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關於三國士兵用糧及產量之二三事

看板SAN作者 (文籍雖滿腹)時間18年前 (2006/05/07 22:3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5 (看更多)
※ 引述《暴 民 <kchin@glink.net.hk>, 看板: SAN》之銘言: : On 05 May 2006 19:23:43 GMT, Lordaeron.bbs@redbbs.cc.ntut.edu.tw (Terry) : wrote: : 這兩種說法可能都是以最低標準計算,李固的計算更沒有包括官吏, : 從史料來看,農夫至少到應該配給兩石甚至因應農忙時期要加多五斗 : ,邊防卒的配給是三石,低級官吏也可能有三石或以上。 : 從史料來看當時普通男子的食量應是二到三石,對普通人來說,他們 :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一天生活的時間比我們短得多,所以古代早期 : 或漢代前他們只吃早和晚飯,兩石的話是早三分一斗晚三分一斗,農 : 忙時就早半斗晚三分一斗,月合兩石五斗,三石是早晚各半斗。隨生 : 活改善或資源增多,在漢代已經有吃三或四餐的情況。 : 作為作戰軍士的話,需要披甲和帶兵器已經需要更大體力,工作時間 : 和量遠比農務長和多,體力消耗更大,平時的早晚兩飯可能應付不了 : 戰斗體能,這時候吃三或四餐的情況可能更合適,以三餐半斗計算的 : 話,數據就接近鄧艾所說的五斛(五石),士兵的量不到五斛,但官 : 吏會豐富一點,全軍平均計每人五斛,也就是一支十萬人的部隊年食 : 六百萬斛。 要算這個的話 要先看三件事情: 第一 漢代量制有大石小石兩種,一小石=大石的六斗(一大石=1.666小石) 從有關文獻及考古材料看,當時通行的是大石。 但有些史料會出乎意料的使用小石 第二 粟在漢代通指原糧,但有時也與去殼的小米不分。 (粟要弄成米才成吃) 有時根本沒提到是米還是粟,就要看當時狀況分析 第三,粟、米折合比例,要看所栽種的穀物為定,一般以一石粟折六斗糲米計算 但其實未必 除了之前提過的李悝 李固等之外 還有一些史料順便列出來 雲夢秦簡提到的是:從事徒役的隸臣,每月禾二石;從事徒役的隸妾,每月禾一石半 從事徒役的小城旦小隸臣,每月禾一石半,不事作役的減為一石 舂米的小隸妾,每月禾一石二鬥半,不事舂米的減為一石 隸臣從事農業的,從二月到九月,每月禾二石半,十月到來年一月減為二石 隸臣從事舂米的,每月禾一石半。 這邊用到的是禾 所以是粟不是米 可以清楚看到當時對於壯弱以及運動量食量的配給(運動量最大的壯年每月給兩石半) 另外雲夢秦簡對於各級官吏及其從者的日食標準則是: 禦史、卒人使者日食稗米半斗;其有爵者,自官士大夫以上爵食之。 使者之從者,食糲米半斗。仆,食糲米少半斗。 其中稗米較糲米細一級,一石粟出稗米五斗四升 這樣算起來的話一個月大約給粟2.8石到1.65石之間 跟上段差不多 漢書趙充國傳提到的是"合凡萬二百八十一人,用穀月二萬七千六百三十斛" 則每人月用穀2.661斛,日8.7升。這是較高的標準,與雲夢秦簡的使者之從者及 耕作時的隸臣的口糧標準相近。邊卒運動量較高且都是丁男,所以會配給比較多食物 居延漢簡中有多處記載屯田卒及其家屬的口糧數,明顯地是大石小石兩種量制 有些地方甚至明記大石或小石若干 居延漢簡裡面的吏、卒每月3.33小石,即大石二石,與屯田卒一樣。 家屬大男與弛刑徒則是三小石(1.8大石) 敦煌漢簡裡面提到的徒月口糧則是2.3斛(與戍卒一樣)這應該是是大石 與前述日廩八升同一級,比居延漢簡所記稍高 配合提過的李悝(人月一石半)李固(日秉五升)嚴尤上王莽書(一日六升) 大致是成年人口糧標準或月食量一般在1.5大石到2.5大石之間 壯年士兵最多最多可以到每月三斛 每天一斗 但是講的是粟 換算成米大約是每天六升左右(也就是李固與嚴尤的數據 他們倆都是算米) 因此之前魏略提到的三則吃不飽故事 是因為他們發的是粟(而非米) 日秉五升粟的話每月一石半 確實是一般成人的食量的最底線 大約是居延漢簡中的大女、使男(七歲至十四歲)的食量 李悝的人月一石半其實是一家挾五口之後的平均 裡面的丁男吃的應該是比較多 回到鄧艾 鄧艾的五斛除了之前提過或許是加上軍事支出的原因之外 還有兩種可能: 第一 鄧艾用的是小石 因此他的五小斛等於是三大斛 這是合理(不錯)的食量 第二 之前提過鄧艾種的穀物或許出米量極低 齊民要術提到所謂的"稗":"魏武使典農種之,頃收二千斛,斛得米三四斗。" 若是鄧艾種的是這種東西 他的五斛出米之後只剩下一斛半到兩斛 那麼算起來他的士兵食量還算小... -- 楊過的相簿 http://www.wretch.cc/user/yangguo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10.58.137.204
文章代碼(AID): #14NWQzEJ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4NWQzEJ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