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有關"噶瑪蘭族"

看板TW-history作者 (mini)時間16年前 (2008/01/15 19:54), 編輯推噓-2(241)
留言7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5 (看更多)
原住民分十族是沒有意義的, 只是外來民族方便統治的伎倆; 分散比較好統治, 其實只要一個台灣族就夠了... ※ 引述《twdog ()》之銘言: : ※ 引述《lovelingya (魚之守護者)》之銘言: : : 標題: [問題] 有關"噶瑪蘭族" : : 時間: Mon Jan 14 22:22:57 2008 : : 政府將噶瑪蘭族列為臺灣的13個原住民族之一, : : 想問的是: : : 政府列的13個原住民族,都是高山族嗎? : : 噶瑪蘭族不是平埔族之一? : : 還是說,政府列的13個族群,是不分高山平埔的? : : 現在讀到,突然覺得好亂@@ : : -- : : ◆ From: 203.70.79.94 : : 推 NRS:1.不全是 2.是 3.對 01/14 22:25 : : → NRS:除了噶瑪蘭以外.邵族也不是高山族 01/14 22:26 : : → proletariat:建議你拋開高山族平埔族2分法 那是沒道理的分類 01/14 22:26 : : → lovelingya:N大,如果3對,那以後台灣不就....10幾20幾族@@ 01/14 22:27 : : → lovelingya:3樓P大,那不就通通都是臺灣的原住民就對了..... 01/14 22:28 : : → proletariat:臺灣的確有20+的原住民族群沒錯呀 只是官方承認這幾族 01/14 22:29 : : → lovelingya:那所以,平埔高山的名稱,只是因為居住地方的不同嗎? 01/14 22:32 : : → proletariat:再說原先的高山九族 至少有阿美達悟卑南不住在高山上 01/14 22:31 : : 推 stonebyei:高山和平埔族氏日治時期依血源的概念分的 01/14 22:30 : : → proletariat:也就是說原先高山族的稱呼是一個錯誤的稱呼 01/14 22:33 : : → stonebyei:而生番和熟番是清朝治臺下收稅的劃分依據 01/14 22:33 : : → proletariat:日治時期是沿用清領時期的生番熟番分類法吧 01/14 22:33 : : → lovelingya:完了,原來我的觀念一直是錯了.....>< 01/14 22:36 : : 推 stonebyei:不太一樣吧 血源劃分很像是專家入山調查的成果 01/14 22:35 : : 推 NRS:高山平埔的分法的確源自生熟番分法 01/14 23:07 : : 推 stonebyei:不過我看過的說法是 清代是以納稅 政府承認原住民土地所 01/14 23:18 : : → stonebyei:有權的方式 熟番就是納稅的 不納稅就變成生番 01/14 23:19 : : → stonebyei:日治時代是民族專家以血緣來區分原住民的關係 不知對否? 01/14 23:20 : 說到血緣,好像是在講DNA、XY染色體之類的(對不起,我承認我有一點是在讀這些的) : 如果真要以血緣來劃分,應該會更一個頭兩個大,因為一定會有通婚問題 : 更何況當時根本不可能有這樣的技術 : 在民族學血緣大多只是拿來做輔助的工具罷了 : 高山與平埔基本上確實是沿用了清朝生番與熟番的分法 : 就算要以民族學角度去探討,熟番也大多經過了一兩百年的漢化已經跟原本不太一樣了 : 進一步的分類就是民族學的角度 : 以語言、生活風俗、圖騰屋舍等由當地民族自身所表現出的特別差異來劃分 : 以上只是在下粗淺的想法 : 畢竟在下不是歷史學系也不是人類學系的 : 若有這兩系的高人可以幫忙補充或糾正一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0.190.103

01/15 20:05, , 1F
會分這麼多族是科學上的定義去分的.不是政治考量吧....
01/15 20:05, 1F

01/15 20:10, , 2F
彼此語言也不通阿...
01/15 20:10, 2F

01/15 21:54, , 3F
方便統治其實一個就夠了!
01/15 21:54, 3F

01/18 17:02, , 4F
為什麼沒人噓,那幹麼分什麼美國人中國人,不全都是智人
01/18 17:02, 4F

01/23 18:34, , 5F
怎麼沒人噓= =
01/23 18:34, 5F

01/26 14:14, , 6F
屁啦
01/26 14:14, 6F

05/15 22:43, , 7F
我1壞掉了
05/15 22:43, 7F
文章代碼(AID): #17Z9xkJ4 (TW-history)
文章代碼(AID): #17Z9xkJ4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