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曹操血洗徐州的動機?

看板SAN作者 (望斷天涯)時間18年前 (2005/09/20 00:25),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23 (看更多)
作者: age317 (望斷天涯) 站內: SAN 標題: Re: [問題] 曹操血洗徐州的動機? 時間: Tue Sep 20 00:21:53 2005 ※ 引述《sfsm (鹹魚)》之銘言: : ※ 引述《sworder@kkcity.com.tw ()》之銘言: : : 人命在以前戰爭中 好像不那麼值錢 : 錯...當時人是很值錢的... : 因為戰亂四起,人民飢餓不斷...所以....人肉很值錢喔~~~~ : : 會考慮到無辜的人民的人 : : 後世應該都會稱呼他們為賢德之人 : : 對於曹操 不適用吧? :) : 屠城的原因很多... : 但是大致上可以歸納幾點... : 1.激勵士氣,這是常用的理由,有時後攻城將領為了激勵士氣, : 都會宣佈說攻下城後戰利品任憑士兵掠奪的命令, : 一來士兵更是賣命攻城,二來將領不用花一毛錢來獎勵士兵... : 可說是一舉兩得,可是就苦了內城的老百姓,若城一被攻破 : 男人、老人被殺,女人、小孩被姦...財產洗劫一空...這時候就真的是人間煉獄了... : 2.塑造恐怖威信... : 火鳳燎原裡面的屠一城、降十城不是漫畫裡面才有情節... : 最好的例子就是南宋末期的樊城,樊城與襄陽兩城僅隔漢水... : 是抵擋蒙古入侵的重要關卡,一擋就擋了4年多... : 直到蒙古運來的回回砲,終於估破了樊城,之後蒙古大肆屠殺城內居民, : 將屍體一一丟出城外讓襄陽軍士看到...沒多久派出使節招降,抵抗蒙古四年的襄陽軍立刻 : 開門投降... : 3.消滅反抗勢力.... : 當然,有人會質疑,這樣屠城不會造成人民反抗? : 當然不會...因為屠城正好可以消滅反抗勢力... : 屠城可不是殺幾個人意思意思一下...而是全面性的屠殺, : 城門一關起來,誰都逃不出去,一座上萬人的大城殺到只剩百餘人很正常... : 這時候誰還敢反抗? : (人都死光變空城怎麼辦?很簡單抓人進城就可以了...而且這些人還會很高興被抓, : 因為中國的城不單單只有軍事效果,更是經濟重心,主要交易都在城內進行, : 所以在城內生活,比城外簡單、富裕多了) 個人贊同第三項論點,即曹操屠城是為了消弱陶謙的力量 因為陶謙當時的形勢真是強盛無匹,應該還比曹操強: (那時徐州戶口百萬、"谷米封贍",而當時華北只有幽、徐二州的戶口超過百萬,陶謙的 軍隊主力又是天下知名的精兵—丹陽兵,加上陶謙又控有豫州的沛國、揚州的會稽,北連 青州刺史田楷、北海相孔融,西結汝南太守徐璆) 連曹操都認為自己征陶謙是孤注一擲、凶多吉少: "太祖(曹操)之征陶謙,敕家曰;「我若不還,往依孟卓(張邈字孟卓)。」後還,見(張) 邈,垂泣相對"(第一次攻徐回來後) (《三國志卷七 張邈傳》) 而流依徐州的移民雖然不完全歸心於陶謙,但似乎也不為曹操所用,所以曹操在攻下城池 得到這些移民的時候,就乾脆一舉屠殺掉,而且他的糧食已經不夠軍隊吃了,留下這些百 姓只會拖垮他的軍隊,或是在退兵後便宜了陶謙,讓陶謙仍擁有戶口眾多而強大的徐州( 從第一次攻徐曹操因為糧盡而退兵來看)。這也反映了兵法的原則:敵人比自己強的時候 就要儘可能的削弱他,如果能夠一點一滴接收他的實力當然是上策,如果無法接收,自己 得不到的東西當然也不能夠留給對方,只會讓對方保存實力捲土重來。 同理,之後曹操滅呂布的時候,也因為無法肯定這一次攻擊可以徹底消滅呂布、併吞徐州 ,所以當曹操三戰連敗呂布軍,得到彭城後,又一次下令屠城,以免如果再次退軍會讓呂 布重奪彭城而恢復實力。(從呂布的列傳可看出呂布有很多次的機會擊退曹操的圍城軍, 說明曹操軍無必勝的形勢。又如果侯成沒有背叛呂布,當時下邳城尚無缺糧的跡象,呂布應 該可以死守下邳,等待曹軍自動因糧盡而退兵) 另外從這點也可以解釋為什麼曹操在官渡之戰勝利後,要殘忍的坑殺七八萬投降士兵。一 方面他糧食暴缺,無法養活這些降兵,另一方面他也無力渡黃河一舉滅袁紹,拿下袁紹的 根據地,這樣一來這些八萬降兵就會因為家屬仍控制在袁紹手上,變成曹軍最恐怖的定時 炸彈,隨時反叛曹操,所以曹操就當機立斷的予以坑殺。也因此《魏書 袁紹列傳》才會 記載說: "(袁)紹眾大潰,紹與(袁)譚單騎退渡河。餘眾偽降,盡坑之。" 雖然魏書都在幫曹操說好話,連這次屠殺行為都以"餘眾偽降"而加以合理化,但個人覺得 "餘眾偽降"到也真實反應出降軍的心態,曹操屠殺降軍的確是合理不過之事。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22.26.159
文章代碼(AID): #13BkPZUH (SA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3BkPZUH (SA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