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問演義一個情節

看板SAN-YanYi作者 (承先啟後)時間11年前 (2013/02/02 11:45), 編輯推噓10(10021)
留言31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3 (看更多)
※ 引述《Jabez (當暴風雨來臨....)》之銘言: : 最近跟朋友在討論一些關於氣度的議題 : 忽然依稀想起, 演義中曾經有這麼一段劇情 : 大致就是有一個很大的勢力, 逼近一個小州郡 : 州郡的主事官長似乎想要降(或是想要反?我忘記了) : 總而言之, 主事官長聚眾商議, 表明他的決定時 : 底下有兩個人表態反對 : 一般來講, 碰到這種狀況 : 為免走漏風聲, 通常主事官長都會喝令眾人下手, 把反對的人幹掉 : 但是這個主事的官長很有氣度 : 說了一句話, 意思大概是說 : "想要成大事, 不用非得逼每個人都下海, 這兩人不願意參加, 就隨他們去吧" : 於是表態反對的兩人就退席離開了, 沒有人追殺他們 : 只記得演義裡有這麼一段劇情 : 在先下手為強, 滿街殺人滅口劇情的亂世人性醜惡中別顯一番不同的光輝 : 但是時期背景什麼的通通都忘了 : 主事的官長那句台詞也記不清楚 : 所以去餵了辜狗也查不到, 囧 : (只依稀記得, 好像當中有人姓桓?但不肯定) : 剛去拿出書來翻了好一會, 實在是無從找起 : 懇請記憶強者達人幫忙指點迷津, 告知出處 : 感激不盡 : -- : → Jabez:阿....不好意思, 我翻到了....是33回的幽州刺史烏桓觸 02/02 01:17  補充一下,這個故事脫胎於《三國志‧袁紹傳》的記載:   「(東漢獻帝建安)十年正月,(曹操)攻拔之(按:指南皮)    ,斬(袁)譚及(郭)圖等。(袁)熙、(袁)尚為其將焦觸    、張南所攻,奔遼西烏丸。觸自號幽州刺史,驅率諸郡太守令    長背袁向曹,陳兵數萬,殺白馬盟,令曰:『違命者斬!』眾    莫敢語,各以次歃。至別駕韓珩,曰:『吾受袁公父子厚恩,    今其破亡,智不能救,勇不能死,於義闕矣;若乃北面於曹氏    ,所弗能為也。』一坐為珩失色。觸曰:『夫興大事,當立大    義,事之濟否,不待一人,可卒珩志,以勵事君。』……太祖    (按:指曹操)高韓珩節,屢辟不至,卒於家。」  〈袁紹傳〉裡面「自號幽州刺史」的人是焦觸,  至於為什麼演義裡會寫成「烏桓觸」呢?  印象中以前看某本書裡面有解釋道可能是因為古書沒有標點符號斷句,  所以古代某文人在看《三國志‧袁紹傳》時,  可能把上面引文中的   「熙尚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丸觸自號幽州刺史」  斷句斷成   「熙、尚為其將焦觸、張南所攻,奔遼西。烏丸觸自號幽州刺史」  換句話說,原本傳文裡說的「遼西烏丸」,被切開來理解,  而把「烏丸」當成是緊接在後面的「觸」的姓氏了。  (以上印象中似乎是在沈伯俊或是劉逸生兩位先生的書中看到的)  其實「遼西烏丸」指的是根據地位於遼西郡境內的烏丸部落,  本身是個一組詞,不能斷開來理解;  而且古書中某個人物在一段文字中首次出現時,會連名帶姓加以記載,  第二次出現則往往省去姓氏,以求簡潔,  因此「烏桓觸」是個斷句理解上發生誤會的產物。  而「烏桓」、「烏丸」兩者常常混用,  所以「烏桓觸」其實是從「烏丸觸」來的。  另一方面,《三國志》的正文當中,一律使用「烏丸」,  完全未見到使用「烏桓」的例子,我懷疑這是陳壽撰寫《三國志》時的刻意處理,  因為魏文帝曹丕的字「子桓」,  若把魏帝的字裡面用到的「桓」字拿去用在異民族的族名上,  怕會有點問題,身為亡國之虜的陳壽小心謹慎,於是找了字音類似的字來代用。  附帶一提:《漢書》正文裡「烏桓」二字出現的次數,       壓倒性地多過「烏丸」。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7.105.3.52

