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高陞號

看板Warfare作者 (calebjael)時間12年前 (2011/10/04 20:41), 編輯推噓23(23016)
留言39則, 2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pirate75 (pirate)》之銘言: : 最近整理家裡 找到一些舊時的歷史教材 : 才想到這個長時間的疑惑 : 也就是關於清日甲午戰爭時 在前期有一艘清國運兵用的輪船 : 名為高陞號 : 卻被日軍擊沉 : 教材上提到這艘船是英國船 : 但是英國船被日軍擊沉了 卻未見英方抗議甚至是干涉 : 究竟為何故?? : 不曉得有沒有強者可以協助解惑呢 : 先感謝大家 以下轉載自網路(據網路所稱﹐作者為澳洲雪兒簡思)﹕   滿載中國士兵的英國商船高升號被日本軍艦擊沉﹐噩耗在第二天(1894年7月 26日)傳到了駐節天津的北洋大臣李鴻章。   李鴻章迅速接見了英國駐天津總領事寶士德﹐極其強烈地抨擊日本人在和平 時期炮擊中立國船隻﹐希望英國艦隊司令對日本人采取斷然措施。   寶士德事後評價道﹐李鴻章“他很善於在日本人侮辱英國一事上做文章﹕‘ 他們打了你們的總領事﹐擊沉了你們的船﹐一點也不把你們公使的調停放在眼裡 ﹗’”   消息傳到北京後﹐震驚了紫禁城﹐總理衙門大臣奕劻等緊急約見英國駐中國 公使歐格訥。雙方對本次重要會議各自做了記錄﹐但在某些關鍵細節上有所出入 ﹐反映了不同的關切點。   根據總理衙門的記載﹐當奕劻追問﹕“日本如此無理﹐西國素講公法﹐當作 何辦法﹖”歐格訥說﹕“此時我不能出斷語﹐當聽政府之命。既日本將英船擊沉 ﹐或竟調水師前往﹐亦未可知。”   而在歐格訥寫給倫敦的報告中並非如此﹕“親王詢問了對於炮擊英國船隻一 事﹐女王陛下的政府將采取什麼措施。我說毫無疑問那是一種非常嚴重的事件﹐ 但我掌握的情報很少﹐不能冒昧發表意見。”   另一個在總理衙門的記錄中被完全忽視的細節﹐卻在歐格訥的報告中被重視 ﹕“我告訴親王……如果他允許我以個人名義坦率直言﹐我要問一下﹐一旦真的 爆發戰爭﹐假使中國決定迅速出擊﹐他認為是否有對敵手施行沉重打擊的力量。 親王猶豫了數分鐘﹐在環視同僚一周之後﹐咕噥了一聲﹐對他們目前是否能同日 本進行成功競爭﹐表示懷疑。雖然那是一個令人痛苦的場面﹐但我還是繼續說道 ﹕這恰是要害所在。……雖然我不如親王消息靈通﹐但我仍有重要理由懷疑中國 能否成功地抵抗日本突然和強有力的侵略”。   這份由總理衙門呈報給軍機處乃至皇帝的報告﹐對於中日沖突已經爆發、且 懸掛英國旗幟的商船被日本軍艦悍然擊沉後﹐英國這樣一個大國和強國的政策取 向﹐應作出基本判斷。英國駐華公使對中國軍事獲勝缺乏信心﹐無疑是十分重要 的外交情報﹐其戰略意義十分重大﹐但總理衙門顯然沒有匯報這一點。而最關鍵 的是﹐總理衙門居然在報告中﹐無中生有地加上了歐格訥並未言及的英國或許會 對日本興兵問罪的說法。   這些極大地影響了清廷對英國動向的判斷和掌握。   日本大本營首先從上海電訊、而非海軍報告中得知高升號事件。   