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請益] 台灣各地哲研所的情況

看板W-Philosophy作者 (Wittgenstein)時間15年前 (2009/03/30 23:54), 編輯推噓7(700)
留言7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7 (看更多)
推 ChanceJim:後現代只是一群裝模作樣腦袋空空的蠢蛋罷了 03/28 02:59 → ChanceJim:請不要研究後現代 03/28 02:59 摘錄一些二手資料 從物理學家Sokal所寫的知識的騙局 和wikipedia 雅各·拉岡(Jacques Lacan),法國精神分析學大師及精神病學專家。..在爭議的二十 年間,拉岡每星期進行公開的講座,發表有關精神分析的重要理論,長達二十年的講座記 錄目前成為精神分析最重要的理論記錄。其間拉岡大量引用結構主義語言、黑格爾哲學, 並發展出一套對主體性的〔後現代式〕重塑。拉岡對哲學性問題的評論,為歐洲哲學界帶 來強大衝擊,是存在主義、結構主義以來最具創造性的哲學家。Wikipedia 拉岡,誠如他人所言,是一位思路清晰的作者。哲學家Jean-Claude Milner ==拉岡文本== 1.在這個快感空間(space of jourssance),取某一有界(bounded) 封閉(closed)的事物 構成場所(locus),進而稱說他構成拓樸。 2.我將此設定緊致(compactness)一詞。沒有什麼東西是比錯誤更緊致的,假設包含在其中 之每件事物的交集,都被接受為超過無窮數集合的存在,結果是這個交集蘊含這無窮數。 那正是緊致的定義。 3.我在寫註解的時候腦中出現一些公式,如果你們允許我使用其中之一-人的生命可以被定 義為一個微積分,其中零是無理數。這公式只是個意象,一個數學隱喻。當我說無理時, 指的不是某種無法探測的情緒,而是確實稱做虛數的東西。 ============ 哲學家雅克‧德希達(Jacques Derrida)。法國著名的哲學家,解構主義的代表人物。' ==== 德希達演講: 「愛因斯坦式的常數並非一個常數,也不是一個中心。它正是變化性這個概念的本身: 終究就是遊戲的概念。」 ==== 物理學家索卡在社會文本投下它的巨作 逾越邊界:邁向量子重力論的一個轉換詮釋學,裡面就引用了德希達的這番話。 他的老師 物理諾貝爾獎得主Steven Weinberg批評這句話毫無道理 第一個 什麼是愛因斯坦常數 他搞麼久的物理沒聽過 他說有的話 頂多是指它的重力理論裡面的東西 但是即便是這樣 這整句話還是毫無意義 他怕斷章取義 去看原文講稿 。德希達在文中解釋如下: 「無論如何...,結構(說的更確切些就是結構的結構性),雖然總是兼扯其中,但是也總 是被中和或化簡掉,做法是給他一個中心,或者把他指向一個出現的點,一個固定的原點 點。」 最後Steven Weinberg說:這番大道理一點也不能幫人解惑。 不過他說明他不是冥頑不靈 也有人看不懂 法蘭西學院的Jean Hyppolite教授就請德希達來說明一下 他的中心 到底是什麼意思,而他學生索卡引的那段話,就是德希達的回答。 可憐的Jean Hyppolite原本想要了解德希達指的「中心」是什麼意思 沒想到德希達用引進了一個「愛因斯坦式的常數」 卻沒有理解Jean Hyppolite要問什麼 而Steven Weinberg認為這句話毫無道理 (他說到:常數就只是一個數值罷了 他實在看不出來 怎麼會是任何東西的中心 更不要說是什麼遊戲了.) 所以他最後 評論道:依我看來,德希達正而八經地談論問題,比他脫線的表演更糟糕。 (有人可能會批評Steven Weinberg沒哲學頭腦,但他話說得很實在,不懂就說不懂。 即便如此我一個同學的同學,他還真的把這句話解釋給我同學聽, 不過我和我同學也聽不懂 不過德希達晦澀難懂是真的 連Quine都受不了 ) 後現代女性主義哲學家Julia Kristeva Julia Kristeva作品最和人的地方..是陳述內容時的能力、鑽研的鍥而不捨,以及最後 那錯綜複雜的嚴密。即有資源無所不用,提到現有的邏輯理論,甚至還有量子力學... (列區) ==文本== 我在鏡像階段之後的句法運作中,主體已經確定它的獨特性:他在表意時飛向無線點 被終止了。試想在一個普通空間R^3的集合C0,對定義在R^3的每個連續函數F和每個整數 n>0,F(X)大於N的點x的集合式有界的,當變數X退回到其它場景時,C0的函數趨近0 。在此場所,被放在C0中的主體為達到這個拉岡所談到的語言之外的中心,也是在此它 失去做為一個主體的自我,一個會轉譯拓樸學稱做環(ring)的關係群體。 ======== 當然,還有投在社會文本(SocialText)的巨作,物理學家索卡的 逾越邊界:邁向量子重力論的一個轉換詮釋學 Transgressing the Boundaries: Toward a Transformative Hermeneutics of QuantumGravity 文章的結論是: 歐基理得的圓周率π與牛頓的重力常數G,以前被視為恆常且普遍,現在卻讓人趕之它們 無可避免的歷史性:假想的觀察者完全被除去了中心地位,和任何不再由幾何來定義的時 空點沒有知識的連結。 (p.s.這在知識的騙局中有附全文,有中譯版,不過翻譯這篇是個非常難的工作) 評語: 逾越學科的疆界..是一種顛覆的工作,因為它有可能侵犯已經被接受的知覺方式。 最是故若親湯的疆界,就在自然科學與人文科學之間。 -Transgressive Reading p.s.最後索卡承認,這是文章是胡謅的,沒想到還被登上。 ======= 20世紀理論語言學最大的貢獻《生成語法》的作者,也在哲學與計算機科學剖有影響的 Avram Noam Chomsky對 後結構主義和後現代主義對科學的批評表達不滿: 「我一生的大部分時間都在用我所知道的方法,那些被指責為「科學」、「理性」和「邏 輯」的方法研究此類問題。因此當我讀那些論文(按:此處應指後現代或後結構的論文) 時,我指望他們能幫我超越這種局限,或指出一個全新的方向。我恐怕是失望了。我承認 這也許是我的局限性。通常我讀到後結構主義或後現代主義那些多音節術語的時候,只是 匆匆掃過。我能理解的多半是老生常談或明顯的謬誤,然而那些只在所有詞語中佔一小部 分。確實,有很多其它東西我也不懂,比如最新的物理學和數學期刊上的文章。但是不一 樣。後一種情況下,我知道如何去理解他們,在我格外感興趣的時候也那樣做過;而且我 知道那些領域的人能夠根據我的水平向我解釋,讓我弄懂我感興趣的部分內容。相反,好 像沒有人能跟我解釋最新的後這個,後那個除了老生常談,胡言亂語和明顯的錯誤外還有 些什麼,我也就不知道如何進一步去理解。」 ===== 當然,上面許多文本很明顯是在賣弄科學名詞,(而且還賣弄錯了),不論是譁眾取寵, 還是炫耀自己博學多聞,我想那不是重點。重點在於,如果今天我們閱讀的文本,是 充斥著這種沒人看得懂的語句,那是一件很糟糕的事情。我們要如何判別它是在胡說 八道還是在說明一個有意義的哲學理論? 上面舉的例子已經是很誇張,明顯是胡謅的,所以索卡敢拿來批判。 我們甚至可以懷疑,有沒有可能他們只是拿一本邏輯或是數學、物理的課本 把句子抄一抄(結果定義還抄錯),然後再把句子弄的繁複些,這樣就變成一篇大作? 要是這樣我也會: " 對於任意的範疇當中,都由其對象的態射和複合態射來表述。考慮一任何偏序集 (P,<=)構成一個小範疇,其對象是P的元素,以其身符號的超越性,表述任何以單一對象 象x (x為任意固定集合)為基礎的獨異點構成一個小範疇。 我們將心靈架構的交互作用表述為一個「自然變換」。一個「自然變換」是兩個函子之間 的一個關係。函子通常用來描述「自然構造」,而自然變換則用來描述兩個構造之間的 「自然同態」,它是一種意義的象徵,與符號之間產生了一種「協變效應」。也就是 兩者之間從 F 到 G 的一個自然變換對於 C 中的任何對象 X ,都有一個 D 中相應的態射 ηX: F(X) → G(X) ,使得對 C 中的任何態射 f : X → Y ,都有 ηY · F(f) = G(f) · ηX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4.79

