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二戰法義日中的軍隊到底誰比較厲害?

看板Warfare作者 (紫羅九音)時間10年前 (2014/01/26 15:29), 編輯推噓11(1108)
留言19則, 1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7/7 (看更多)
※ 引述《KK2001 (不會叫的貓)》之銘言: :   結合以前的PO文說說嘴,沒想到義大利會被認為比日軍還不如甚至和國軍同等級, : 二戰義大利的軍事在歐陸國家即便算是二流,但與同時期半現代/封建的國軍相比,應 : 該還是不同的層次。 :    :   講到北非,一個基本問題是,北非的戰爭被視為是殖民地爭奪戰,因而被歐洲許多 : 國家-包括義大利自身-解釋為不同於歐洲人眼中典型的戰爭,而且還是次要的戰爭, : 所以這種次要的戰場沒必要運送大量的現代武器過去;而義大利的戰略教條預見了在阿 : 爾卑斯山區作戰的重要性-其陸地疆界的絕大部分都是阿爾卑斯山,但是法國的迅速淪 : 陷,使義大利駐紮在此的精良部隊無用武之處,而他們在沙漠地區又派不上用場。 : 另外被希特勒派去北非觀察的托瑪(von Thoma)將軍也認為義軍的領導階層不夠水 : 準(他認為格拉齊亞尼元帥是差勁的指揮官)。 :   與義軍形成強烈對比的是大英國協部隊,1940年大英國協在北非則是擁有第七裝甲 : 師、第四印度師等,第七裝甲師不但訓練有素,而且配有馬提達(Matilda)戰車、第四 : 印度師則代表了訓練數年之久的印度陸軍精銳,其中許多單位曾在印度西北邊境服役, : 甚至英國禁衛軍也前來助戰(然而與此相當的義大利精銳部隊則仍然留駐本土),這些部 : 隊在戰間期便已接受訓練,在二戰逐漸擴大後仍未鬆懈,又有英國的名將如魏菲爾(Ar- : chibald Wavell)、歐康納(Richard O'Connor)領導,由此可知,義大利當時慘敗的因 : 素可說是早已成形。 :   相形之下,隆美爾於1941年3月底反攻之際,大英國協部隊的狀況就顯得參差不齊 : 了,第七裝甲師已撤回埃及整補,第四印度師被派駐厄立垂亞,第六、七澳洲師和第二 : 紐西蘭師則因為邱吉爾的野心,都被派往希臘,接替的第二裝甲師並沒有運輸戰車的裝 : 備,以致戰車開往前線時零件嚴重磨損,結果有3連戰車必須以擄獲的義制M13戰車充數 : (當然很快就拋錨了),該師兵力分散在前線梅爾沙布魯加(Mersa El Brega)一路迤灑到 : 多布魯克(若以現代的沿海公路計算里程,這兩點之間距離大約超過600km),另外第九 : 澳洲師也有1旅前往希臘(該師最後成功撤回多布魯克),戰力反而不如軸心軍。 : 指揮方面,接替歐康納的尼門(Philip Neame)則是在軸心軍反攻沒多久後,就在亂 : 軍中和歐康納一起被俘,此後大英國協軍在蒙哥馬利到任之前,一直沒有可以相提並論 : 的指揮官,許多英國軍官素質之低讓人無言以對,所以凸顯了隆美爾的傑出,是故義大 : 利史學家華爾德拉(Emilio faldella)曾說:隆美爾的神話是英國人創造的,英國人寧 : 願將他們的失敗歸因於敵方有位特別厲害的將領,而不願承認敵軍─德國人和義大利人 : ─的素質優於他們。 :   關於大家對義大利軍的印象,還有一個問題是引用義大利史料的書籍少之又少,英 : 國和德國的史書幾乎不曾參考義大利的著作(但是義大利的史書卻經常參考這兩國的史 : 料),這一點抹煞了義大利在北非戰役的努力付出,例如義軍成功地運用德製88砲和義 : 製90戰防砲,但是有關北非戰史的英文書籍完全不提此事,也不承認義軍在加查拉會戰 : 的重要貢獻。 :    :   1942年的加查拉會戰中,阿里提師在大釜(Cauldron:陣地名)之戰扮演了決定性的 : 角色, 5/29-30日,阿里提師受到盟軍猛烈地攻擊,但該師的88砲和90戰防砲(甚至還 : 用上一次大戰使用過的斯科達(Skoda)76砲)形成一道反戰車屏障,保護該師和德國非洲 : 軍的後方與交通線,盟軍的攻勢都是由第二裝甲旅和第二十二裝甲旅發動,這兩旅的損 : 失極為嚴重,第二旅的戰車只剩下30輛,其餘均毀於義軍的戰防砲防線,不過義軍的損 : 失也頗重,有一個營陣亡49人,5門88砲被擊毀,但這些戰防砲被摧毀前已發射1748發 : 砲彈,"多布魯克"一書的作者麥克卡佛(Michael Carver)後來在評論盟軍裝甲戰術說, : 大釜之戰是加查拉戰役的轉捩點。 :   6/4-5日盟軍發動亞伯丁作戰(Operation Aberdeen),再度攻擊義軍防線,第十五 : 裝甲師在這次作戰中支援阿里提師左翼,協助擊退印度第二高地步兵旅,而義軍戰防砲 : 陣地也擊退了第二十二裝甲旅的156輛戰車,而作戰快結束時,南非第三十二戰車旅攻 : 擊德國非洲軍時又遭遇重挫,讓隆美爾再次取得主動權。 :   這次作戰顯示出盟軍攻擊擁有強大戰防砲支援的軸心軍是戰術上的失敗,英軍裝甲 : 部隊也為此付出了慘重的代價,但是英軍戰史和麥克卡佛都只輕描淡寫地認為義軍的防 : 禦是企圖"阻止英軍戳穿他們西邊的障礙,攻擊隆美爾的後衛",然而,這次行動主要是 : 義大利部隊的防禦戰,但沒被正確的記載下來。 :   所以說雖然義大利軍的素質從最好到最差都有,但也不是所有義軍都是毫無戰意不 : 堪一擊,若是要與皇軍相比,我想皇軍貧弱的裝備、腦殘的參謀作業加上幾乎等於零的 : 後勤認知,拉來北非應該也不會表現得更好。 特定回文因此留下版友引文: 義大利在二戰中的貢獻一直是個學術界爭論已久的問題,就我個人角度來看已經變成有點 各說各話的情況了。試著針對版友提出的特定議題討論: 首先是義軍在北非初期的素質問題:如果從本土防衛委員會的討論內容來看,利比亞的比 重在1930年代開始是漸漸加重的,尤其是義阿戰爭之後整個國際局勢顯示著和英國衝突的 可能性越來越高,因此義國高層最遲(如果考量到其他層面就有可能是更早,見下述)在 1930年中後期便已經跳脫殖民地戰爭的思維。 就義大利的整體局勢來看,戰前針對北非的增兵最大的限制不是高層的心態方面,而是國 際局勢方面的問題: 首先是法國的殖民地突尼西亞和英國的保護國埃及把利比亞夾在中間,因此任何增兵行為 都會提高兩國的戒備或是解釋為敵對的行為,這在急於爭取國際認同阿比尼西亞為義大利 殖民地的義國來說是絕對要避免的。事實上義大利針對這點在爭取法國的承認時,明白表 示願意緩緩減少在利比亞的部隊數量(雖然後期的西班牙戰爭等一連串的國際不穩情勢讓 墨索里尼很快的反而增兵利比亞)。 再來是義國陸軍一向是義法邊境為最主要的戰場,因此軍隊改革時最菁英的機械化部隊波 河軍是駐紮在其防線後方不遠處(其實從名字就可以猜出來了):因為一戰後義大利一直 視法國為主要假想敵,這樣的安排是合理的;再者,波河河谷較友善的地形可以容許部隊 針對可能的新威脅調往東方(另一個主要假想敵:南斯拉夫)或是西方(法國)。這些條 件都限制了戰前大量增兵(尤其是機械化部隊)利比亞的的空間。 這個局勢在開戰時則是衍生了新的問題,就是法國戰敗後殖民地的動態:由於戴高樂領導 的自由法國在法國殖民地蠢蠢欲動,軸心國方面(包括德國也是如此)並不想太急於增兵 北非以免讓殖民地政府倒向自由法國,帶來更多的麻煩。此外,由於西邊的威脅消除,墨 索里尼很自然的開始打南斯拉夫的主意;在這種情況下也不可能把大量的部隊調到北非去 (雖然義國一如往常的非常想要一口氣佔領所有法國在北非甚至於包過中東東非的殖民地 ;不過在英國還沒求和的情況下顯然是個夢想而已)。 再者便是認為增兵北非的義軍大多不是精英和事實有出入。