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卦] 二戰法義日中的軍隊到底誰比較厲害?

看板Warfare作者 (紫羅九音)時間10年前 (2014/01/25 15:25), 編輯推噓25(25016)
留言41則, 2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5/7 (看更多)
原文恕刪 針對義大利在二戰當中缺乏鬥志一事時常會有許多誤解,其中最常提到的便是英軍1940年 12月在北非發動的羅盤作戰: 數量上差距極大的英軍(約三萬六千人)擊敗並俘虜了大部份的義軍:義軍在整個北非大 約有十五萬人,而當英軍前進到艾阿格海拉(El Agheila,大約介於昔蘭尼加和的黎波里 坦尼亞兩地區的交介處)時義軍已經損失了近十三萬人,其中包括了大部份的作戰部隊、 各式車輛和裝備。 這樣的表現很自然的會讓人和義大利人大部份缺乏對加入二戰的熱情一事(這在很多層面 上也是事實)作聯想,不過因此得到「義大利軍隊在二戰時缺乏鬥志容易投降」的結論是 缺乏足夠證據的,因為很多情況下我們忽略了北非的環境相當特殊: 首先在北非,除了空氣外的一切物資都必須要運送,幾乎沒有「就地取材」的空間。再者 ,北非沿岸的水源地相當珍貴,因此很大一部份的限制了義軍的行動自由(原因下述)。 最後同時也是極致命的一點,就是義軍補給制度的缺陷。在1930年代後期的軍隊制度改革 中執行了縮減人力以減輕前線部隊補給壓力的提案,這原本是個合理的提議,但是因為缺 乏足夠的車輛,因此軍方高層做了一個錯誤至極的決定:將補給單位從師級提高到軍或軍 團等級,亦即軍團中央統一分配車輛的集中補給制度(Intendenza)。這個制度同時也代 表著除了少數的機械化部隊外,義軍的步兵師幾乎沒有能夠自行調度的補給運輸車輛,因 此當英軍的機械化部隊擊潰了負責掩護側翼的馬里提(Pietro Maletti)部隊並深入義軍 前線的第二十軍和二十一軍後方之後整個埃及前線很快的便崩潰了:並不是缺乏鬥志或是 不願意戰鬥,而是缺乏賴以為生的補給;在缺乏車輛和補給的情況下,要步行的步兵師一 面和機械化的英軍交戰一面橫越數百哩退後到有後勤支援的後方是不切實際的。 相對於被突破的前兩軍,駐守昔蘭尼加的第二十二軍和二十三軍的覆滅原因則不太一樣: 在得知前線被突破之後,義軍在北非的總指揮官同時也是陸軍總參謀長的格拉齊亞尼( Rodolfo Graziani,1882-1955)二話不說的從距離前線近六百哩的德納飛回大後方的 的黎波里,在和墨索里尼「交換」意見後命令第十軍團剩餘的各部隊據守孤立的據點而不 是後撤到一條可以據守的防線上(前者是指揮官自己提出並且被墨索里尼沒腦的接受了; 後者則是德軍OKW作戰部門的提議),結果就是在巴爾迪亞和多布魯克(二十三軍)等地 被英軍包圍切斷補給後各個擊破,二十二軍和從班加西上岸的援軍則在英軍橫越六百哩在 比達夫門(Beda Fomm)切斷退路,數次試圖突圍失敗後彈盡援絕的投降,從代理指揮官( 格拉齊亞尼的參謀長)以下幾乎沒幾個人逃掉。 雖然整個攻勢的第二階段義軍幾乎是摧枯拉朽式的崩潰,但是義軍不少部隊在巴爾迪亞、 多布魯克、米奇里和比達夫門還是有盡力去抵抗英軍(以多布魯克為例,一些據點激烈抵 抗澳軍第六師到超過一半的人員傷亡),不過整體的缺乏協調、專業能力和裝備讓這些抵 抗都是無用的。 義軍的戰鬥意願在同時間的其他戰場也可以看出一些端倪。以義希戰爭為例,雖然上級看 著米其林地圖無視地形(崎嶇的山地)和天候(在雨季時發動攻擊)的戰略目標缺乏現實 ,並且由對於前線軍隊配給標準化的調查屁話滿紙抵抗的軍官團來帶領人數裝備上都居劣 勢的部隊,義國陸軍的步兵仍然非常願意為造成這些亂七八糟情況的祖國犧牲:1941年3 月墨索里尼在阿爾巴尼亞發動的(無用)反攻之中,義軍擔任攻擊任務的兩個軍在六天的 攻勢當中損失兩萬五千人,其中擔任攻擊矛頭的軍更是承受了29%的人員及裝備的傷亡。 而在戰爭的後期,一些精英部隊例如阿里提師(Ariete)、「閃電」空降師(Folgore) 也和其他大部份的義軍部隊一樣缺乏對這場戰爭的狂熱,不過他們在阿拉敏戰役和接下來 的突尼西亞撤退戰當中則早已證明了他們的英勇絕不輸給其他國的部隊:在突尼西亞的最 後階段中,義軍的俘虜/死傷比是3.3,僅略高於德軍的3。綜觀整個二戰中義大利的表現 ,羅盤作戰的大量投降是極稀少的特例,要等到1943年9月後軍政高層「遺棄」了近百萬的 軍隊跑去向聯軍投降後,才再出現大規模的不戰而降。 