接獲消息的日本首相伊籐博文極為憤怒﹐擔心會因此遭到列強幹預﹐尤其擔 心引起英國報復﹐因此痛斥日本海軍大臣西鄉從道。英國政府的外交檔案也証實 ﹐這一事件發生後﹐日本最害怕的是英國因此與中國結盟。   西鄉從道被伊籐博文訓斥後﹐到海軍部召見海軍部主事山本權兵衛。山本隨 後對艦隊送回的報告進行了修改﹐將開戰的責任推給了北洋艦隊。   日本在接到英國遠東艦隊司令的措辭強硬的抗議信後﹐一方面指令聯合艦隊 司令回復英軍﹐請英方經由外交機關交涉﹔另一方面也試圖約束海軍軍官們今後 應審慎從事﹐但在艦隊內部傳達時﹐受到了東鄉平八郎等的強烈抵制和不滿。   從陸奧宗光的回憶錄《蹇蹇錄》中可以看到﹐日本人所在乎的並非與清軍的 沖突﹐而是對高升號事件可能招致英國的幹預大為恐懼。《蹇蹇錄》記載﹐西鄉 從道曾問陸奧宗光﹕“若日本艦隊在最後通牒期滿後﹐與中國艦隊遭遇﹐或中國 有再增兵的事實﹐而立即開戰﹐在外交上有無為難﹖”陸奧宗光答稱﹕“從外交 順序來說並無任何障礙。”   陸奧回憶道﹕“最使我國官民大吃一驚的﹐是我國軍艦浪速號擊沉懸掛英國 國旗的一艘運輸船的消息。……在最初接到在豐島海戰中我國軍艦擊沉懸有英國 國旗的運輸船的報告時﹐都想到在日英兩國間或將因此意外事件而引起一場大紛 爭﹐任何人都深為驚駭﹐因而有很多人主張對英國必須立即給予能使其十分滿意 的表示。”   7月28日﹐他在寫給伊籐博文的信中說﹕“此事關系實為重大﹐其結果幾乎 難以估量﹐不堪憂慮”﹐並提出停止增兵﹐在前線與清軍脫離接觸﹐以免歐洲列 強幹預。   高升號的悲劇傳回英國後﹐輿論一片沸騰﹐群情激奮﹐要求政府對日進行報 復。此時﹐巡弋在東亞的英國遠東艦隊﹐也做出了不尋常的軍事部署﹕艦隊副司 令斐裡曼特(Edmund Fremantle)不僅派紅雀艦前往出事地點進行搜索﹐更是派 遣射手艦前往搜尋日本艦隊﹐要向日本艦隊問罪。   斐裡曼特在發給倫敦海軍部的電報中建議﹕“我方應要求立即罷免並拘捕浪 速號艦長和那些在兩國政府談判期間指揮軍艦卷入事件的高級官員。若不遵從﹐ 我應被授權實行報復。最重要的是﹐應當做些事情以彌補大英旗幟所遭受的侮辱 。”   盡管當時出於全球戰略(主要是對抗俄國南下)的考慮﹐英國已經決定扶持 日本。但因為長期的“傳統友誼”﹐英國軍方和民間都還是將中國作為遠東的首 要合作對象﹐在中日沖突中﹐英國輿論一致認為“抗日援華”既符合英國的長遠 利益﹐又符合英國的道義責任。   斐裡曼特隨即通報東亞海域內的英國船隻﹐將為他們提供武裝護航。與此同 時﹐斐利曼特命令日本艦隊停止對英國商船行使搜查權﹐確保英國商船“在任何 情況下都不應受到騷擾”。   斐裡曼特的武裝護航計劃﹐引起日本政府的激烈反應。駐倫敦公使青木周藏 奉命向英國提出抗議﹐認為斐利曼特的幹預不僅侵害了日本作為交戰國的應有權 利﹐更與英國政府中立聲明中的條款不符。青木要求英國政府下令撤回斐利曼特 的這一要求。   從事件發生到8月2號日本官方的初步報告出台﹐日本走了兩步重要的棋﹕   首先,日本外相陸奧宗光下令法制局局長末鬆按照“文明國家”的程序對事件 進行調查。