單以機械化部隊來論,在開戰 前期墨索里尼就已經批准把波河軍後備的最新M13/39戰車(全義國陸軍中除了只有波河軍 有的稀少裝備)全部送到北非去,還順便加送了500輛輪型車輛,讓北非的車輛總數加到 409輛輕中型戰車(339輛L3戰車,70輛M13/39戰車)以及9000輛各式車輛;羅盤作戰的最 後階段在班加西登陸的機動化旅則約有百餘輛戰車,其中超過一半以上是新型的中型戰車 。一如之後的戰役,限制住更多機械化部隊(包括德軍)前往北非的理由很多,包括義軍 初期的過分自信、害怕德軍的勢力根植北非、超過千哩的補給線和數量不足的車輛都是原 因,將理由歸於義國高層初期的「殖民地戰爭」思維是有破綻的。 第二點是關於英德雙方戰史都沒有參考義國文獻這點,這點非常明顯的並非事實。以英國 官方戰史描述北東非及中東,四冊的The Mediterranean and Middle East系列來說,很 多參考資料──例如說對很多研究地中海補給戰爭的學者來說極重要的船艦裝卸載紀錄, 是取自義大利海軍官方紀錄(Ufficio Storico della Marina Militare,在羅馬的義大利 海軍歷史研究所)並且加上極少數的修改(以1941年的紀錄來說,英國學者修改的僅有2~ 3艘約佔不到兩萬GMT的數據)而成的;而義軍很多部隊的調動也有參考其戰鬥日誌敘述, 雖然以一個主要敵人來說參考的有點少而且其取捨的過程有不清楚的傾向是其最明顯的缺 點。德國的半官方戰史Das Deutsche Reich und der Zweite Weltkrieg在義大利的陸海空 方面也都有參考各自相關的文獻做出詳細的紀錄。 如果是看專業學者的態度,其實英德雙方的學者都有注意到戰時戰後的宣傳造成的刻板印 象因此都會特別提出澄清一些謠言:例如英國的巴奈特(Correlli Barnett,1927-)在描 述義國加入二戰的章節開頭便提到一般而論,義軍在整場二戰中表現出的戰鬥精神並不輸 其他任何一方交戰國;而前文提到的德國學者們也屢次的提到義國海陸軍的犧牲奉獻精神 。作為一個補註,隆美爾在他的回憶錄中也屢次提到了義軍的作戰精神,其他參謀的回憶 錄如梅倫廷(非洲裝甲軍團的Ic)、內林(非洲軍軍長)、拜爾林(非洲軍Ia)也都同樣 的有提到義軍的困難處和作戰精神。要說他們有避重就輕的傾向是正確的,但是要以偏概 全的把整個大環境造成的刻板印象加諸到一些人身上個人覺得有點不夠厚道。 再者是義大利歷史界自己也有一些問題。許多將軍戰後出版的回憶錄都有相當程度的主觀 意識在裡面,因此任何一位認真的學者在取捨這些材料的時候都必須要很小心:以版友文 中提到的學者華爾德拉為例,他在二戰期間是擔任陸軍訓練處的處長,因此他的看法(尤 其是關於義大利軍士官兵資質的看法)必須要非常小心的分析。 此外,因為二戰中義大利的戰鬥日誌和戰果報告時常出現和事實差距過大的情況發生,因 此後來的學者在分析義大利軍隊的貢獻時也都很難做出詳細的判斷和分析,只能夠概略的 提出明顯的事實而無法推廣做進一步的論斷,例如說義國海軍對於地中海補給戰的貢獻是 無可置疑的事實,但是海軍也同樣的曾經頒發軍功金質勳章(當時的最高榮譽)給「擊沉 」了兩艘美國戰艦的潛水艇艦長,而學者要一直等到1960年代才發現這根本並非事實。大 釜陣地的防禦戰也是有一樣的情況,阿里提師的正確行動(不和英軍火炮硬拚而後撤到軸 心軍砲火防線後面)是過去累積的經驗、長時間的訓練和德軍的示範的綜合成果,但是一 些書籍說的「義軍獨力擊退了英軍的主要攻勢或是扭轉了戰局」則是過份簡單化整個流動 的局勢(忽略了德義雙方的軍團砲兵以及至少有兩個德軍戰鬥群在大釜陣地內,此外更是 忽略了德義兩國空軍對於英軍補給路線的攻擊讓攻勢更加破碎)。 要重新檢視一些既有的偏見和錯誤認知是必要的,但是因為這樣就接受一些主觀看法為準 則可能就思慮欠周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0.171.82 ※ 編輯: puremonk 來自: 118.160.171.82 (01/26 15:31)

