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小公務員挖到冷門股 34歲勇辭公職當奶爸

看板Stock作者 (Visca Catalunya)時間4年前 (2019/07/28 07:53), 編輯推噓8(806)
留言14則, 8人參與, 4年前最新討論串23/28 (看更多)

07/27 07:02,
跟單是台灣文化?eToro、Followme等眾多國外交易平
07/27 07:02

07/27 07:02,
台早已有完整系統化的自動跟單機制。人家一樣是完
07/27 07:02

07/27 07:02,
全不用懂投資標的、投錢複製明星投資者的交易就好
07/27 07:02

07/27 07:02,
;怎麼講得好像只有台灣人會傻傻跟單?
07/27 07:02

07/27 08:56,
跟單根本世界文化 不要自以為台灣很特別
07/27 08:56

07/27 09:01,
外國人的視角: 台灣有眾多訂閱平台,這根本是東西方
07/27 09:01

07/27 09:01,
都盛行的文化!
07/27 09:01

07/27 09:01,
拿這種片面就想講成文化...呵呵
07/27 09:01
*[1;31m→ *[33mFadOut *[m*[33m: 你講的都是人性不是什麼台灣文化 我的原句是: "我從來沒有跟單,不過也知道台灣的跟單文化。" 這句話是說: 台灣有自己的 "跟單文化" 並沒有否定歐美也有跟單,但歐美個跟單文化,就我理解的,跟台灣不盡相同 我有看過在seeking alpha/moltey fool上的, (全球/美) 也有看過荷蘭股票論壇上跟單的。 (歐) po文的人不見得有分析師證照,多半會寫出完整(甚至包括自己預測3-5年)的預測文 然後有人會揭示特定持股佔自己總投資比率,甚至有人會提到自己的股數 以我接觸的,歐美的跟單跟台灣的差異 1.) 匿名追蹤,沒有成本 以Seeking Alpha來說,你想要跟特定人的單,Seeking Alpha有基礎評鑑機制 夠久,夠資歷等級的註冊者,評鑑機制的 "等級"就高 這些人需要投資時間 (或金錢) 寫文,維繫自己的名聲 但跟單者 (或者擬跟單者)呢? 不用,你只要註冊帳號,follow幾個網友 如果你有看到開心的就想跟 => 我知道台灣有些是會員,有些是私群,一開始就創設出特殊性, 甚至跟單成本有進入成本。 2.) 跟單者要自行判斷部分: 說真的,跟單者很稀少嗎?如果把華爾街之狼在看一遍 簡單來說,penny stock scam,或者是任何 pump and dump, 幾乎與跟單概念都有一點關係 2008年作對了一件事: 大家被咬到很痛,(在歐美)很多人都不太願意進入股市 或者是:終於有人相信,合理低價追蹤指數是一件值得做的事情 追蹤,跟單,當然也不會因此消失, 但是對於跟單,我看到跟單者對於提出想法者的要求更高 也更容易脫手不跟 => 在台灣我當然看到慢慢更多人有自主性, 但有些崇敬心理沒有完全拋棄 證券市場我一直認為是拿來交流討論,而非拿來做為崇敬工具的

