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義大利軍

看板Warfare作者 (不會叫的貓)時間18年前 (2006/07/17 00:32), 編輯推噓7(700)
留言7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8/10 (看更多)
※ 引述《Teacher666 (Teacher666)》之銘言: -上恕刪- : 其實如果義大利跟西班牙一樣裝孫子不參戰的話,對德國的戰略佈局 : 比較沒有影響,可是墨索里尼從此就沒有任何機會能夠將英國勢力驅 : 逐出地中海,讓他可以當上地中海霸主的機會了. : 而且要是英國仍舊是地中海霸主的話,對英國來說,他們只要輔助一個 : 希臘,然後往北再聯合幾個素來對德蘇保持距離的巴爾幹王室,就能直 : 接威脅整個第三帝國的東南部. : 要不是因為義大利的亂入,否則德國勢力要得以迅速的攻入巴爾幹半島, : 讓英國在北非跟義大利玩了三年的戰爭,否則英國的反擊會提早三年.所 : 以就這個角度來看,不能說義大利對於軸心國的貢獻是負面的,何況軸心 : 國三個主要國家向來在戰略上都是各行其是,最後失敗的原因正好是因 : 為這三個越是想要彼此合作幫忙,就越把他們的敵人趕在一塊. : 比如說德國,如果德國不偷襲蘇聯,先好好全力對抗英國,並且也幫義大 : 利打下地中海的鐵桶江山,給更多一點軍隊與物資,讓隆美爾得以順利 : 拿下蘇伊士運河,甚至讓他佔領已經產油而且當時親德的敘利亞,伊拉克, : 和伊朗,德國需要浪費幾百個師跑到高加索搶油田嗎? : 好,再說日本,如果日本不偷襲珍珠港,先跟美國多玩幾個月外交口水戰 : 如何?真的有急迫到需要在人家準備混兩個禮拜就等著聖誕節放假的時候, : 去珍珠港把巨人喚醒嗎? : 好,就算不說日本,人家不過是跟日本宣戰,日本連德國入侵蘇聯,都沒有 : 在遠東發動夾擊了,你德國主動跟美國宣戰是搞笑啊?3本56說這是喚醒 : 巨人,我看對軸心國來說,根本是喚醒大魔神. : 那麼軸心國最後兵敗,老實說,德國和日本的負面貢獻,還要比義大利大多了. -中恕刪- : 他並不信任義大利的實力,實際上他還把不得義大利最好能跟英國一直打平手, : 只要義大利能夠牽制英國在地中海的力量,那就夠了,何況出兵巴爾幹半島,若沒 : 有義大利幫忙,德國要發動閃電戰也沒那麼容易. : 再說,德國跟英國隔著大海,但在陸上卻和義大利緊鄰,別說義大利會對德國覺得 : 芒刺在背,德國也會覺得義大利芒刺在背----而且誰曉得義大利會不會把英國打 : 殘了之後,突然跟英國合作,轉頭攻擊德國,成為歐陸唯一霸主? : (相對的,義大利對德國的態度也一樣,因此他們為難隆美爾,主要也是希望減少 : 德國的影響力.) : 所以希特勒在義大利沒有被英國打殘之前,也就是大約在1942年以前,對於義大利 : 可說是仍有所防備.德義兩國之間不能盡心合作的結果,就是在1943年----當然, : 這時還要加上被希特勒召喚來的美國怪獸----的時候,兩國就準備挫賽了. : 要不是因為在二戰前期,至少1942年以前,大英帝國可說是地盤全部開出,也只能 : 勉強站穩地中海的霸權.當然義大利背後有德國這個外掛,不過德國送來的兵力 : 仍舊只是小小的非洲軍.對英國來說,一個全球性的國家居然跟地域性的霸主打 : 了兩三年的泥巴戰,當然不會願意平心靜氣的看待這樣的對手.而我們所接觸的 : 二戰資料也大多來自英國觀點,或是作者深受英國觀點的影響,所以認為義大利 : 的確是廢材.這應該說是一種刻板印象,或是一種成見. : 況且隆美爾對義大利軍的批評也不算很公平,當然他一定會抬高非洲軍的重要性 : 與義大利官方的顢頇無能.可是他忽略了義大利海軍根本不足於取得地中海優勢 : 的影響----雖然他稍後承認錯誤,並且認為德國海軍一定要打贏北大西洋之戰, : 否則軸心國一切完蛋.