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支持制服者的道德錯愕

看板Teacher作者 (天王星)時間8年前 (2016/06/01 22:54), 8年前編輯推噓13(13022)
留言35則, 1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抱歉離題一下 因為最近剛好在拜讀海德特的著作,所以想來說明一下他的想法。 可能會有漏洞或是誤解,如果有高手可以提點,我會很感激你。 : 轉自朱家安的文章 : 為什麼支持服儀規定的人會說出「如果不穿制服,高中生裸體上學怎麼辦?」這種超現實 : 的話?要確認這個說法不成立,我們甚至不需要討論「裸體上學是否有道德問題?」,因 : 為用常識就可以判斷這種事情幾乎不會發生:在過去,高中生假日出門逛街不需要穿制服 : ,他們也沒有因此更容易選擇裸體。(其實如果硬要打賭,我會選擇賭高中生在被要求穿 : 制服的校園裡還更常裸體) : 為什麼關於服儀規定的公共討論裡會出現那麼超現實的顧慮?我相信這是因為有些習慣高 : 中生穿制服的人,正在經歷道德心理學家海德特(Jonathan Haidt)所說的「道德錯愕」 : 。 : 人是社會動物,依循特定道德規範生活。然而,人不見得想過為什麼要遵守這些規範,許 : 多時候人只是習慣遵守他們。在這種情況下,當其他人提議改變這些規範,人容易心生反 : 感,卻又說不出為什麼不能改變,因為他並沒有真的想過為什麼要有這些規範,自然無從 : 辯護起。用海德特的話來說,這時候人進入了「道德錯愕」的狀況:無法用言語表達自己 : 反對改變規則的理由,所以人可能會不自覺地說出一些他事後也會覺得很奇怪的說法。 海德特在書中的確提到了「道德錯愕」這個字眼。但他並非是為了要批判那些遵從道德 的人都沒有思考過道德本身合理性,只會盲從。 事實上,他是在研究人類的道德感是從何而來,以及又扮演什麼樣的角色? 一般認為,人們應該是先作出道德推理(思考),由推理的結果來決定一件事情是對是錯。 但海德特卻認為,人們在對某樣行為做出道德判斷時,反而是先做出直覺判斷,然後 再追加後續的道德推理。也就是說,人們會先直覺的得到對錯的答案,之後再找出可以 舉證自己是對的道德推理。 他認為所謂的道德推理,其實是為了要鞏固自己的立場、合理化自己的行為,而衍生 出的一種技巧。並非是為了要論證一件事情是否真正的合乎道德。 「直覺先來,推理策略則後到。」 這就是他想表達的事情。 而當人們的直覺有了答案,但是他所找到的道德推理都被質疑的話,就會出現 「道德錯愕」的狀況。甚至有的人會說:「我知道那樣不對,我只是找不到原因而已。」 另外他書中提到一位名叫杜威爾的人發現,兒童在進行道德判斷時,只要遇到「傷害」 這個面向的行為,即使是被大人所認同的,大多數的兒童還是會認為那是錯的行為。 例如「把一個正在盪鞦韆的小朋友推下來」。即使老師說可以這麼做,兒童還是會認為 這是錯的行為。所以杜威爾認為,道德和傷害有關。 但是海德特在自己的實驗中卻發現,即便一個行為沒有觸及到傷害,還是會被認為是 不道德的行為。 例如 「有一個人去超市買一隻冷凍的全雞,在煮雞前,他會先跟雞性交,然後再丟下去煮。」 雞已經死去,沒有其他人看到,煮起來的雞只有他自己會吃。 但是大多數的人對於這行為都會直覺性的認為不道德,即使沒有任何人受傷!! 而此時如果你認為他是錯的,但是不知道要怎麼說才好的狀態,就是處於「道德錯愕」。 (當然也會有一些人認為,如果他沒傷害任何人,他就有權做任何他想做的事情。 不過海德特把上述的回答,用"微妙"兩個字形容) : 幾個心理學實驗裡,海德特請受試者閱讀一些描述褻瀆或反傳統行為的案例,並詢問感想 : : : 研究員:「你是說,你認為例子裡面的這位女士剪碎國旗,這是不對的?」 : 受試者:『是的。』 : 研究員:「為什麼?剪碎國旗並沒有讓誰受到損失,不是嗎?」 : 受試者:『呃……她剪國旗的時候可能會被鄰居看到,然後造成心裡的不舒服。』 : 研究員:「不過我們的例子一開始就假設她剪國旗的時候沒有被別人看到,對吧?」 : 受試者:『嗯,對……。』2 : 簡單說,受試者試圖為「不可損毀國旗」的傳統辯護,但發現這很難做到。一面認為「這 : 項傳統背後一定有其道理」,一面又說不出顯而易見的道理,於是便容易舉出各種有明顯 : 瑕疵的說法。會出現這種情況,我認為,這是因為他自己過去沒有反思過「不可損毀國旗 : 」這個傳統的存在意義,他只是單純接受了這項傳統延續下來的道德規則,但沒有想過為 : 什麼我們該接受並依循。在此意義上,這位受試者跟現在許多支持服儀規定的人是很類似 : 的,並造成類似的結果:在說不出道理的情況下,為了辯護自己偏好的觀點,而舉出明顯 : 與事實相違、甚至自我矛盾的說法。下面讓我們舉幾個例子: 這段我覺得作者有點過於解讀海德特實驗的原意了。 海德特做了這個實驗,就如同我上面所說的,他是想看看人們的道德感是如何運作。 他並不是要抨擊大家都不思考,因為他的實驗就是想要說明,大家可能都是這樣思考的。 只是大家的「道德母體」不同,所以道德直覺給的答案都不一樣。 我的答案跟你不同,不一定表示我是真正思考過。我可能還是被道德直覺牽著鼻子走。 我所謂的推理、理由,只是為了鞏固我了立場而被生出來的而已。 --- 雖然海德特的論調未必是對的,不過我覺得這是個頗有意思的說法。 有興趣的人可以去書店這找本書 「好人總是自以為是:政治與宗教如何將我們四分五裂」 另外,海德特的演講可以在TED找到,有興趣人也可以去看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23.241.61.2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Teacher/M.1464792853.A.4BF.html