從7月27日到正式宣戰(8月1日)的一周內﹐日本進行了大量的証據準 備工作﹐主要是針對日艦浪速號軍官、獲救的高升號船長和大副的調查筆錄﹐以 及其他一些獲救者的証詞﹐於8月2日形成了《關於高升號事件之報告書》。這份 根本沒有中國人參與的單方面報告﹐形式上完全按照“國際慣例”制作完成﹐在 隨後英國政府的兩次海事審判聽証會上大派用場。   同時,陸奧宗光對駐英公使青木周藏作了“危機外交”的具體指示。一方面﹐ 要求青木控制好對媒體發布消息的節奏和分寸﹐一開始先不透露被擊沒的是一條 英國輪船。同時﹐他要求青木向西方列強明確表態﹐日本將嚴格按照國際法辦事 ﹐一旦確定責任在於日本海軍﹐則日本將立即承擔所有責任。陸奧本人還親自向 英國駐日公使巴健特重申此點。   據西方歷史學家研究所得﹐日本在戰爭之前﹐就已經弄清楚了活躍於英國的 媒體哪些是可以被收買的以及收買的價碼。事件發生前數日﹐陸奧就指示青木向 路透社暗地裡行賄600英鎊﹐以換取路透社對日本的“關照”。以這樣強力的“ 新聞策劃”為支撐﹐青木成功地爭取到了一些英國專家學者在媒體上公開為日本 辯護。他在8月4日向本國政府報告英國和德國的輿情動向時﹐要求再“提供約1000 英鎊做特工經費”。   英國在獲救者集結的朝鮮仁川以及獲救者被送回中國的第一站煙台﹐收集了 幸存者的証詞﹐並在此基礎上形成了提交給海事審判聽証會的報告。   8月1日﹐英國領事也趕赴天津的北洋水師總部﹐聽取擔任天津海關稅務司的 德國人德璀琳和北洋海軍營務處羅豐祿(後任駐英公使)主持的聯合調查報告會 ﹐美、俄、德三國領事也都到場。   8月3日﹐英國司法部官員們根據這些調查形成了意見﹐英國外交部遂以此正 式指控日本﹐在英國外交大臣金伯利(Lord Kimberley)當日發給青木周藏的照會 中﹐明確表示英國政府“認為日本政府應承擔由於日方海軍軍官之行動所造成的 英國生命和財產損失之責任。”同時通知印度支那航運公司﹐要求該公司盡快將 損失詳情報外交部﹐準備向日本索賠。   就在英國草擬意見的時候,日本的調查報告已經送到了幾個國際法權威的手 裡。在這個首次以攻擊中立國船隻作為戰爭開端的案例中,專家的意見起了關鍵 作用。   8月3日﹐劍橋大學教授韋斯特萊克(John Westlake)在《泰晤士報》上刊 文為日本辯護﹐認為日本擊沉高升號是合理合法的行為。他的主要觀點有三﹕一 、高升號是為中國軍方提供服務﹐這是一種敵對行為﹐不可以獲得英國國旗和船 籍的保護﹔二、不能因雙方未宣戰而禁止日本將高升號視為敵船。韋斯特萊克認 為戰爭當然最好先有正式的宣戰手續﹐但在實踐中卻往往相反﹐很難做到﹔高升 號已經在從事敵對活動﹐已非中立﹔三、日本能夠証明高升號的清軍是開赴朝鮮 應對日本軍隊的﹐這毫無疑問是敵對行為﹐日本將其擊沉的確有軍事上的需要。   8月6日﹐《泰晤士報》又刊登了牛津大學教授胡蘭德(Thomas Holland)同 樣論調的文章。他認為﹕即使沒有正式的宣戰﹐戰爭狀態也已經存在了﹔當日本 軍官用武力威脅高升號服從其命令時﹐作為中立國公民的高升號船長、其也已充 分了解到了戰爭的存在﹔這樣﹐不僅敵對雙方、而且中立方均明了戰爭的存在﹐ 宣戰的義務也算完成。