07/27 09:31,
我有follow你粉絲團 謝謝~
07/27 09:31
感謝,我想回在這兒你比較容易看到些。

07/27 11:59,
這觀點也很有趣 跟大盤做 順勢確實輸面不高
07/27 11:59

07/27 11:59,
但是交易量小的優質小股 才是發家致富的機會
07/27 11:59

07/27 12:02,
早點買花仙子的時候 一天交易才幾十張...
07/27 12:02

07/27 12:02,
買賣幾張自己就變主力大戶wwwwww
07/27 12:02
這裡要有幾點前提: 1.) 願意,也有能力等,這筆錢不急用 2.) "優質" 要真的能夠確立: 交易量小有一些原因,比如真的公司管理階層雖然上市了 這就是他家公司,他賺錢也能用編列各種費用方式把賺的部分拿回家 也沒有甚麼成長利基 還有一種是公司在做的事情,市場沒有人注意到,或者是市場看不懂 那麼持有者先賣掉,也沒有人花心思看懂。 公司做得對,你也看懂了,也還不一定會賺錢, 就像人生一樣,很努力也沒有保證有好結果。 這就是我說的:低交易量的公司,真的有機會提供相當優異的報酬 然而,通常是承擔了較高的風險,非常好的運氣(公司努力又得到回報),所得來的結果。 當然啦,也有交易量小,容易被炒作的。這我也見過,但不算我熟悉的範圍了。 回過頭來說:炒作也是一種市場風險,市場中參與者眾,每個人目標手段不同 難道評估這種風險,不算進入市場得考慮的一環嗎? 說這麼多,我沒有要譴責跟單發起者或者是跟單者的意思 恰恰與許多推文者相反的揣測,我一向同意人就是人,尤其在經濟行為上 人就是人,不分國界都會相當類似 但我點出文化的不同點在於,兩個思考點: 跟單發起者所要付出的成本, 跟單者所要付出的成本, 如:時間,精神,金錢 我看到不同文化對於這些成本的衡量考慮,不盡相同。

07/27 19:41,
難道買基金不是跟單?
07/27 19:41
好問題。 1.) 指數型基金:跟全市場的人的看法,沒有特定意見 2.) 特定共同基金 (mutual fund):付較高的手續/管理費,買管理者的經驗 投資人自行選擇跟哪種,葛拉漢/巴菲特/Bogle都說第一種是一般人最值得做的事 巴菲特自己當起了 "主動經營者",因為他認為主動經營可為,但也會說需要相當的努力 甚至有不少人說,他因為所處的時代,跟他個人的機運,才有他今日的成績 不是一般人輕易複製。 Bogle推廣第一種,幾乎所有當代指數型ETF的興起,要感謝這位先驅者。 回到成本來說:就算這些是 "跟單" 好了,跟單成本高嗎? 可以評估一下。 -- http://losimprevisibles.blogspot.com http://www.facebook.com/ThoseUnpredictable 在歐洲 看著錢跟數字 滾來滾去 有甚麼是說得準的呢?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45.136.52.216 (荷蘭)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Stock/M.1564271609.A.A6C.html

07/28 08:03, 4年前 , 1F
07/28 08:03, 1F

07/28 08:08, 4年前 , 2F
國外跟單賠錢 會上網罵人嗎
07/28 08:08, 2F

07/28 08:14, 4年前 , 3F
推!請教個問題,為何A不到作者啊?
07/28 08:14, 3F

07/28 08:59, 4年前 , 4F
“低交易量的公司,真的有機會提供相當優異的報酬
07/28 08:59, 4F

07/28 08:59, 4年前 , 5F
”。問題就在這,每個人都以為自己會是幸運兒,但
07/28 08:59, 5F

07/28 08:59, 4年前 , 6F
是一個幸運兒的背後至少有九個輸到脫褲子的慘戶。
07/28 08:59, 6F

07/28 08:59, 4年前 , 7F
“追求合理的報酬”就是最好的風險控管,只要一超
07/28 08:59, 7F

07/28 08:59, 4年前 , 8F
過這個界線,那做再多的分析都是枉然。
07/28 08:59, 8F

07/28 09:47, 4年前 , 9F

07/28 09:48, 4年前 , 10F
想學習個股分析邏輯的我另外推這個網站
07/28 09:48, 10F

07/28 11:22, 4年前 , 11F
謝謝分享跨文化經驗與觀察
07/28 11:22, 11F

07/28 11:29, 4年前 , 12F
我認同指數化投資是一般人未來最好跟單方式。
07/28 11:29, 12F

07/28 11:32, 4年前 , 13F
推你這篇的分享。
07/28 11:32, 13F

07/29 16:46, 4年前 , 14F
07/29 16:46, 14F
文章代碼(AID): #1TFEFvfi (Stock)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3 之 28 篇):
文章代碼(AID): #1TFEFvfi (Stoc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