可是他終究是把"同理心"用在德國人自己身上.   承前篇,在此首先應該要說明的是德義兩國的互信關係。   希特勒和墨索里尼常常對外面的世界花許多功夫表示他們真的是合作無間,擁有著所 謂"鋼鐵似的團結",可是事實上他們之間其實很少相互磋商,更少有聯合計畫(如美英兩國 有組成聯合參謀首長會議(Combined Chiefs of Staff),德義之間卻是空空如也),也完全 沒有共同政策;表面上,他們是互相標榜,彼此捧場,不過實際的關係卻是充滿了猜忌與 懷疑,還有不信任與野心上的衝突。   專就墨索里尼而言,妒忌與害怕似乎也影響他不少,墨索里尼本是最老牌的獨裁者, 當他看到那個後進的奧地利無名小卒居然高升得如此之快,心中自然相當地不是滋味,在 過去他一向把希特勒當作高足子弟看待,常常用師父般的口氣向希特勒說教;不過局勢發 展下去之後,墨索里尼才發現他已經從軸心馬車的駕駛座被換下來,不過車子還是繼續地 向前狂奔,當他擔心前途危險時,真是寧可跌斷手腳而冒險跳車,不過事實上他卻攀得更 緊(心裡想著不要,身體倒很誠實),打算說服現在的駕駛者聽信他的指導,甚至再把韁繩 搶回來。   1939年八月,當墨索里尼了解希特勒在波蘭的真正目的時,他懷著嚴重的心情和外交 部長齊亞諾伯爵(Count Ciano)商討是否有和德國拆夥的必要;波蘭戰役之後,他又力勸 希特勒謀和;齊亞諾在日記上寫道: "對墨索里尼而言,希特勒居然要發動戰爭,而且更糟的,尤其是他居然又戰勝了,這才 使他感到難以忍受......假使希特勒吃了一個敗仗,那會使他大為高興" 也因此,當墨索里尼得知希特勒準備入侵低地國家的計畫之後,他就立刻命令外交部長向 荷比兩國的駐義大使提出警告。      這個時候,希特勒對於墨索里尼還很有真正的好感,以為出賣德國的一定是義大利國 王依曼紐三世(Victor Emmanuel Ⅲ),所以此後,希特勒就不把他的企圖事先告訴義大利 人,而事情成功之後,就更使墨索里尼感到難受,他尤其感到忌妒,因為希特勒在軍事和 外交方面無往不利,而積弱的義大利卻讓他一籌莫展,他曾向齊亞諾說道: "這實在是一種恥辱,我們的手一直被束縛著,而坐看別人在寫歷史" 他相當煩惱,因為德國人每一次新的成功,不是違反了他的意見,就是事先根本沒告訴他 ;當希墨兩人會晤的時候,事實上都只有希特勒一個人在講話,作為一個獨裁者,甚至是 首席獨裁者,這是墨索里尼最不習慣的事;此外他又很害怕,不知道希特勒的凶暴和無法 預測的野心到底會把他拖到哪,但是卻又情不自禁地被迫跟著他前進,可能的話還想要和 他競爭。   1940年十月七日,德軍開入羅馬尼亞,這個片面的決定讓墨索里尼相當憤怒,尤其不 過幾星期之前,希特勒才"下令"制止義大利在巴爾幹的行動,而德義兩國還曾聯合解決羅 馬尼亞和匈牙利之間的邊界糾紛,僅僅在三天前兩人在布利納爾隘道(Brenner Pass)會商 時,希特勒也完全沒提到這件事;既然總是被迫面對既成事實,所以這次墨索里尼就要以 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讓希特勒在報紙上看到義軍已經佔領希臘的消息,只有這樣才能 重建原有的平衡局勢。   至於出兵的結果已如前篇所述(美夢雖好,可惜現實殘酷),自此以後,這位義大利的 "領袖"(Il Duce)無疑已成了二流夥伴,也不敢再提那四十多年的政治經驗,最難受的,是 他只能聽任希特勒呼之則來,遣之則去的事實。      有關北非戰役的部分,德義兩國在此似乎並不同調(儘管義大利自己的表現也很糟糕) ,除了上文的因素之外,應該還有一些其他的問題。   