02/02 14:10, , 1F
推, 感謝分享 XD
02/02 14:10, 1F

02/02 17:31, , 2F
推~~
02/02 17:31, 2F

02/02 18:59, , 3F
02/02 18:59, 3F

02/02 21:21, , 4F
陳壽沒必要小心謹慎吧?那時的魏國實權早已被司馬氏掌控
02/02 21:21, 4F

02/02 21:23, , 5F
所以陳壽所修之史也不需要擔心觸怒魏國曹氏宗族吧?
02/02 21:23, 5F

02/02 21:26, , 6F
還有傳言陳壽祖先因過失而被諸葛亮逞處所以在史書上
02/02 21:26, 6F

02/02 21:28, , 7F
貶低諸葛亮,但在我看來陳壽所修之三國志還挺客觀公正
02/02 21:28, 7F

02/02 22:49, , 8F
晉受禪於魏,形式上對魏不能不展現其尊重,以維護承繼天命
02/02 22:49, 8F

02/02 22:51, , 9F
的正當性基礎。文字的諱用在當時也已相當講究,而歷經亡國
02/02 22:51, 9F

02/02 22:52, , 10F
之痛者的謹細慎微心情,值得試著細加體會。陳壽之論諸葛亮
02/02 22:52, 10F

02/02 22:53, , 11F
的筆下深意,有許多人已經談論過,正反意見紛陳,相當有意
02/02 22:53, 11F

02/02 22:55, , 12F
思。我比較贊成陳壽的評論是在顧及司馬懿的面子之考量下而
02/02 22:55, 12F

02/02 22:55, , 13F
努力把對諸葛亮的肯定意見說得含蓄的見解。
02/02 22:55, 13F

02/02 23:06, , 14F
推烏桓→烏丸的推論。以前都沒多想。這就像吳懿變吳
02/02 23:06, 14F

02/02 23:07, , 15F
壹一樣。而且兩例都是發音接近。
02/02 23:07, 15F

02/03 22:43, , 16F
樓上 吳懿變吳壹不是為了避諱嗎?
02/03 22:43, 16F

02/05 18:35, , 17F
所以避「桓」作「丸」也是為了避諱囉。
02/05 18:35, 17F

02/05 18:35, , 18F
題外話:「桓」與「丸」在《廣韻》是完全同音!
02/05 18:35, 18F

02/05 18:36, , 19F
連《西儒耳目資》裡都認為他們是同音。
02/05 18:36, 19F

02/05 18:36, , 20F
不知後來為何分化了。
02/05 18:36, 20F

02/05 18:41, , 21F
補圖:《西儒耳目資》第四十一攝 http://ppt.cc/zf8_
02/05 18:41, 21F

02/05 20:03, , 22F
原來焦觸這麼有格!!
02/05 20:03, 22F

02/07 09:54, , 23F
不是避諱。避諱原則上只避名,不避字。孟達避劉備叔父改字是
02/07 09:54, 23F

02/07 09:56, , 24F
很罕見的例子。原則上也不會避曹丕,因為有「已祧不諱」之例
02/07 09:56, 24F

02/07 10:12, , 25F
已祧不諱用得不準確,但晉人沒必要避魏人的諱。
02/07 10:12, 25F

02/08 13:53, , 26F
孟達的例子真的很罕見,若要發揮的話,甚至可說這牽涉到孟
02/08 13:53, 26F

02/08 13:56, , 27F
達的人品了~~至於烏桓改烏丸這個推測,廣義上說是避諱似
02/08 13:56, 27F

02/08 13:56, , 28F
乎也可以,或者更可說是一種謹慎心理下的用字選擇。
02/08 13:56, 28F

02/08 13:58, , 29F
看了k大說的《西儒耳目資》也覺得很有趣,之前我未細查字典
02/08 13:58, 29F

02/08 13:59, , 30F
原來古代「桓」、「丸」是相同的反切音,而不只是字音相近
02/08 13:59, 30F

02/08 13:59, , 31F
而已~~。
02/08 13:59, 31F
文章代碼(AID): #1H38lIv- (SAN-YanYi)
文章代碼(AID): #1H38lIv- (SAN-YanY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