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弘安之役 第二話

看板Warfare作者 (天正十年六月二日)時間18年前 (2005/09/14 19:14), 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4 (看更多)
部份恕刪 僅就日本史的部份,提出與本文敘述岐異的看法 ※ 引述《MRZ (臺大歷史系教授......Orz)》之銘言: : 第二話 : 坐在和式的轎子裡面,真是一種非常不愉快的經驗。而且這還是女用的轎子 : ,一個大男人坐進這個狹小的空間中,簡直會讓人發瘋。不過阿姆羅卻必須坐這 : 頂轎子,要是他的行蹤被來訪的元朝使臣看見了,那麼高麗就會遭殃。 : 何況這裡是在薩摩國境內,當地的「守護」島津久經經常與中國、琉球、和 : 高麗之間往來頻繁,蒙古帝國對於日本的情報通常來自高麗,其次就是島津家。 : 阿姆羅在日期間,都藏在薩摩國內,假扮成一名商人。有時才到太宰府跟北 : 條時政議事,這時他就乘女轎出發,為的是藏匿行蹤。 就下文來看,我想這邊的北條時政可能是北條時宗的筆誤 北條時政是平安末期鎌倉初期的人,北條政子的父親,換句話說是源賴朝的老丈人 但就算是北條時宗也還是跟史實狀況不符 他不可能親自到太宰府(原本應該是大宰府,與「太」字混用後積非成是) 一個高麗人阿姆羅可以跟他面對面議事的可能性也很低 : 此時高麗的君主王椹(高麗忠烈王,1236-1308)是忽必烈的女婿,態度親元 : 。但並非每個高麗人都願意向蒙古低頭,這引發了「三別抄起義」(1270-1273) : ,但隨即被蒙古軍所消滅。可是暗中抵抗的活動並沒有因此而中止,所以才有阿 : 姆羅這趟祕密任務。 : 島津家素來親「元」,不過這個「元」並不是元朝,而是金錢。長期以來, : 島津家一直想壟斷日本對亞洲大陸的海上貿易,這和世襲鎌倉幕府「執權」之位 : 的北條家是世仇。北條家曾一度剝奪了島津家所有的領地,隨後因島津家的道歉 : 而奉還,可是兩家就此勢同水火。 壟斷日本與大陸的海上貿易...這個階段的島津家是否有這個能耐,有疑問 日本的莊園領主原本是中央的貴族或大寺社 島津之類的武士擔任的是莊園中的地頭一職,原本只是治安維持者 這時期的武士們要擴展家業,首先可以做的是侵害莊園領主的權益 例如私吞應上繳的年貢,擅自動員非其屬之人民,不動聲色地將他人所有地納入己有 而島津家的情況又更複雜,島津氏始祖惟宗忠久原是關東武士 來到南九州的原因是他受源賴朝任命為薩摩、大隅、日向三國守護 同時也獲得島津庄總地頭職的職務與權益 這個島津庄是個橫跨上述薩大日三國的超大莊園,莊園領主是中央貴族近衛家 當然近衛家不可能親自來經營這個莊園,故實際上的支配是委任給當地的有力人士 近衛家只要確保每年都收的到固定的年貢就好,沒有太大問題通常不會干涉 (莊園的形成,正確地說應該是當地的有力人士在開墾之後,怕好處被「國守」(朝廷 任命的)搶走,故將田地獻給中央貴族或大寺社,藉其權威來抵制國守。