首先,是北非戰役的性質,除了前篇所論,這算是殖民地戰爭,和許多歐洲人一般所 謂的戰爭不同,使得義大利一開始並沒有派遣最佳的部隊和裝備前往該地之外,還有一個 基本的因素:     誠如"隆美爾的北非戰役"一書的第一章章名:義大利的平行戰爭,這也說明了北非戰 事最初原為義大利人所主打,墨索里尼以恢復古羅馬帝國的光榮為名,要求義大利人民打 一場平行戰爭,和德國的歐洲戰爭並行,所以嚴格來說,地中海算是義大利人的勢力範圍 ,是故希特勒雖然大體上同意賴德爾(Erich Raeder)提出的地中海戰略,但是同時也指出 了這個問題。   再加上雙方的合作關係並沒有那麼融洽(大略如上文所述),因此墨索里尼在建立他的 新羅馬帝國時,也許不太會願意接受德國的幫助;   另一方面,希特勒認為地中海是次要戰場,對於臣服英國不會有決定性的作用,這也 是不無關係;對義大利人而言,巴多格里奧元帥也希望北非的荒涼可以加深希特勒的這種 印象,因為義大利人也不希望德軍進入他們的勢力範圍,武器裝備是可以來,但是軍隊拜 託不要,希特勒對此曾說道: "最愚蠢的是義大利一方面拼命叫喊說武器裝備極為缺乏,另一方面又忌妒而幼稚地認為利 用德國軍隊和物資是令人嫌惡的。墨索里尼最希望的,或許是德軍穿上義大利軍服為他打 仗,而德國飛機在機翼上漆著義大利法西斯黨徽"   值得一提的是,雖然如此,希特勒在1940年十一月初還是派遣托瑪(von Thoma)將軍以 觀察家的身分前往北非,並已準備下令第三裝甲師移駐非洲;儘管他對北非沒多大興趣, 不過托瑪將軍的評論大致上還是相當準確,他認為如果德軍被派至北非作戰,應該派出四 個師的兵力,再多就會造成後勤的困難,少於此數又無法完成任務;不過基於上述種種原 因,雖然第三裝甲師已經塗好沙漠迷彩,最後仍然被調往其他戰場。   相較於軸心國內部的種種矛盾之下,大英國協在北非則是擁有第七裝甲師,這支部隊 不但訓練有素,而且配有馬提達(Matilda)重戰車,與其並肩作戰的是第四印度師,他們代 表了訓練數年之久的印度陸軍精銳,其中有許多單位曾在印度西北邊境服役,英國禁衛軍 也前來增援(與此相當的義大利精銳部隊則仍然留駐本土),這些部隊在戰間期便已接受訓 練,在二戰逐漸擴大後仍未曾鬆懈,又有英國的名將如魏菲爾(Archibald Wavell)中將, 歐康納(Richard O'Connor)中將領導,由這些情形可知,義大利慘敗的因素是早已形成。   德義兩國對北非意見相左,應該是由於上述原因所致,至於義大利有無打敗英國後反 過來咬德國的機率,在下以為是不太可能,因為由上文可看出光是打敗英國的可能性就已 經相當渺茫,就算這個前提真能夠成立,義大利在陸上和奧地利的邊境大部分都還隔著阿 爾卑斯山(Alps),以一戰為例,他們一連花了兩年半的時間打了十一次的伊松左(Isonzo) 會戰,結果所獲得的進展,距離起點還是少得可憐,所以竊以為光就邊境的地形而論,義 大利對於德國應不至於構成太大的威脅,至於雙方的互信不佳,那應該是上述領袖的問題 ,和這種威脅應該也沒有關係。   接著,是有關巴爾幹的部分,如果義大利沒有攻擊希臘,巴爾幹的情勢應該不至於如 此,就當時與此相關的五國:匈牙利,羅馬尼亞,南斯拉夫,保加利亞與希臘而論,匈牙 利與羅馬尼亞親德是毫無疑問,儘管有著墨索里尼失敗的進攻,這兩國仍然願意加入三國 同盟;而保加利亞雖然那時拒絕了德國,不過到了1941年二月底也已允許德軍借道,南斯 拉夫本來也是類此,他們本已和德國達成協議讓德軍借道,但可免除軍事上的義務,不過 後來遭到空軍總司令希摩維區將軍(Gen. Simovich)和一批青年軍官所發動的政變而推翻。   至於希臘,若是沒有遭到攻擊,他們是否會接受英國的援助就很難論定了,至少,會 讓英國的介入很難有施力點,既然外無敵國入侵,何苦加入別人的戰爭,讓自己家裡變成 戰場?   