義大利海軍的情況也差不多,在基礎上面就差了別人一截:義國海軍高層削減了其他大部 份的經費來追求一個錯的前提──戰艦艦隊決戰,以至於在護航艦(義軍大部份的護航艦 在北非丟了或是1943年9月後才完成)、輕型艦艇、航空母艦、港口防空設備等其他同等 或是更重要的計劃都一直等到開戰後才開始研發:例如「野豬」(Maiali)式魚雷艇最早 在1936年便已經設計完成卻一直缺乏足夠的預算因此僅能慢慢的開發必要的裝備,直到 1940年開戰前夕海軍總參謀長卡瓦尼亞里(Domenico Cavagnari,1876-1966)才發覺到 魚雷艇是個節省資源(油料、建材),補充相對容易而且有機會比艦隊貢獻多得多的武器 ,其成果的代表作便是以1941年12月3日對亞力山大港的奇襲,義大利海軍算是報了塔蘭托 的一箭之仇。 海軍高層的一意孤行影響的不止是艦艇方面。義大利海軍戰前在雷達的研究上一直是領先 地位:海軍學院的一小群科學家在極少的預算和幾乎沒有任何上級的鼓勵下結合了尖端電 視真空管技術,在戰爭前夕成功研發並且測試了艦載雷達,可以精確的探知船艦以及飛機 的位置。不過義國海軍食古不化的程度和行為讓後來的海軍官方歷史學家稱其為「無能以 及智慧的逆向進化」:卡瓦尼亞里等人看著這些成功的實驗卻完全不認為這些怪機器在海 戰當中會有任何用處,因此連試裝都不想試就拿去封存了。 塔蘭托的災難顯然不夠有說服力。1941年2月海軍高層仍然認為雷達科技「過於先進」而 無實用價值;艦隊指揮官亞基諾(Angelo Iachino,1889-1976)拒絕讓三個艦載雷達搭 載上他的船隻。接下來等到馬塔潘角海戰義國海軍慘遭英國皇家海軍痛擊後,海軍高層才 從攔截的英軍通訊中「驚覺」到英軍有著可以在目視範圍之外精準偵測艦艇動向的科技; 但是正如義大利的其他軍政機構,海軍組織的缺乏效率讓德軍必須提供第一組艦載雷達以 供義國海軍使用(搭載在魚雷艇上)。最後是等到義大利成為戰場,交戰雙方才發現義大 利封存在倉庫裡的雷達相當先進,只有最新研發的微波雷達才足以提供更精確的偵測結果 。義大利海軍自己扼殺了一個可以有初始競爭力的科技。 即使是在這些不利的因素下,義國海軍基層仍然盡力的執行其任務:輕型艦艇在地中海的 補给戰當中損失慘重,但是也漸漸的學到寶貴經驗,而帶給英國海軍越來越大的壓力;最 著名的便是1942年6月15日,達薩拉(Alberto Da Zara,1889-1951)艦長率領著僅含輕 型巡洋艦和驅逐艦的分艦隊對英軍的護航船隊(魚叉作戰,Operation Harpoon)發動大膽 卻有效的戰術行動:他讓船艦疾行到雙方距離小於五公里以下才下令齊射魚雷,重創了英 軍船隊。而其他的輕型船艦和潛水艇也同樣的學到了寶貴的經驗並且在1942年的數次針對 英軍護航船隊的海戰中貢獻良多。而海軍高層原本寄望的重型戰艦,1942年時大多因缺乏 油料和護衛船團而只能留在塔蘭托軍港中,發揮「存在艦隊」的功能。正如另外一位分艦 隊指揮官在戰後的意見,地中海的補給戰是一場上級丟給下級去打的戰役。 義國空軍的情況也差不了多少。雖然西班牙內戰的實戰讓空軍理解到了護航轟炸機的必要 性,但是第一線飛行員的意見卻讓空軍做出致命的錯誤決定:新型戰鬥機將會是複翼機而 不是漸漸成為潮流的單翼機,在戰爭爆發後面對著對手高速下的一擊脫離戰術有著理所當 然的結果。 在轟炸機方面也好不了多少。空軍高層在1930年代中期回絕了美國波音公司的授權製造合 約,捨棄外國製的B-17「空中堡壘」重型轟炸機而偏好「優秀的國產機器」P108重型轟炸 機,結果便是發動機的瓶頸讓少量在戰爭爆發前夕可作戰的P108極其不可靠,被當時任空 軍副總參謀長的普里科洛(Francesco Pricolo,1891-1980)在戰後回憶錄中稱之為「空 中病人」,直到引進德製的引擎後才總算是得以發揮功能(作者註:其實P108的帳面性能 不俗,不過一些報導認為一開始的試飛災難除了引擎的不可靠之外,在高空打開投彈倉時 的低溫空氣會導致系統結冰而墜落是更致命的缺陷,究竟設計無法在高空投彈的重型轟炸 機的用意到底是…不論這個說法的真實性,P108在後來主要是作為運輸機和少數的地面攻 擊機,總算是充分表現了其堅實的設計。)。其他同樣或更失敗的輕轟炸機或俯衝轟炸機 的設計不提也罷,義國空軍的飛行員也是背負著這些不利的前提下奮戰。 以二戰的義大利來說,最大的問題不是軍隊不想打仗,而是整體的弊病:最高層過高的野 心、缺乏想像力的軍事高層、缺乏效率的軍隊組織和先天不良的國家組成都對其表現有著 不小的影響。 (一不小心就把草稿拿出來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8.160.171.82 ※ 編輯: puremonk 來自: 118.160.171.82 (01/25 15:29) ※ 編輯: puremonk 來自: 118.160.171.82 (01/25 15:32)

