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TPP談判 美反問:台灣準備好了嗎

看板Policy作者時間13年前 (2011/07/07 21:16), 編輯推噓15(15030)
留言45則, 1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6 (看更多)
我來分享一下我目前從農的做法,但是對於這個板應該沒有任何助益,純分享。 這個板的板風就是要有數據資料,要以國家政策整體面去看, 但是有多產業有數據上看不到的東西,沒接觸過也不知道。 就數據上,農業的確一點競爭力也沒有,要整併,要升級也講了好幾年。 事實就是成效不大,跟別的國家比起來成本過高,縱然有些農產品技術頗高, 但是常常沒幾年對岸就有一樣的技術,更便宜的生產成本。 我要說的層級可能沒那麼高,就目前一般小農的做法! 其實現在從農沒有那麼辛苦了,跟過去老一輩農夫比起來,其實很輕鬆了。 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銷售方式的改變! 我目前在花蓮租了兩甲八分地,種植稻米和雜糧作物。稻米兩甲,雜糧六分, 另外兩分是我租的農舍後面菜園,種些自己吃的蔬菜水果。 稻米一年兩收,裏作種小麥,所以兩甲地一年有三份收入,一期、二期稻和一期麥。 稻米採自然農法(BD),目前沒作有機認證(之後再談),強調無農藥無化肥(無毒)。 一甲地一期稻預計收三千公斤濕穀,烘乾打八折,碾米再打六折, 所以大概有1440公斤白米,兩甲共2880公斤。 我的米一公斤售價100元,自產自銷,所以一年稻米收入大概有五十七萬。 成本大概二十萬(打田、插秧、施肥、割稻、烘米、碾米、包裝等)。 小麥二期稻收割後種植,去年是試種,所以沒有較精確的數值, 預估大概一甲地可以收兩千公斤,一公斤收購價30元(去年價格),年收十二萬, 成本預估六萬,所以這兩甲稻麥大概可賺四十三萬左右,平均月薪三萬五。 雜糧我是種植玉米、地瓜、南瓜、番茄、綠豆、紅豆、黃豆等, 我舉玉米為例好了,玉米一年四季皆可種植,土壤不限,可旱作(有水淹過比較好吃), 產期約三個月(夏天兩個半月,冬天三個半月),一年可種三期(種完打田要等腐熟), 一分地一期大概可產三百公斤(甜玉米,豐收四百公斤,歉收兩百公斤), 一樣自然農法,自產自銷,一公斤售價一百,所以一分地一年產值大約九萬, 成本很低,大概一期三四千,算五千,一年一萬五,所以種玉米一分地大概可賺七萬五。 其他雜糧就不舉例了,所以就目前照我的規模看來,從農收入其實養家溫飽還OK啦, 賺不到大錢,也餓不死。 這樣的經營模式有些關鍵點,第一,盡量自己賣。第二,要有穩定的客戶。 自己賣的好處是把中盤商的利潤拿來和終端消費者共享! 例如白米,一般無農藥無化肥,或有機的稻米售價大多一公斤超過一百, 但是農會或糧商的收購價非常低,我把中間的利潤拿來,一部分給消費者,降低售價, 一部分給我自己,增加利潤。 雖然自己銷售的成本增加,但是利潤卻提高,終端售價反而降低,消費者更容易接受。 再來是穩定的客戶。我的作法是CSA,社區支援型農業。 基本概念是找一群人,吃的,甚至用的都跟一位農夫或一個農場購買。 我的客戶就是我的親朋好友,不用多,20戶就夠了,夠養活一位農夫。 市場也不用作大,寧可有很多這樣的小農,一群群自成社團。 這樣的客戶有什麼好處?第一,忠誠度非常高,因為認識你,跟你很熟, 所以有需要作有機驗證嗎?不需要,他們信任你,知道你的理念和作法。 有需要作價格競爭嗎?不需要,他們支持你,願意多付一些價錢讓你繼續。 需要作行銷活動嗎?其實不太需要,可以省下行銷費用來降低成本或售價。 這樣的農業經營模式在數據上顯示得出來嗎?顯示不出來,但是卻實際上存在。 現在有愈來愈多的小農大致是走這樣的模式經營,工作時間也不長,甚至可以說很懶! 現在夏季,早上四點半工作到八、九點,下午三點工作到六、七點,大概也八個小時, 沒特別辛苦,太陽太大也不用去曬(我是啦),下雨天就是放假天XD。 而且也不用天天這樣做,有事才做,沒事就放假,也因為休閒時間很多, 所以半農半X也很風行,X就是你別的專長,例如設計、寫作、烘培等。 這又是另外的收入,而且是你的興趣,想做的事。 就心靈豐富度而言,我覺得比上班族好很多; 而且從農有時間帶小孩,可以陪小朋友成長,我想這是很多爸爸媽媽的夢想。 以上這些在數據上是看不到的,在這個板可能會被當作個案,對國家競爭力沒貢獻, 想想也的確是如此,只顧自己(內需)不顧國家發展(外銷)也是一種自私, 就看是從哪個角度! 順便來回覆一些問題。 oodh大算出的一公頃八十萬收入是被數據誤導, 例如:台灣農戶平均一戶只有 0.8公頃以下的田 實際上農戶不一定實際有從事農作,就我而言,我的地總共和四位地主承租, 這樣就算四戶了,但實際耕作只有我一人,而且我還不在數據調查內, 因為我不是農民,我連小地主大佃農的承租資格也沒有,所以我是用人頭幫我租地! 這個人頭當然不會白白幫你辦租地幫你跑農會跑地主,那他的利益在哪? 補助,對,就是補助,他可以申請許多補助,包含有機驗證的獎勵金, 所以實際從事農作的我沒辦法拿任何補助,沒做農作的人拿走了, 我要租地付給人頭租金,人頭不跟我多收租金賺補助,地主因小地主大佃農也有補助, 各取所需。 所以 台灣農戶平均一戶只有 0.8公頃以下的田 跟實際有耕作的面積差異很大。 還有oodh算到三獲區,其實台灣大多兩獲啦,而且收購價高屏三獲區我記得不高, 最高的應該是池上、關山、富里、玉里那邊,有機米一包濕穀都破千,價錢很好。 至於產量,我今天問我老師,一分地的確有可能收到一千公斤,穗肥灑多就有, 但是不會好吃,而且非常容易倒伏,容易生病。一般農民不太會這樣做,風險太高。 以上純分享,希望不要淪為筆戰^^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220.138.181.97

