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章] 全球化或者是要主體性?

看板PublicIssue作者 ( )時間10年前 (2014/05/20 22:04), 編輯推噓10(1223)
留言17則, 1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2 (看更多)
http://blog.roodo.com/aurorahope/archives/28190698.html 全球化或者是要主體性? [馬赫.起南] 上個月歐洲公視ARTE的《哲學》節目談到了全球化,主持人Raphaël Enthoven 說:「世界公民主義(cosmopolitisme)比起全球化被正面看待,前者是寬容、開放、普世 的擔保,後者就經常帶來奴役。」來賓教授Pierre Guenancia立刻回應:「這是既成事實 ,全球化不是哪一位公民的意志,它比較是一些市場、經濟與貨幣的事件與行動所造成的 ,讓我們突然發現世界已經變成一個大市場了。」不久,主持人又提到馬克思主義學者 André Tosel對於全球化的見解:「把勞動對於資本的臣服進行國際化。」在較為左傾的 歐陸,如此對於全球化採取警戒立場的,可說是相當主流。 左傾立場敵視全球化,早在1848年馬克思的《共產黨宣言》裏即可見:資本主義 註定會摧毀古老的生產模式,造成「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階級剝削必 然走向全球規模,資本主義和全球化是成立在相同的基礎之上。時至今日,全球化不僅沒 有促使南北世界(貧富國家之別)不平等有所趨弱,在各國境與區域之內,也不停地促成下 述二者間距的擴大:一邊是那些有能力將自我整合進世界市場的人,一邊是那些沒有足夠 的經濟、文化、政治資源來面對國際競爭的人。 為反制全球化以功利邏輯作為至上準則、為修補全球化造成經濟與社會正義、民 主、環保、人權等等傷害,有許多另類全球化運動(les mouvements altermondialistes) 的提出,但台灣參與的程度很低;作為一個在國際舞台被封殺的國家,台灣總欲毫無保留 地擁抱全球化機會,認為它代表著拼經濟、反鎖國、有世界觀,但這樣的態度其實是來自 以下四項誤解。 四項對於全球化的誤解 首先,我們把全球化與世界公民主義搞混了,誤將後者的優點視為前者必然引導 出來的成果,然而,二者在本質上卻是對立的:前者是以經濟流動作為主導,後者則是訴 求人文價值及普世性;前者是一個將世界均質化(homogénéisation)的力量,努力將人 們去土地連結、去傳統連結,後者則是尊重獨特性的存在,強調對多樣性的寬容;前者是 努力將人類客體化為跨國品牌之下一成不變的消費者,後者則是強調人們要去思考、要有 主動性、要保有主體性。於是,當我們訴求世界公民主義之價值時,其實剛好是必須去提 防全球化,而不是擁抱。 再者,我們經常只看到全球化的機會而沒有看到其破壞力,或者誤認為本島之上 人人都可以是全球化機會的選民;從台灣加入WTO 到兩岸經貿緊密交流,只要去檢視其間 購買力的演化,就可知絕大部份的台灣人都是全球化的魯蛇 (loser)。橫在眼前的服貿與 自經區政策,政府無力擔保大多數人的利益,卻只要庶民們勇於面對全球化競爭,這是無 視於社會既存的不平等,並要放手讓此不平等加劇。 第三點涉及對於全球化的本質誤解:認為全球化必然只會有一個可能、無從選擇 ,以致於均質化或是奴役規模擴大等等命運均是不可違逆的。新自由(néo-libre)觀點與 簡單的唯物主義決定論分屬左右不同理論陣營,卻同樣落入此誤解裏;前者認為全球化只 會順從著絕對的「市場法則」進行,各地傳統、習俗、社會舊階序、政治權力均無法與之 抵抗,全球化的生滅、走向皆非人為所能約束;後者則認為是溝通科技的演進造成了全球 化、造成了生產與消費模式的變化,因此,當資訊與溝通幅員以不可逆之勢擴至全球時, 其政治結果亦不可逆。 上述誤解已引起學界不少批評,批評有些是承繼著Karl Polanyi的遺產,論證「 市場法則」不是外在於人類經驗而固有存在著的,它是歷史性及社會性的建構,於是,不 同社會實體與文化實體產生不同的約束,全球化也應有存在多元樣貌的可能。 另外的批評,則是認為「市場法則」在全球化的角色被過度地誇大,這些人認為 我們必須回到政治來重新認識全球化,因為當我們談到溝通科技進步、貿易自由化與跨國 企業的躍昇等等,不論是全球化的因或果,其實全都也是政治選擇的結果;而當我們說歐 盟的形成、蘇聯的瓦解、中國的改革開放是鋪陳出今日全球化最重要時機時,這些歷史事 件均由政治選擇所主導產生。 最後一項誤解是關於國家(Etat)與國族(nation)。承如Jürgen Habermas(1998) 的看法:「相對於國族國家錨定於領土之上,全球化這名詞則帶有著浮漲中河川的形象, 它將顛覆掉彊界的控制,甚至有可能觸發國家結構的崩潰。」這樣的預言其實遠非事實, 儘管我們必須承認全球化不斷地侵蝕著國家主權:跨國政府組織與跨國企業在數量與權力 地位均不斷提高,但是,不僅這些跨國政府組織仍是以傳統國家作為唯一的權利者,在諸 多經濟活動裏:如吸引跨國公司、促成技術的成熟、以海關調節貿易、金融交易與貨幣波 動的干預…,國家控制仍是最有靭性的存在。 在全球化的潮流下,有人認為國家的式微將導致國族意義的消逝,有人則認為縱 然傳統主權國家的特有權力不會完全消失,如上一段所述,但以國家彊界作為想像共同體 將會崩解。