟已經蹉跎過了 別再讓它發生第二次 第三次了~ 加油吧 還在這條路上艱苦行走的人們 希望這些日子成為大家正面的歷練 加油 -- 天份有極限,但是努力沒有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9.6.96

07/15 18:23, , 1F
推一下 曾被二一過 還好學校是連二一 要珍惜學校給的機會!
07/15 18:23, 1F

07/15 20:26, , 2F
推這篇 字字珠璣
07/15 20:26, 2F

07/17 00:43, , 3F
推這篇 感同身受
07/17 00:43, 3F

07/28 13:26, , 4F
對努力有天份的人真可憐~~~
07/28 13:26, 4F

10/23 22:35, , 5F
推 中肯... 年紀漸漸增長了,真的應該多擔些責任起來...
10/23 22:35, 5F

11/13 00:19, , 6F
寫得很好!
11/13 00:19, 6F

01/02 08:56, , 7F
推一下
01/02 08:56, 7F
文章代碼(AID): #1ANDf2hC (You_out)
文章代碼(AID): #1ANDf2hC (You_ou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