01/25 15:38, , 1F
推,讓人重新認識意軍的戰力啊
01/25 15:38, 1F

01/25 15:42, , 2F
義大利的高官真的是…
01/25 15:42, 2F

01/25 15:43, , 3F
但是我曾看過義大利陸軍很多文盲、甚至有人不會拆彈藥箱
01/25 15:43, 3F

01/25 15:48, , 4F
的案例(羅盤作戰中,有義大利人手邊彈匣用完就投降了
01/25 15:48, 4F
這個事件個人看過兩個說法: 一個是羅盤作戰時在多布魯克,一個是第一次艾拉敏之役時。雖然個人認為這是有可能發 生的,但是這個事件反應的可能是接近這個士兵(前者的版本)或是軍官(後者的版本) 所處的情況(例如說前面提到的補給方面的缺陷,這點讓義大利軍隊在開戰的初期對於側 翼或是後方的攻擊特別的敏感)或是其個人的心理狀態,而非一個能夠一般化到整個軍隊 或是該軍團的現象。 當然,以羅盤作戰後期為例,一些義國前線士兵的確有放棄抵抗的現象發生。不過其原因 是缺乏鬥志、缺乏教育、還是整個後方已經被英軍滲透是很難去區分出孰輕孰重的。我們 能確定的還是在正常情況下(最基本的火力掩護、活得下去的補給等等)義軍是願意戰鬥 的,有時甚至於更絕望的情況下還是會盡力而為的(例如在東非的克倫隘道)。

01/25 16:01, , 5F
義大利人的雷達這麼威猛??
01/25 16:01, 5F

01/25 16:45, , 6F
北非戰場義大利步兵師移動緩慢也能從車輛管理制度解釋嗎?y
01/25 16:45, 6F
在北非戰場義大利步兵師的移動速度和其準備程度也有關係。 例如說在格拉齊亞尼往西地巴拉尼的進攻當中,步兵師的速度很大一部分和大部分的車輛 被用在運輸補給上有關:因為這樣一來大部分的火砲都必須要用人力才能往前推進。德軍 的裝甲軍團專家托馬(Wilhelm Ritter von Thoma,1891-1948)在考察過北非後曾經和義 軍北非的參謀長討論過減少步兵而增加機械化比例的可能性,不過被格拉齊亞尼和巴多格 里奧先後否決。 在後來的撤退戰中義大利的步兵師顯然準備比較充足,例如英軍十字軍作戰後的後撤行動 義軍的步兵師也是沿著公路後撤,在後衛的保護下撤退速度快得多,損失也是相對輕微的 。不過若是看人員/車輛比例,義軍仍然是比不上對手或是盟友的:初期義大利整體的比 例是40(40個人/1車),停戰時是38;北非義軍整體的提升也是差不多,從一開始的21到 投降時的19,因此我們可以推論車輛的調度是能夠成功撤退的主要原因(根據義國陸軍官 方的紀錄,義軍高層還會和德軍「談判」借調車輛);而非洲軍的人員/車輛比例是3.6, 這些不只關係到作戰的表現,也都和十字軍作戰和艾拉敏之役之後的成功撤退息息相關。 ※ 編輯: puremonk 來自: 118.160.171.82 (01/25 17:57)