反過來說,即使有著義軍的進攻,希臘對於英國的援助原本也還是不敢接受,1941年 一月初,邱吉爾雖然決定壓迫希臘人同意英軍前往,不過卻遭到希臘首相梅塔卡斯將軍 (General Metaxas)的拒絕,他認為英國所能提供的兵力是足以挑撥德國入侵,卻又沒有與 德軍抗衡的實力,而希臘總司令巴巴果斯將軍(General Papagos)也認為英國人要是夠聰明 的話,就應該先完成對義屬北非的征服,再去想新的計畫;然而到了一月底,梅塔卡斯將 軍驟逝,繼任的巴巴果斯雖然在邱吉爾的威逼利誘之下同意,卻仍然充滿疑懼心理,因為 在他看來魏菲爾所部頂多也只能抽出三四個師而已,而最後的結果也證明出他們的確不是 德軍的對手。   如果與軸心國對抗的只有希臘,那對於希特勒而言其實是不成問題的,他早已考慮將 入侵希臘作為巴巴羅索(Barbarossa)作戰的序幕,推翻他的計算的,是南斯拉夫的政變, 導致所需的陸空兵力遠超出了原有的估計,也導致對俄作戰不得不延期;雖然事後看來, 當時希特勒只需所用兵力之半,一樣可以征服南希兩國,不過他卻付不起形成僵持或再延 誤幾星期的代價。   對於英國而言,邱吉爾很明顯的是在追尋他在一次世界大戰的舊夢,另一方面也是看 到希臘能奮起抵抗而大受振奮,希望創造一個強大的巴爾幹同盟以和德國對抗;這是當然 很引人入勝,只可惜是個不切實際的幻想,因為他能拉到的頂多只有希臘和南斯拉夫,但 是光靠這兩國的國力和原始的巴爾幹軍隊是絕對不足以和德國的陸空武力抗衡,再加上, 援助他們的是英國而不是美國,事實也證明出,他們想要死守自己的老家都無能為力,恐 怕就更別提威脅第三帝國的側翼了。   不過對希特勒來說,促使他入侵巴爾幹並不是英軍登陸所帶來的實質性威脅,而是出 於他對這種登陸的畏懼心理,照李斯特(List)元帥的參謀長格萊芬堡(von Greiffenbarg) 將軍的記載,由於還記得1915年協約國在薩羅尼加(Salonika)的登陸,到了1918年終於發 展成具有決定性的戰略打擊,所以1941年希特勒也就相當害怕英軍會再度於薩羅尼加或色 雷斯(Thrace)的南岸登陸。   最後,當時英國是否能做的更好?邱吉爾的決策是否合理?答案恐怕都是否定的.      為了援助巴爾幹,當時邱吉爾可是已經將魏菲爾所部的大部分部隊都抽調出來,甚至 還為此犧牲了在1941年就肅清北非的大好機會;   當貝打弗門(Beda Fomm)之戰結束後,殘餘的義大利部隊都已是驚慌失措,隨時擔心英 國戰車的出現,歐康納將軍及其幕僚,還有後來擔任蒙哥馬利參謀長的裘剛德將軍 (General von Guingand)也曾透露當時在中東的聯合計畫機構都深信他們可以在春季之前 攻佔的黎波里(Tripoli),連德國最高統帥部的看法也是相同。   結果,英軍不但沒能在巴爾幹擋住德軍的進攻-反映出邱吉爾的判斷錯誤,而當時還 有很多人支持他,以為這種行動有成功的可能─此外,他們之前也沒能阻止南斯拉夫與德 國簽約,然而,這卻鼓勵著希摩維區發動政變,當政變成功時邱吉爾還曾高興的宣布: "今天清晨南斯拉夫已經尋獲了她的靈魂" 並下令對其提供一切的援助;但是在德軍的進攻下,英國人不但匆匆落跑,使巴爾幹人民 飽受戰火之苦,也喪失了自己的信用,更對不起南希兩國的人民,這種怨恨具有相當久的 效力,而南斯拉夫在戰後終於被赤化,更是對英國的一大諷刺。   也有人說,儘管英國在巴爾幹還是遭遇如此的慘敗,不過至少也延遲了巴巴羅索作戰 的發動時間,這樣講恐怕也是不合理的,因為當初他們在作決定的時候,根本就沒有考量 到這個問題。      從這裡還可以引申出一點,就是當時巴爾幹戰役到底對後來的侵俄行動到底有多大影 響?  當時負責指揮南方集團軍的倫德斯特(Rundstedt)認為他集團軍的準備是由於裝甲師的遲 到而發生延誤,這些裝甲師都是巴爾幹戰役所使用的,在他之下指揮裝甲部隊的克萊斯特 (von Kleist)也說他指揮的部隊大部分都曾參與巴爾幹戰役,不但戰車需要大修,人員也 都需要休息。    