況且﹐高升號從事的是帶敵對性的地面作戰部隊的運送﹐ 高升號應該清楚地知道這樣完全會被日本軍隊攔截並作為戰利品而被繳獲﹐因此 ﹐日本不需要向英國道歉﹐也不需要向高升號的船東、或那些罹難的歐洲船員的 親屬道歉或賠償。   韋斯特萊克、胡蘭德之外﹐格林威治海軍大學教授勞倫斯也發表演說與他們 呼應﹐為日本辯解。他們所持的一個重要前提﹐就是日本是“文明國”﹐而中國 依然是“野蠻國”。   這幾位專家的論調出來後﹐英國輿論一片嘩然﹐指責幾位專家“卑怯”、“ 不愛惜自己榮譽”、“違背職業道德”、“寡廉鮮恥”。但他們的論調對輿論明 顯產生了影響﹐甚至影響了英國的海事審判。   1894年8月12日﹐長崎的第一次聽証會結束﹐結論對日本相當有利﹐大長了 日本人的自信。8月14日﹐陸奧向駐英公使青木發出《關於高升號事件之訓令》 ﹐表示高升號本身“非法征募”、違反了女王的中立聲明﹐要求青木向英國“提 出強烈抗議”。當日下午﹐青木即拜訪了英國外交部﹐要求英國政府飭令臣民嚴 守中立。   8月20日上海舉行第二次聽証會後﹐英國幾乎全盤接受了日本無錯的觀點。 11月10日﹐英國官方最終裁定﹕當時已經存在著戰爭狀態﹐高升號為交戰國執行 交戰任務﹐日本軍隊有權扣留或擊沉它﹐因此﹐日本在此事件中不需要承擔任何 責任。   英國的槍桿子畢竟是聽政府指揮的。在政府的壓力下﹐斐利曼特不久即徹底 改變了態度。陸奧在發給日本駐英、俄、美等公使的電文中說﹕“英國海軍司令 報告說﹐他考慮到船的被擊沉是有理由的。並建議英國政府不要提出要求。”   1894年11月英國作出最後裁定後,到次年的2月5日﹐英國外交部正式通知高 升號的船東印度支那航運公司﹕賠償責任應改由中國政府承擔。   1896年4月27日﹐索賠談判正式開始。此時﹐在英國政界很有影響力的“中 國協會”(The China Association)﹐其主席、後成為國會議員的克斯威克( William Keswick)就是怡和公司的合伙人﹐給政府施加巨大壓力﹐要求以外交 手段推動其在華的商業目的﹐而為高升號索賠之事首當其沖。   此時﹐中國公使龔照瑗因為在倫敦公然綁架孫中山﹐在英國政府強烈要求下 ﹐被召回國內。李鴻章親信羅豐祿以二品頂戴出任駐英、意、比三國欽差大臣( 公使)。出身福建船政學堂的羅豐祿﹐是中國第一批留英學生﹐文武兼修﹐他的 工作重點就是和大英帝國周旋。   深諳洋務的羅豐祿﹐在高升號事件處理中﹐一出手就給英國一記猛拳﹕根據 國際海事法律﹐索賠要求必須在損壞事實發生後的5天內提出﹐而印度支那航運 公司在事件發生後近兩年才主張權利﹐早已過了主張期限。   根據英國的史料記載﹐當時英國首相兼外交大臣沙利斯伯利(Lord Salisbury) 的高級助手桑德森(Thomas Sanderson)就為此沮喪不已﹐因為這正是英國的索 賠要求在法律要件上的軟肋。   1898年8月22日﹐羅豐祿向沙利斯伯利提交了一份照會﹐駁斥了英國學者以及 司法部的全部觀點。他指出﹕高升號上的中國軍隊﹐是應朝鮮國王的邀請協助平 叛﹐並不是針對日本的。其次﹐多日在海上航行的高升號﹐不可能得知在它遭遇 日艦之前的數小時﹐中日軍艦之間發生了沖突﹐既然高升號從未收到任何交戰方 的正式宣戰通知﹐強加在高升號頭上的所謂中立的義務就不存在。