01/26 15:43, , 1F
好有深度回文,不過我參考的書籍的確是比較老啦,但是講到
01/26 15:43, 1F

01/26 15:44, , 2F
但說到第一線部隊未前往北非,我看時間點應指羅盤作戰之前
01/26 15:44, 2F

01/26 15:53, , 3F
羅盤作戰後期也的確派遣第10狙擊團前往北非(於貝打弗門遭英
01/26 15:53, 3F

01/26 15:54, , 4F
軍裝甲部隊突襲摧毀
01/26 15:54, 4F

01/26 16:08, , 5F
問一下,義大利坦克在羅盤作戰被打爆是真的嗎?
01/26 16:08, 5F

01/26 16:11, , 6F
因為之前看書說義大利坦克太爛,數量很多都沒有用
01/26 16:11, 6F
這很有可能是事實。 義大利戰車在前期最大的問題就是製造工廠偷工減料的問題:裝甲的材質當中鐵的成分過 低,雖然提高硬度讓它可以抵擋小型武器,但是根據義國最高統帥部(Comando Supremo, 開戰後義國成立的軍事方面最高指揮機構,性質和德國的OKW有點像)在1942年3月的報告 和照片,早期M13/39的裝甲被戰防砲打中會「像玻璃一樣碎裂」,這些碎片會殺傷戰車內 的乘員,也因此會出現帳面和實際表現的落差。比較新的M14在這方面就有改進,因此個人 猜測隆美爾提到義大利戰車是「自動推進棺材」可能是專指M13;不過因為產量很少加上北 非資源缺乏,重複利用的情況很常見,M13在1941年7月時還是阿里提師的主力戰車,大概 要到加查拉戰役前夕才全換成M14。

01/26 16:11, , 7F
01/26 16:11, 7F
※ 編輯: puremonk 來自: 118.160.171.82 (01/26 16:42)

01/26 16:21, , 8F
戰車是不好,義軍輕、中戰車略等於國協軍偵查車、輕戰車
01/26 16:21, 8F

01/26 16:24, , 9F
對手又有馬提達,所以...
01/26 16:24, 9F

01/26 16:37, , 10F
推,這大約是所有人都應警惕的常見思考陷阱
01/26 16:37, 10F

01/26 16:41, , 11F
01/26 16:41, 11F

01/26 18:30, , 12F
補推,感謝指正
01/26 18:30, 12F

01/26 19:11, , 13F
看吉川和篤的文章,M13跟M15在北非好像主要是搬東西...
01/26 19:11, 13F

01/26 19:38, , 14F
忙著搬家
01/26 19:38, 14F

01/26 19:42, , 15F
大推
01/26 19:42, 15F

01/26 20:19, , 16F
戰前戰車做表面硬化算是常識 不一定是偷工減料
01/26 20:19, 16F

01/26 20:23, , 17F
還有不管是M13/4/5遇到同期的同盟國戰車都還是被虐打
01/26 20:23, 17F

01/27 12:53, , 18F
義軍戰車表示:我們再被瘧還是比日本戰車強
01/27 12:53, 18F

01/31 00:06, , 19F
推一個
01/31 00:06, 19F
文章代碼(AID): #1IvBbry2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IvBbry2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