03/30 23:59, , 1F
推+1, 我讀了很多後現代的書還不知有這些東西
03/30 23:59, 1F

03/31 18:17, , 2F
物理諾貝爾獎得主Steven Weinberg看不懂這句要表達什麼
03/31 18:17, 2F
恩 sorry 脈絡沒有交代清楚 我修正了 我是把某些學者的評論都貼出來

03/31 20:24, , 3F
我看在Steven Weinberg眼裡看來 哲學根本就是胡說八道
03/31 20:24, 3F
我想那也未必,他和哲學家Kuhn是朋友,也有交手過,批判他的某些觀點。 但我認為重點應該是:那些評論者的批判或讚美是否合理,而不是他對某一學問的評價.

03/31 21:15, , 4F
通常聽科學家的話會比較好
03/31 21:15, 4F

03/31 21:32, , 5F
我懷疑晦澀難懂的德希達自己是否真懂他講的東西
03/31 21:32, 5F

03/31 22:11, , 6F
緊緻性是compactness唷
03/31 22:11, 6F
謝謝 打太快,已修正 ※ 編輯: Wittgenstein 來自: 140.112.25.97 (03/31 22:28)

04/01 00:08, , 7F
distinction between post-structural/post-modernity..
04/01 00:08, 7F
文章代碼(AID): #19qEiO49 (W-Philosoph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9qEiO49 (W-Philosoph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