他指出﹐日本 軍艦惟一能做的合法行為﹐就是讓高升號返回出發港口──實際上﹐從各方當事 人的証詞看﹐當時高升號船長也是如此與日本軍艦交涉的﹐但被日軍拒絕。   羅豐祿說﹐日本和英國的說法中﹐高升號的惟一“罪名”﹐就是它反抗了日 軍的強制行為﹐但在未得到“任何交戰方通知”的情況下﹐高升號當然可以反抗 ﹐而英國政府卻說日本人因此有權將其擊沉﹐這是十分荒謬的。   這位中國公使﹐對日本行為的合法性以及英國向中國索賠的合法性﹐都予以 了堅決的否認。   1899年4月﹐中國公使和英國外交部繼續舌戰﹐但英國拒絕接受中國的觀點。 羅豐祿則繼續指責英國立場充滿矛盾﹕如果當時中日已經處於戰爭狀態﹐則高升 號的確可以被日軍作為戰利品﹐但正如英國學者胡蘭德分析的﹐如此一來﹐則高 升號的船東無權為其因參戰而損失的船隻索賠﹔如果當時中日還未處於戰爭狀態 ﹐則日本必須為其非法搜查和破壞高升號承擔全責。英國政府在此事件上出現明 顯矛盾﹐就隻能有一個解釋﹕為了政治和外交利益﹐英國選擇了偏袒日本。   中英雙方的談判有點陷入了僵局。鑒於此﹐1899年3月18日﹐英國外交部提出 以仲裁方式解決﹐羅豐祿於7月18日向總理衙門請示﹐北京於12月10日表示同意仲 裁。   英國給中國提供了三種仲裁選擇﹕一是海牙國際法庭、二是英國法院、三是 選一位有聲望和權威的第三國仲裁員。中國選擇了第三種方式﹐請當時美國駐英 國大使考特(Joseph Hodges Choate)作為仲裁者。   在雙方共同擬訂提交仲裁的文書草案時﹐又發生了激烈的爭論。英國堅持認 為日本並非參與仲裁的當事人﹐其與中英之間所需要仲裁解決的分歧沒有任何關 系﹐因此不能將日本的責任寫進草案﹔而中國方面則認為﹐日本的責任問題恰恰 是中英分歧的焦點和尋求仲裁的原因﹐需要的話﹐應當將日本也追加為仲裁當事 人。   根據史料記載﹐中國的觀點被英國粗暴地駁回了。1901年1月18日﹐英國政府 就仲裁事宜在《泰晤士報》刊登公告﹐表明仲裁的目的隻是証明中國是否有錯﹐ 以確保中國對英國予以賠償。在英國官方看來﹐仲裁隻是判定中國賠償的時間和 數額而已。雙方繼續僵持到了1902年4月﹐英國政府提出和中國做筆交易﹕如果中 國能在草案中放棄對日本的所有指控﹐則英國同意放棄對中國的所有指控。   但此時﹐雙方卻突然取消了仲裁安排。   1900年﹐中國北方爆發了義和團事件﹐隨後是八國聯軍入侵。與此軍國大事 相比﹐高升號的善後事宜顯得有點渺小了。   1902年5月﹐英國新任駐華公使薩道義(Ernest Satow)與包括新任駐英公使 張德彝、慶親王奕匡等在內的中國官員舉行了會談。根據薩道義的記載﹐中國官 員說﹐大家何必為了高升號這樣的小事糾纏不休呢﹖為了“雙方的友好關系”﹐ 中國政府可以給予高升號船東“慈善性”的補償。   幾經周折﹐討價還價﹐中國政府與印度支那航運公司終於商定了總數為33,411 英鎊的“慈善補償”﹐1903年3月此款交割。此時﹐距離高升號沉沒正好10年差四 個月。   