研究全球化的人類學家Ulf Hannerz(1996)承認國族的確不如往日重要,但是 ,他仍強調國族不僅一直會是個人建構認同的最重要資源,對於思考過去與未來,國族也 會比其他任何類別的附著來得有效力。在認同領域裏,我們仍找不到國族的替代品或有力 的挑戰對手。 甚至,全球化裏還存在一個有趣的矛盾現象:國家霸權所受到的威脅,不僅來自 上方:跨國政府組織、跨國企業,同時也有來自下方的:地方、文化或宗教性質的特別主 義,如南斯拉夫化為多個國家、西歐也面臨一些地方主義的烽火連天(蘇格蘭、加泰隆尼 亞的獨立都愈來愈真實),大型而有壓迫性的國族認同被鬆動之後,反帶來小型而被壓抑 的國族認同出現的空間,台灣認同的興起其實也是同屬於這個全球化意外的副產品,我們 絕不能說台灣認同是「無視全球化浪潮」。 台灣現下所進行的國族認同轉型,其實是一條從被去主體性走向主體性確認的道 路,就近日新聞來看,反服貿與反自經區之所以會取得大多數台灣人的認同,部份正是因 為在這條轉型道路上,該建構中的主體性很容易因為台灣與中國的均質化而半路夭折,是 故我們對於這些以全球化為名的交流與作為會如此提防。 為主體性確認作辯護 凡談起彊界、認同、國族,這些名詞經常被誤認為是要去建築一個封閉世界 (univers clos):內捲的、排外的,並拿來與全球化作對立詮釋,特別是台灣有著其特殊 的地緣政治:訴求主體性有可能導致出現在國際場合的機會被降低;然而,全球化不該被 太過於正面看待,主體性的確認也不該被負面看待,二者的立場也並非純然對立的,後者 有時是可以抵禦前者之弊,有時可以有助於產生對於前者更佳的參與與適應,我們試著以 下列三點替主體性的確認進行辯護。 首先,對於全球化禍害的防備,主體性是必要的基礎工具;防備之道唯有靠政治 意志的集結,而所有的政治必然是地方性政治,正如同盧梭(1755)所言:「當人類的情感 昇華,延展至全地球而弱化時,在韃靼的災禍、在日本的災禍,甚至是歐洲人民的,都無 法讓我們有所觸動了。」嚷嚷著不分親疏愛所有的人往往不愛任何人;同理,當大批工廠 外移至中國,大中國主義者並不會對台灣失業率大增而皺眉頭,因為工廠外移並不會減少 其所認知「全體中國人」的工作機會;主體性的確認,其實是在確定團結(solidarité) 與政治權力分享團體兩個範圍的相符,如此我們才能有效率地去對付全球化帶給該政治實 體的負面效應。 第二,在全球化與世界公民主義的本質對立裏,主體性的確認其實是可以支援後 者的:土地認同是抵抗全球化帶來均質化的防禦武器,有主權才有可能對於現有寬容性進 行制度性保障,彊界不是控制而是提供選擇,相反地,傾中則是放棄華語世界國族的多樣 性。 第三,若我們經上述討論,對全球化的本質有重新認識,則不妨將國族認同視為 一種參與全球化的策略與姿態;建構派的人類學家愈來愈重視認同的積極性,視之為一種 產生新適應的集體創作,如人類學家Jonathan Friedman把認同視為一種策略,一種取得 與世界彼此定位的策略;在此立場上,國族認同即是在強調自身擁有著政治與文化的獨特 性(singularité),不將自我讓渡給所謂「外於人類社會獨立的市場法則」,正視我方可 以有的政治選擇,以尋覓全球化中最適宜我方的可能性;簡言之,主體性的確認即是以主 動態度去建立與世界關聯的橋。 生活型態依土地而產生變異,這是件不會變的事,全球化的均質化力量再強,也 不會帶來地方性的死亡,它只能使得「鎖國式的認同」成為一種抹黑用的辭藻,因為它在 現實上已是不再可能;拜全球化所賜,本世紀的國族認同創作或多或少會有克里奧化 (créolisation)的現象:我們已很難再把所謂的地方性與所謂的世界性清楚區別,因為每 個地方認同都將是集合了一些世界元素進行獨特的混血。然而,我們仍需檢討這樣的克里 奧化是如何形成:哪些是跨國資本主導的市場力量所致?哪些是帝國勢力?哪些是威權統 治的殘留?主體性的確認將會是一場漫長的討論,關於我們如何面對自身傷痕史、如何抵 抗巨大中心的吸附、如何自許在國際的定位,歷史與展望將在此連結起來,漸漸產生突破 地緣政治封鎖的意志與力量。 參考資料 ARTE - PHILOSOPHIE - COSMOPOLITISME http://videos.arte.tv/fr/videos/philosophie-cosmopolitisme-bonus--7830686.html Ulf Hannerz, Transnational Connections: Culture, People, Places (1996) Jonathan Friedman, The Past in the Future: History and the Politics of Identity (1992) Jean-Marc Siroën, L’État-nation survivra-t-il à la mondialisation ? http://www.dauphine.fr/siroen/epi.pdf 延伸閱讀 文明或文化的抉擇,南非新認同的啟示[馬赫.起南] http://tinyurl.com/qe7wchm (作者為歷史學博士候選人,現居法國;本文出刊後會刊於個人網誌 http://goo.gl/H3ty4S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63.25.99.64 ※ 文章網址: http://www.ptt.cc/bbs/PublicIssue/M.1400594664.A.405.html