不過,其他德國將領對於巴爾幹的影響的影響就比較沒有如此重視,他們強調對俄作 戰的主要任務是由位於波蘭北部,波克(Bock)將軍指揮的中央集團軍所負責,作戰的成敗 關鍵也是在此,南方集團軍所擔負的本是次要的任務,所以兵力就算少一點也不會影響勝 負。      相較之下,1941年的天氣則是一個相當重要的因素;在布格河(Bug)和桑河(San)一線 以東的波蘭,直到五月為止,地面上的行動都極受限制,不但大部分的道路都是泥濘不堪 ,整個地區根本就是一個大泥潭,許多無規律的河川造成了廣泛的氾濫;越向東邊,情況 也就越惡劣,尤其以普里皮特(Pripet)和柏利及那(Beresina)的沼澤森林為最;由於1941 年的冬季特別長,布格河遲至六月初都是在氾濫中;   遠北方面的情況也差不多,當時曼斯坦(Erich von Manstein)將軍正在東普魯士指揮 一個充任矛頭的裝甲軍,他說五月底到六月初之間那裡都是苦雨不斷,要是按照原定時間 (五月十五日)提早攻擊,成功的可能性也許會更差。      1941年反常的天氣使得德軍一直要等到六月的第二個星期之後,才適宜從波蘭發動攻 擊,所以也許是誠如陸軍參謀總長哈爾德(Halder)認為,在實際發動巴巴羅索作戰之前, 天氣的條件事實上都是不太適合的。   據此,小弟以為巴爾幹戰役對入侵俄國的影響,應該是不如1941年反常的天氣。   至於還有沒回完的部分,請容在下再行補上。 參考書目: 戰略論:間接路線(STRATEGY:The Indirect Approach),李德哈特(B.H. Liddell-Hart)著 ,紐先鍾譯,初版,台北市,麥田出版,民85 第二次世界大戰戰史(History of the Second World War),李德哈特(B.H. Liddell-Hart )著,紐先鍾譯,初版,台北市,麥田出版,民84 隆美爾的北非戰役(Rommel's North Africa campaign:September 1940-November 1942) 傑克.葛林(Jack Greene)/亞歷山卓.馬西納尼(Alessandro Massignani)合著,張益慎譯 ,初版,台北市,麥田出版,民85 歐洲爭奪戰(The Struggle For Europe),傑斯特.韋慕特(Chester Wilmot)著,紐先鍾譯 ,初版,台北市,麥田出版,城邦文化,民87 -- 師:請問各位同學,印尼以前是哪一國的殖民地? 生:(舉手)荷蘭. 師:很好很好,看來還是有同學在看書,沒有整天打電動,你是看哪本書知道的阿? 生:HOI 師:...... (真實事件改編)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03.70.50.122

07/17 01:08, , 1F
辛苦了
07/17 01:08, 1F

07/17 01:17, , 2F
推簽名檔
07/17 01:17, 2F

07/17 02:19, , 3F
07/17 02:19, 3F

07/17 07:24, , 4F
好文,推!!
07/17 07:24, 4F

07/17 14:10, , 5F
推簽名檔+1
07/17 14:10, 5F
※ 編輯: KK2001 來自: 203.70.50.245 (07/18 11:42)

07/18 21:22, , 6F
好文!推!!
07/18 21:22, 6F

07/19 09:38, , 7F
文與簽名檔都推
07/19 09:38, 7F
文章代碼(AID): #14kcex57 (Warfar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kcex57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