導致中國政府願意賠錢了事的原因﹐除了庚子事變後的國際國內形勢外﹐也有 很大程度是因為當年租賃高升號的合約中明確約定﹐一旦中日有戰事﹐該船必須立 即返回上海﹐合同立即終止﹐否則﹐中國政府應在合同終止後的一個月內以19萬美 元的價格購買該船。奇怪的是﹐無論是印度支那航運公司﹐還是英國政府﹐都沒有 明確地以此特別條款向中國主張權利。   一場轟轟烈烈的國際事件﹐最後卻以民事事件收尾﹐正如美國歷史學家說的﹐ “英國政府始而動用公法繼而訴諸私法的行為﹐就好像日本人從未打沉過高升號一 樣”。   高升號事件﹐是甲午戰爭中發生最早、牽涉面最廣、耗時最長、也是最重大的 國際政治多邊角逐。隨著高升號的沉沒﹐中日甲午戰爭全面展開﹐舊的大東亞秩序 土崩瓦解。新東亞在硝煙、火光和血腥中誕生﹐並從此與世界緊密地結合為一個整 體。   國際軍事史學界普遍認為﹐高升號事件中﹐日本不宣而戰卻逃脫譴責和懲罰﹐ 令日本人看到了偷襲的巨大成效和微小代價﹐並成為推動日本軍事冒險的原始雪球 。日本人食髓知味﹐在此後的對俄戰爭(偷襲旅順港)、對華戰爭(九一八事變及 七七事變)及對美戰爭(偷襲珍珠港)中﹐頻繁不宣而戰。   事實証明﹐日本軍方在高升號事件中的“鹵莽行為”﹐是一把雙刃的劍,一旦 成功即向西方表明﹕日本比中國更有實力成為新的遠東代理人﹐這當然也更有助於 日本廢除其與西方簽訂的不平等條約。   在高升號事件之前﹐日本一直試圖與英國重新簽訂條約﹐力圖廢止不平等條約 。這是明治政府前30年奮鬥的首要目標。因此﹐在條約談判的關鍵時刻﹐日本政府 十分擔心軍方在朝鮮的任何鹵莽行動可能將英國逼到敵對面去﹐前功盡棄。在明治 天皇的親自協調下﹐直到英國簽訂了新的《日英通商航海條約》的次日﹐日本才決 定開戰。但此時條約雖已簽訂﹐卻未換文﹐因此﹐日本政府因高升號事件而對軍方 惱怒亦在情理之中。但英國政府以自己在高升號事件中的實際行動﹐証明了對新的 伙伴的誠意。   高升號事件﹐可以看作英國遠東外交戰略的彩排﹐該事件過程中英國所表現出 來的遊移、乃至內部分歧﹐都是這個戰略形成的“試錯”和調整過程。作為高升號 事件的第三方當事人﹐英國被迫在中日兩國之間進行了抉擇。英日親近﹐甚至結成 同盟﹐對英國來說也付出了沉重的代價﹕不僅失去了遠東的主導地位﹐而且英中之 間的“傳統友誼”受到極大的削弱﹐此後中國轉而向俄國靠攏。   高升號事件也促成了國際法的重大修改。1907年﹐受日本再次偷襲旅順港俄國 太平洋艦隊的刺激﹐各國迫切希望規范戰爭法規﹐第二次海牙和平會議(The Hague Convention)召開。會議上﹐英國動議提出的《關於戰爭開始的公約》(即海牙第 三公約)﹐在歷史上第一次正式確立了宣戰制度﹐規定不宣而戰是非法的﹐戰爭狀 態的存在必須毫不延遲地通知各中立國,並且隻有在中立國接到通知之後,對它們才 發生效力。但由“國際法研究院”提出的、在宣戰與首次戰爭行動之間應有合理的 間隔期的建議﹐卻沒有在公約中體現﹐這最終還是留下了可被利用的破綻。日本偷 襲美國太平洋艦隊﹐在偷襲飛機到達珍珠港上空時才遞交宣戰書﹐就是鑽了這個空 子。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8.62.4.37