05/20 22:22, , 1F
05/20 22:22, 1F

05/20 22:28, , 2F
05/20 22:28, 2F

05/20 22:34, , 3F
05/20 22:34, 3F

05/20 22:36, , 4F
好文 先推 看到一半就知道優文
05/20 22:36, 4F

05/20 22:43, , 5F
吳叡人老師也有談過全球化和帝國主義的問題
05/20 22:43, 5F

05/20 22:43, , 6F

05/20 22:44, , 7F
吳老師的口條很優美推薦用耳機聽XD
05/20 22:44, 7F

05/20 22:51, , 8F
唉 我是理組的 這篇用字遣詞有點艱澀 有空我在翻譯一下
05/20 22:51, 8F

05/20 23:07, , 9F
05/20 23:07, 9F

05/21 00:03, , 10F
推,身為島國的我們不可不知全球化的利弊得失
05/21 00:03, 10F

05/21 00:04, , 11F
這篇有問題
05/21 00:04, 11F

05/21 00:22, , 12F
馬克思要建立全世界共同的蘇維埃之類的,這就不是全球化
05/21 00:22, 12F

05/21 00:22, , 13F
嗎?
05/21 00:22, 13F

05/21 00:31, , 14F
馬克思根本沒聽過蘇維埃
05/21 00:31, 14F

05/21 00:38, , 15F
例子舉錯了,但就是建立起世界主義的東西
05/21 00:38, 15F

05/21 03:00, , 16F
推好文
05/21 03:00, 16F

05/21 13:38, , 17F
回過頭來看你這篇噓文 的確什麼都要推向全球化討論
05/21 13:38, 17F
文章代碼(AID): #1JUs3eG5 (PublicIssue)
文章代碼(AID): #1JUs3eG5 (PublicIssu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