而本身在行 式上則成為上層領主在該地的代理人,只要繳年貢,實際在當地經營莊園的還是他們) 島津家來到南九州,想要真正掌握此地的主導權,一開始要面對的就是這些有力人士 因為島津家得到的是「得分地頭職」,也就是雖可自土地得到收入 但其並無對土地本身行使支配的權利(例如將某塊田賜給家臣) 土地的「進止權」還是操縱在當地的有力人士手中,島津家簡直就像受雇用的警察一般 故鎌倉前中期的島津家第一要務是與這些有力人士鬥,取而代之或是將他們收為部下 鬥完這些人之後,也不是真的就操控全局了,島津還有莊園領主這關要過 莊園領主在當地並沒有什麽武力,但他們有權威護體 尤其鎌倉時代,天皇貴族以及傳統大寺社在西日本還是有相當影響力 幕府在訴訟上還是要尊重這些傳統勢力,故就算用武力強奪,莊園領主告到幕府那裡時 幕府通常會秉公處理,雙方都要提出證據,該是誰的就是誰的(當然造假的文書很多) 所以這個時期的島津家,尚處於為莊園田地汲汲營營的階段 尚未發展到日後室町時代,有能力經營海外貿易的有力諸侯 另外,島津家的守護職與地頭職被幕府沒收是在1203年的鎌倉初期 原因是被比企之亂牽連(惟宗忠久的母親是謀反者比企能員的妹妹) 這個時候北條氏還沒成為募府中的獨大勢力,將軍也還姓源 而且既然是惟宗忠久階段的事情,那麼島津家甚至連在地有力人士都還沒擺平 也談不上因貿易得罪北條氏,而遭沒收領地了(嚴格說來也不是領地,是權益) : 日本並不是一個統一的國家,境內諸候林立,國內的共主是幕府執權。這是 : 阿姆羅抵達之前,所知道的情況。但當他抵達之後,這才發現這些諸候的共主並 : 不是幕府執權,甚至幕府執權也不是幕府的主人。真正的幕府主人叫做「征夷大 : 將軍」--這讓阿姆羅覺得有點好笑,你們自己不就是「東夷」嗎?那你們「征」 : 誰啊?現在這個職位從缺,因為北條家將原本世襲此職的源家殺光抹盡,但他們 : 卻拿不到「征夷大將軍」的位置,因為在幕府之上,還有一個「天皇」。天皇不 : 肯給這個官職的情況下,就算北條家掌握了軍政大權,但仍舊是個「執權」。 : 其實幕府掌政,已經是權臣干政;而權臣家中,又有權臣干政。換言之,天 : 皇雖然是個魁儡,但幕府也是傀儡(而且這個傀儡還失蹤)。北條家用傀儡來控 : 制另一個傀儡,自然不得諸候的擁戴。不過大家看在天皇的面子上,暫且不向北 : 條家追究而已。 鎌倉時代的地方狀況就如上述,莊園制度雖衰退但還健在 武士們還不夠格稱「諸侯」,鎌倉時代的守護以地方警政長官來形容較適合 明文有據的職權只有抓叛亂犯、殺人犯,以及輪流派人去當京都或鎌倉的護衛隊 並不像日後室町時代的守護,理所當然地握有行政權財政權 更不如真正夠格稱諸侯的戰國時代大名 幕府將軍,源賴朝直系只傳三代,但並不是之後就沒有將軍了 之後還有兩代從九條家(藤原),以及四代從天皇家奉迎而來的將軍 前者稱攝家將軍(九條家是可以當攝政關白的名門),後者稱親王將軍 也就是到了鎌倉幕府滅亡的1333年,將軍位上都還有人坐,故此時也不會是將軍從缺了 1221年承久之亂,天皇下旨討伐北條氏,最後結果是天皇敗,還遭流放 這是北條超強的緣故嗎? 不是的北條真正掌握大量經濟來源還是這之後的事情 那為何北條會贏? 因為東國武士們還是支持幕府(雖未必真服北條) 幕府才是武士的政權,幕府這塊招牌對武士而言恐怕是比天皇的面子有用 北條當不上將軍,因為出身不高,只是鄉下地方伊豆官廳裡的小公務員 出身的事情到了1333年被討伐的時候還會被拿出來講,可見這在當時很重要 故北條可以在承久之亂後流放天皇與上皇,很威風,但終究是不能當將軍 若他們膽敢要這位子,馬上就會有一大票原本追隨幕府招牌的武士們轉身要來打北條了 所以將軍的位子找一些血統高貴的人來坐,北條自己當執權掌握實權就足夠 : 「陣形!」