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簡評] 改掉5000用詞 教科書全面去中國化

看板TW-history作者 (ybuc)時間17年前 (2007/07/21 22:34), 編輯推噓3(300)
留言3則, 3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13 (看更多)
謹從實務面來補充討論 因為直接從新聞稿作評論,一定會出問題的 ※ 引述《Leika (裁作短歌行)》之銘言: : : 檢核對象含括國小、國中及高中各版本教科書。 : : 這項檢核計畫日前完成,教部隨即函轉各教科書出版社「參考」。 : 知道「參考」與日後開學前「審定」版本間微妙關係的學者、老師們, : 相信都能看出其中真意......算是國家權力對教科書意識型態的再介入 : (不見得是壞事、壞意識,但介入是事實...只能說"「愛國教育」本身就是政治"...) : : 教部強調無關意識形態 : ...... : 會相信這話的人,應該都是教育、文史哲、政治媒體界的圈外人了... "介入"一詞,每個人的定義也許不同,所以要用介入一詞,我是沒啥意見 不過,以下說明則是從教育部的國家權力如何"介入"教科書的實務面來看 首先,該項公文,已註明了此調整意見為"參酌",所以並無強制性 因此,文句要不要調整,編者、書商仍有自主權,不改,教育部也難以介入 再者,教科書的審訂工作雖然為教育部的國立編譯館負責 而教科書審訂委員是由教育部聘任,但這群委員怎可能只是橡皮圖章 以社會學習領域為例,共分為第二階、第三階、第四階三個審訂委員會 二、三階委員會大致有10人上下,四階更高達15人 教育部怎有可能控制這35人的思想 更重要的是,中小學教科書審訂通過與否,是由這群審訂委員會共同決議 教育部國教司連左右決議的機會都沒有,更遑論直接"介入" 簡言之,從實務面來看,以現在的社會風潮 國家權力是否能"有效地"對教科書意識型態強行介入,答案是幾乎不可能 : : 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表示,中小學教科書開放民編後,用詞混淆, : : 對中小學生造成困擾,部長杜正勝發現這項問題後,才指示委託學者專家進行檢核。 : 這樣的一元化思維,跟國編版何異?那為何又要開放審定版敎科書@@ : : 幾經琢磨,教育部決定委託「台灣歷史學會」進行這項研究,因為較混淆的用詞, : : 幾乎都是歷史造成的。 : 歷史本身沒有問題,有問題的是詮釋的後人....問題是後世的在上位者所造成的。 : Ex.「日治」or「日據」?...... : 其實在台灣民間根本沒有這個問題...本省人(閩客)都說"日本時代"(不信的問公嬤) : ,只有政客與其文膽,會去玩文字遊戲...曾有某位歷史學者倡導中性且貼近民間的 : 「日本時代」做為教科書用語....但因為他是外省人!所以此議被排斥,甚為可惜~ : : 他強調此舉是專業的研究,和意識形態無關,也無強制修改之意。 : 再想想前述的「參考」與日後開學前「審定」版本間的微妙關係吧.... : 知道教科書審定運作的應該懂我意思...... 96學年度上學期的教科書,早在今年年初就進行審訂工作 並於今年4月份之前就已經取得執照了 這個多少與商業考量有關 一是書商要提早向各校老師推銷教科書 二是有的縣市教育局在暑假前後要針對教科書比價 所以現在發的公文,會不會影響開學前「審定」版本的內容 答案顯而易見,也是不可能,所以不會出現啥"微妙關係" 現在正在審查的是96學年度下學期的教科書 就我所知,社會學習領域的仁林、南一、翰林都已經送審 早就開完審訂會議了 : 慢慢改吧.....舊教科書又不能用了= =" 書商應該很高興吧,每年都改好了> < 從96年7月起,教科書的架構三年之內不能調整, 除非是數字、文字錯誤,或是更新統計資料等 由上述的實務面來看, 編者真的會去改內容的機率,非常非常低 而且要改的話,書商一點都不高興,因為需要再次送審 而書商、編者其實對審訂委員非常感冒的 畢竟教科書審訂委員會擁有很大的權利 就如高中某一科審訂委員會,一直就傳出來有以審代編的不佳風評 如果這次的名詞調整,會讓書商很火大 個人認為書商火大的真正原因是 "OOXX,又得與審訂委員會碰面了"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112.131.97 ※ 編輯: ybuc 來自: 59.112.131.97 (07/21 23:12)

07/21 23:58, , 1F
推,少一些揣測會比較好。
07/21 23:58, 1F

07/22 00:42, , 2F
書商為何要火?有錢賺有啥好火的?
07/22 00:42, 2F

07/22 15:50, , 3F
原PO應該是指要多跑一次程序很麻煩吧
07/22 15:50, 3F
文章代碼(AID): #16eXbOHe (TW-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13 篇):
文章代碼(AID): #16eXbOHe (TW-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