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引用有問題的新聞或網路文章

看板Wikipedia作者 (匡國軍節度使)時間13年前 (2011/03/07 23:0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 引述《reke (當不成孩子王)》之銘言: : 說民族主義為漢族中心,某種程度上更趨近於「不扭曲」(當然,我們應該考慮孫文可能 : 主觀上也不想自居中心,也想五族共和,但時代造成的知識局限,使其不小心落入這樣的 : 問題),但是光列舉這樣的說法也是不可取的。因為主流的宣傳固然並非原義,但社會文 : 化的確某種程度上按照扭曲後的意思去運作,而不是原義。換言之孫文的民族主義可能很 : 大漢沙文,但是社會卻依照國民黨後起的詮釋去理解、實踐它,而有了一些少數民族的保 : 護法案等等。原義則是潛伏成為暗流,例如少數民族的保護法案往往還是出現使其漢化的 : 優越思想。 : 這是一個很複雜的東西,而主流思想與非主流思想往往都只指涉了其中一個面向,並誇大 : 那個面向。主流思想之誇大,是因為有權力者為了維持其穩定而對潛台詞故意隱瞞,無權 : 力者被上面的話語所蒙蔽;而非主流思想之誇大,則是因為其目的在揭開主流者略而不提 : 的面向,故本來就不會試圖去重述主流思想已敘述的部分。 : 維基百科不是民主試驗場,我不期待其真能100%解放所有的話語霸權。但是對比篇幅有限 : 而必須投靠主流的紙本百科,我相信維基對於非主流的東西有更多包容的空間。久遠引用 : 的內容可以在淡化其意義後被留下來(當然,篇幅不該跟主流內容一樣大,而且就我所知 : 應該還有更好一點的來源),畢竟那些東西並不是少數人胡言亂語,本身是有全球性的後 : 殖民論述架構在支持著。像郭弘斌的研究雖沒文獻支撐,但他這類人多半是引用口述歷史 : 的材料,口述歷史往往是主流認可的被當史料、不被主流認可的被當渾話,所謂可信不可 : 信,往往本身權力的意味比較濃厚點。我們去掉其偏激的、情緒化的論述方式即可,不必 : 全然認為其史料是失當的。 well,這意思我知道,怎麼說呢...思想、主義相關條目我未觸及,彼類內容多涉詮釋問題 我關注於[[臺灣清治時期]]、[[臺灣歷史]]這類歷史敘述成分較重的條目 而原本臺灣清治時期內容大量使用了郭弘斌下面這篇 http://www.taiwanus.net/history/3/8.htm 問題在於其文字連口述歷史都不是,僅用其渲染筆法將將一件件「事實」 摻入大量的主觀臆測及詮釋、評價。 此處所言「事實」謂純粹客觀歷史事實,如某事 「有」 或 「無」 的狀況。 郭文問題在於將既有的文獻如奏摺檔之內容,斷章取義後,「無」中生「有」。 例如「滿清將台灣視為敵境,所以各項稅賦就是與中國本土不同,而採取重課為原則。 滿清治台時的台灣田賦比中國本土苛重,有所謂:『台灣田賦異乎中土。』 『現徵科則,計畝分算,數倍內地糧額,若非以多報少,正供不能完納。』」 實際上 將原本言土地莊園制度不同以及沿用明鄭稅率問題的奏摺內容 曲解為採取重課 可以比較2010-11-17以前條目內容與現行差異即知,我有將一些原始文獻補上 有時文獻根本無須詮釋,引錄之後 不證自明。 所以重點為何?郭弘斌文之類,舞文弄墨修辭渲染,作文可也,為史則遠矣。 最多作為末尾史評,若置於敘事骨幹,專業度仍太差。 臺灣史學者不少,如吳密察、周婉窈、王泰升等(多獨派) 都有更持中與經過史料引證的專著,足夠取代此類網路文章。 問題在於,當引用專著沖淡其篇幅,書籍內容在事實面陳述與網路來源全然牴觸時 這種注腳不能刪嘛,那如何做到兩者並存? (條目中我只是裝死,把郭網址留著塞在角落,縱使已完全改寫文意...)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4.8.8.31
文章代碼(AID): #1DTFJmXT (Wikipedia)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DTFJmXT (Wikipedi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