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引用有問題的新聞或網路文章

看板Wikipedia作者 (當不成孩子王)時間13年前 (2011/03/07 23:54), 編輯推噓1(102)
留言3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 引述《aaa8841 (匡國軍節度使)》之銘言: : well,這意思我知道,怎麼說呢...思想、主義相關條目我未觸及,彼類內容多涉詮釋問題 : 我關注於[[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歷史]]這類歷史敘述成分較重的條目 事實上「史」的詮釋問題更嚴重… : 而原本臺灣清治時期內容大量使用了郭弘斌下面這篇 :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8.htm : 問題在於其文字連口述歷史都不是,僅用其渲染筆法將將一件件「事實」 : 摻入大量的主觀臆測及詮釋、評價。 : 此處所言「事實」謂純粹客觀歷史事實,如某事 「有」 或 「無」 的狀況。 這個「事實」多半也不是那麼簡單的「有」或「無」可以打死,例如下例: : 郭文問題在於將既有的文獻如奏摺檔之內容,斷章取義後,「無」中生「有」。 : 例如「滿清將台灣視為敵境,所以各項稅賦就是與中國本土不同,而採取重課為原則。 : 滿清治台時的台灣田賦比中國本土苛重,有所謂:『台灣田賦異乎中土。』 : 『現徵科則,計畝分算,數倍內地糧額,若非以多報少,正供不能完納。』」 : 實際上 將原本言土地莊園制度不同以及沿用明鄭稅率問題的奏摺內容 曲解為採取重課 表面上看來,只是土地莊園制的不同,以致稅率不同。 然而您所引的原典裡也提到 「地方有司照租徵糧,而業戶以租交糧,致無餘粒, 勢不得不將成熟之田園,以多報少。」 這就是名義上的平等而實質上的重課。詮釋為「視為敵境」的確莫名其妙, 然而詮釋為「賦役未以當地觀點(即經濟條件等)出發致使出現實質重課」則應不算太過。 這個「當地觀點」或「依中原經濟體系的觀點」來看這件事情就有重課或不重課的差別, 其實也有詮釋的問題。 連 1+1 都有詮釋的問題,這個世界其實沒什麼真的一翻兩瞪眼的東西。 不過談到這部分大多數人都覺得哲學家瘋了或詭辯,我先別談那裡好了。 : 可以比較2010-11-17以前條目內容與現行差異即知,我有將一些原始文獻補上 : 有時文獻根本無須詮釋,引錄之後 不證自明。 : 所以重點為何?郭弘斌文之類,舞文弄墨修辭渲染,作文可也,為史則遠矣。 : 最多作為末尾史評,若置於敘事骨幹,專業度仍太差。 : 臺灣史學者不少,如吳密察、周婉窈、王泰升等(多獨派) : 都有更持中與經過史料引證的專著,足夠取代此類網路文章。 : 問題在於,當引用專著沖淡其篇幅,書籍內容在事實面陳述與網路來源全然牴觸時 : 這種注腳不能刪嘛,那如何做到兩者並存? : (條目中我只是裝死,把郭網址留著塞在角落,縱使已完全改寫文意...) 如此可也。 不過說真的,沒有久遠亂搞,為了把他的意見技巧性的搞到中立點, 這些聲音還真不容易出現。 台灣史部分因為有興趣研究者多為台灣本土派學者(有些講獨派實在不太對勁), 編修者也多半是台灣維基人,所以意見引用上可能還會主動去照顧, 像「中華民族」、「三民主義」之類過氣的玩意兒,一般沒他的「提醒」 編者連想都不會想到「原來還有這種去中國化的(我寧願說非中國中心的)觀點存在」 即使有好的來源也不太願意拿來用。 當然我沒有很喜歡他這樣的搞法,只能說其存在畢竟還是有些價值的 (笑)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4.65.129

03/08 00:25, , 1F
我的主要編輯領域不在台灣史條目 遇到他整個就不知所措
03/08 00:25, 1F

03/08 15:17, , 2F
去客棧尋求協助囉 碰到這樣的編者反而最難應付 因為他在破
03/08 15:17, 2F

03/08 15:18, , 3F
壞的邊緣游走
03/08 15:18, 3F
文章代碼(AID): #1DTF-uJi (Wikiped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TF-uJi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