10/04 21:44, , 1F
push
10/04 21:44, 1F

10/04 22:30, , 2F
realism
10/04 22:30, 2F

10/04 23:04, , 3F
專業的可怕
10/04 23:04, 3F

10/04 23:50, , 4F
推推
10/04 23:50, 4F

10/05 00:03, , 5F
太強了 這篇真好看 一口氣看到底了
10/05 00:03, 5F

10/05 00:15, , 6F
推這篇...
10/05 00:15, 6F

10/05 01:12, , 7F
睡前好文推
10/05 01:12, 7F

10/05 02:10, , 8F
10/05 02:10, 8F

10/05 08:59, , 9F
當時擊沉高升號的浪速艦長是東鄉平八郎 去過英國對公法很熟
10/05 08:59, 9F

10/05 08:59, , 10F
他擊沉高升號立刻救起船上的英國船員 以取得各種有利的證詞
10/05 08:59, 10F

10/05 09:01, , 11F
浪速擊沉高升號就是站在該船違反中立行動加擔交戰一方這點上
10/05 09:01, 11F

10/05 09:01, , 12F
照事後的報告 當時艦上的清國陸軍挾持英國艦長不願接受臨檢
10/05 09:01, 12F

10/05 09:02, , 13F
甚至還有用運送的陸軍火砲朝浪速開火 但事後報告主要是現場
10/05 09:02, 13F

10/05 09:03, , 14F
日軍第一手收集 加上上面本文中最重要的英國法學者挺日本
10/05 09:03, 14F

10/05 09:03, , 15F
所以東鄉取得了公法上絕對有利的位置 英國不想把事情鬧大
10/05 09:03, 15F

10/05 09:04, , 16F
也就沒有進一步無理取鬧追求責任
10/05 09:04, 16F

10/05 09:06, , 17F
而且跟這文的主旨一面倒想批評日本狡猾不同 公法上日本已經發
10/05 09:06, 17F

10/05 09:07, , 18F
出最後通牒並且7/19期限已過 只是還沒有正式宣戰 這是公法上的
10/05 09:07, 18F

10/05 09:08, , 19F
灰色地帶 豐島戰到底是哪方先開火的也有爭議
10/05 09:08, 19F

10/05 10:54, , 20F
push~~~ 很棒的整理文... 這可以投稿了吧
10/05 10:54, 20F

10/05 12:30, , 21F
推推
10/05 12:30, 21F

10/05 14:45, , 22F
那個歐格訥莫非是曾經被擄進日本山區穿著紅色鎧甲的武士?!
10/05 14:45, 22F

10/05 15:08, , 23F
樓上不是應該是歐格仁嗎?
10/05 15:08, 23F

10/05 20:07, , 24F
好棒的文章!
10/05 20:07, 24F

10/06 00:43, , 25F
大推!深入淺出又發人深省的好文。這才叫歷史呀..
10/06 00:43, 25F

10/06 06:47, , 26F
大推
10/06 06:47, 26F

10/06 07:08, , 27F
原來這段歷史可以做到這麼有趣的地步
10/06 07:08, 27F

10/06 12:18, , 28F
10/06 12:18, 28F

10/06 14:04, , 29F
好文 推
10/06 14:04, 29F

10/06 17:50, , 30F
影響真是超深遠啊 大推
10/06 17:50, 30F

10/07 01:59, , 31F
好文給推
10/07 01:59, 31F

10/07 09:39, , 32F
謝謝解答 好文章
10/07 09:39, 32F

01/17 23:56, , 33F
伊藤博文的"籐"@@?
01/17 23:56, 33F

01/18 10:55, , 34F
從一艘船的砲擊看到整個國際政治的發展,太專業了!
01/18 10:55, 34F

02/04 05:54, , 35F
看了文章用詞和不依學術慣例下註釋的寫法 去google一下
02/04 05:54, 35F

02/04 05:55, , 36F
果然是「中國觀點」 而且作者也頗為奇特 最初是女的
02/04 05:55, 36F

02/04 05:56, , 37F
後來成名後真相卻是男的 筆名也改成雪珥
02/04 05:56, 37F

08/13 07:14, , 38F
太強了 這篇真好看 一 https://muxiv.com
08/13 07:14, 38F

09/16 03:25, , 39F
果然是「中國觀點」 而 https://daxiv.com
09/16 03:25, 39F
文章代碼(AID): #1EYlyA8F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問題
2
9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問題
2
9
文章代碼(AID): #1EYlyA8F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