01/25 17:01, , 7F
義大利的白痴軍官這麼多 他們的戰爭學院到底怎麼教的?
01/25 17:01, 7F

01/25 18:20, , 8F
01/25 18:20, 8F

01/25 18:30, , 9F
但義大利軍隊在東非對阿比西尼亞﹐在東歐對蘇聯﹐在東南
01/25 18:30, 9F

01/25 18:32, , 10F
歐對希臘、南斯拉夫﹐西歐對法國﹐都.....XD
01/25 18:32, 10F

01/25 19:44, , 11F
怎麼在某個東方島國看到同樣的蠢思想again?
01/25 19:44, 11F

01/25 20:05, , 12F
東方島國的運輸部隊也是在軍團級:p
01/25 20:05, 12F

01/25 20:43, , 13F
話說 同樣打過西班牙內戰 為什麼義大利飛行員的心得會跟德
01/25 20:43, 13F

01/25 20:45, , 14F
蘇的不一樣?
01/25 20:45, 14F

01/25 20:46, , 15F
當時I-16跟Bf-109這兩種新機都飛得比傳統雙翼機快
01/25 20:46, 15F

01/25 20:48, , 16F
甚至義大利自己也有新的單翼機問世 為什麼最後會出現重視
01/25 20:48, 16F

01/25 20:49, , 17F
迴旋的單翼機較好的結論?
01/25 20:49, 17F

01/25 21:09, , 18F
戰爭前夕的確很多飛行員還抱持著迴旋纏鬥才是王道的心態
01/25 21:09, 18F

01/25 21:42, , 19F
但我好奇的是在同一片天空下 應該會有一些共通的戰例可參
01/25 21:42, 19F

01/25 21:43, , 20F
考才對
01/25 21:43, 20F

01/25 21:46, , 21F
還是那時候單翼機對雙翼機的速度優勢 對戰果影響還不明顯?
01/25 21:46, 21F

01/25 22:01, , 22F
義大利也是有生產單翼機,只是覺悟來得慢加科技樹不夠
01/25 22:01, 22F

01/25 22:15, , 23F
你要這樣想,開戰同時英國一部分主力也還是雙翼的角鬥士
01/25 22:15, 23F

01/25 22:16, , 24F
劍魚更是換不掉,那個因素很多,不是只有戰例跟戰略
01/25 22:16, 24F

01/25 23:11, , 25F
英國沒換掉劍魚的痛 俾斯麥最知道
01/25 23:11, 25F

01/26 01:29, , 26F
義呆利被稱為歐洲的台灣還真不是沒道理 中階層以下人才
01/26 01:29, 26F

01/26 01:30, , 27F
擠擠 但帶頭的高層根本是......
01/26 01:30, 27F

01/26 02:26, , 28F
看到義大利把自己先進的雷達研究塵封..跟台灣好像XDXD
01/26 02:26, 28F

01/26 04:30, , 29F
拼進距離丟魚雷 日本好像也是水雷戰隊編組打進距離魚雷
01/26 04:30, 29F

01/26 07:58, , 30F
推這篇
01/26 07:58, 30F

01/26 11:24, , 31F
推.可見帶頭腦袋不能太僵固,此篇應該寄給馬囧參考.
01/26 11:24, 31F

01/26 14:50, , 32F
這篇文章讓我們重新看見台灣。
01/26 14:50, 32F

01/26 19:46, , 33F
大推
01/26 19:46, 33F

01/26 22:35, , 34F
push
01/26 22:35, 34F

01/27 01:49, , 35F
日本至少魚雷射程夠長 相對來說不那麼血尿...
01/27 01:49, 35F

01/27 11:42, , 36F
日本人唯一始終在二戰中一領先美國的就這純氧魚雷
01/27 11:42, 36F

01/27 11:43, , 37F
從開戰到投降,美國的魚雷一直都很爛
01/27 11:43, 37F

01/27 12:21, , 38F
美國的魚雷中期後就改善不少了,哪來的一直很爛?
01/27 12:21, 38F

01/27 12:23, , 39F
英國幫忙改造後就好不少了,日本被自己魚雷炸掉的船
01/27 12:23, 39F

01/27 12:24, , 40F
也很多呀,第一時間沒拋棄魚雷的話..
01/27 12:24, 40F

01/27 23:27, , 41F
美國後期不是也出現了自導魚雷?
01/27 23:27, 41F
文章代碼(AID): #1IusRR9P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IusRR9P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