北條時宗對阿姆羅道:「想我堂堂大和武人在上場戰役中竟然死 : 傷慘重,要不是因為恰好有颱風相助,否則根本不可能取得勝利。而今元寇將再 : 度而來,雖然上天保佑,他們的出兵日期恰好又是颱風季節。奇怪,元寇水軍乃 : 宋人(華南)與唐人(華北)所組成,難道中土無人知此時不適合遠洋航行?」 第一次征討日本,也就是文永之役時,到底是不是因為颱風造成元軍撤退?   小弟記得近年來有這種議論出現,主要是那時並非颱風季節(陽曆11月) 這個說法認為元軍的目的本來就只是打一場示威戰,藉此逼日方就範 不過小弟現並無能力議論此說與通說,究竟何者較有力 : 阿姆羅回答:「想必是佛祖保佑。」 : 「說的也是,元寇天性暴虐,人神共憤,所為令人髮指,自然佛祖讓他們接 : 受報應。」接著北條時宗又道:「此外,貴國鼎力相助,仿楚人膠舟之計,為元 : 寇造戰船,外觀看來甚為堅固,實際上不堪大風大浪。但一切也得要用『颱風』 : 才行。而這次元寇一定不會再度犯錯,因此我軍得學習他人長技以便自強,所以 : 我特別下令全軍按照中土陣法作戰,步兵與騎兵協同,組成單位前進。只不過, : 此次聽說元寇將會使用不少新武器,不知道有那些東西,特使大人可否知道?」 用佛祖的確有點突兀,但既然是阿姆羅先提起,倒也不是太大問題 北條家的確保護禪宗佛教,在鎌倉建了多間禪寺 還模仿中國的五山制度,成立了「鎌倉五山」   但這較傾向文化面,也就是醉心於異國的高度禪宗文化 在當時的京都人眼中,東日本人根本都是鄉巴佬 故接受並保護禪宗,著眼於禪僧帶來的中國文化,以期能提升鎌倉的文化水準 在寫一些要立誓的文書中,最後要寫若違背此書將受神明懲罰的文句 以北條氏為首的武士們,他們最常寫的是八幡大菩薩、三島大明神 三島大明神自然是神道的東西,但這個八幡大菩薩卻也是個80%神道20%佛教的混血兒 八幡指的是武士的守護神八幡大明神,那為什麽神道的八幡會加上佛教的菩薩呢 因為自平安末期以來,日本有一套宗教觀叫「本地垂跡」 意指天竺的佛,到了日本之後為了普度眾生而化身成神,神道的神其實就是佛教的佛 有了佛化身成的神之保護的日本,就變成「神國」 故讓元軍大敗的颱風,是神的保佑,於是叫做「神風」 所以佛還是神,這個時代的武士信仰中心,還是神道的八幡大明神 附帶一提,室町幕府將軍足利義持在於明朝斷交時,曾在文書中提到   「昔元兵再來、舟師百萬、皆無功而溺于海、所以者何、非唯人力、實神兵陰助、 以防禦也、遠聞是事、必為怪誕、古來吾國之神靈驗赫、可不恐乎」   這段文字的用意在嚇阻明朝皇帝,不要因為日本想脫離朝貢體系就動武 這種神國思想可說是經過文永、弘安之役而根深柢固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8.179.100.150

218.170.22.91 09/14, , 1F
推,多謝指點︿︿
218.170.22.91 09/14, 1F

140.112.250.145 09/14, , 2F
140.112.250.145 09/14, 2F
文章代碼(AID): #13A0OgDR (Warfare)
文章代碼(AID): #13A0OgDR (Warfa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