06/02 00:53, , 1F
06/02 00:53, 1F

06/02 01:00, , 2F
推! 條理清晰
06/02 01:00, 2F

06/02 06:19, , 3F
講的真好,謝謝
06/02 06:19, 3F

06/02 07:00, , 4F
我也不太喜歡那位作者寫文章的方式。
06/02 07:00, 4F

06/02 08:50, , 5F
說得真好
06/02 08:50, 5F

06/02 09:33, , 6F
哈囉,我是朱家安,感謝你的指教。不過我覺得可能是
06/02 09:33, 6F

06/02 09:34, , 7F
我沒有寫清楚,讓你有一些誤解。在文章裡,我並沒有
06/02 09:34, 7F

06/02 09:34, , 8F
主張海德特認為道德錯愕是不思考的結果。如果你願意
06/02 09:34, 8F

06/02 09:35, , 9F
的話,可以重讀一下原文,我有用「我認為」來區分海
06/02 09:35, 9F

06/02 09:36, , 10F
德特的說法,跟我自己的說法。
06/02 09:36, 10F
你好,朱先生。 這部分可能是我的閱讀能力不足,誤會了您的文意。 不過我並沒有想要否定您的文章的意思。 如果讓您有受到攻擊的感覺,絕非我本意。 在這邊跟您致歉!!

06/02 10:34, , 11F
理性分析~
06/02 10:34, 11F

06/02 10:48, , 12F
推這篇!
06/02 10:48, 12F

06/02 11:10, , 13F
06/02 11:10, 13F

06/02 11:43, , 14F
其實我有點懷疑關於海氏那段描述,受試者要出現那種
06/02 11:43, 14F

06/02 11:43, , 15F
反應,除非是平常就一直沒思考過,但一般人在看到規
06/02 11:43, 15F

06/02 11:43, , 16F
定內容的同時應該就會先思考過理由和種種可能了吧?
06/02 11:43, 16F

06/02 11:45, , 17F
例如姦屍假設,人們在認知到「強姦」和「姦屍」兩個
06/02 11:45, 17F

06/02 11:45, , 18F
概念的當初必定就會經過一次思考,或所有經歷過喪葬
06/02 11:45, 18F

06/02 11:45, , 19F
的人,必定也有無數次的思考機會,實驗的描述卻把受
06/02 11:45, 19F

06/02 11:46, , 20F
試者描述成似乎第一次面臨這種價值觀衝擊、當下才開
06/02 11:46, 20F

06/02 11:46, , 21F
始思考似的,實在很難令人相信。
06/02 11:46, 21F

06/02 11:46, , 22F
我不是懷疑他的實驗,而是訝異於這個結果。
06/02 11:46, 22F

06/02 13:15, , 23F
我覺得沒仔細想過就默默遵從是滿常見的,不會太意外
06/02 13:15, 23F

06/02 13:15, , 24F
。尤其在臺灣早期社會氛圍下更是如此,爸媽,長輩,
06/02 13:15, 24F

06/02 13:15, , 25F
老師講得話就是鐵則,問太多只會挨罵,當然越來越
06/02 13:15, 25F

06/02 13:15, , 26F
習慣停止思考。
06/02 13:15, 26F

06/02 13:16, , 27F
再配合從眾的心態,大家都這樣做所以我也這樣做,真
06/02 13:16, 27F

06/02 13:17, , 28F
的每個人都會去問為什麼嗎?我存疑。
06/02 13:17, 28F

06/02 13:22, , 29F
相對下 這篇比較好理解
06/02 13:22, 29F
※ 編輯: Uranes (123.241.61.22), 06/02/2016 19:55:39

06/03 02:43, , 30F
你不用這樣想,我其實滿訝異有人認真讀過海德特並以
06/03 02:43, 30F

06/03 02:44, , 31F
他的說法回應我。因為我也很喜歡那本書。我在另一篇
06/03 02:44, 31F

06/03 02:45, , 32F
文章說明了為什麼我獨尊「避免傷害」的模組,如果你
06/03 02:45, 32F

06/03 02:45, , 33F
有興趣,歡迎指教:http://j.mp/1EphsOY
06/03 02:45, 33F

06/03 21:23, , 34F
朱大也有用PTT!?
06/03 21:23, 34F

06/04 10:13, , 35F
原文跟回文都寫的很好 推理性討論
06/04 10:13, 35F
文章代碼(AID): #1NJlSLI_ (Teacher)
文章代碼(AID): #1NJlSLI_ (Teach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