07/07 21:29, , 1F
推經驗分享
07/07 21:29, 1F

07/07 21:32, , 2F
有機認證我知道的是要多繳錢去上課 而且認證員常常不會比
07/07 21:32, 2F

07/07 21:32, , 3F
農戶專業 所以雖然市面上有主婦等幾個主流認證 但還是很
07/07 21:32, 3F

07/07 21:32, , 4F
多農戶沒有認證...(這篇可以借我轉回個版分享嗎?)
07/07 21:32, 4F

07/07 21:57, , 5F
現在農糧署有補助有機認證,基本上幾乎是全額補助了,
07/07 21:57, 5F

07/07 21:57, , 6F
拿納稅人的錢補貼給有機認證公司,這公平正義嘛......
07/07 21:57, 6F

07/07 21:58, , 7F
我是覺得不妥啦,所以我不太想去做認證!歡迎轉載^^
07/07 21:58, 7F

07/07 22:32, , 8F
推,太佩服了
07/07 22:32, 8F

07/07 22:56, , 9F
一般都兩獲 都種米第三獲會很差 要給地休息
07/07 22:56, 9F

07/07 22:57, , 10F
佩服 半農半X
07/07 22:57, 10F

07/07 23:39, , 11F
很客觀...又是實作者...佩服
07/07 23:39, 11F

07/07 23:42, , 12F
推這篇,有實際經驗分享才能推算正確的數據....
07/07 23:42, 12F

07/08 01:17, , 13F
l大的經驗裡其實可以看到另一條農產政策的方向,也就是由政府
07/08 01:17, 13F

07/08 01:18, , 14F
公辦或扶植通路商; 如果在地生產的農作真的有比較好,如果
07/08 01:18, 14F

07/08 01:19, , 15F
未經認證的有機確實有相當市場,那就建立起願意提倡這套的通
07/08 01:19, 15F

07/08 01:19, , 16F
路;消極點 像中國現在會下令賣場要設專區賣當地農產品;積極
07/08 01:19, 16F

07/08 01:20, , 17F
點就擴大農會產銷辦功能,現在各縣農會幾乎都有超市 -- 這就
07/08 01:20, 17F

07/08 01:21, , 18F
太多餘了,把不相干的生活用品拿掉、退租超市的大店面,改像
07/08 01:21, 18F

07/08 01:22, , 19F
7-11那樣找小店面,或褣大賣場租專區,由農會有效經營通路的
07/08 01:22, 19F

07/08 01:22, , 20F
話,也就可以大方地開放進口 -- 在稅制上是公平的,但台灣的
07/08 01:22, 20F

07/08 01:23, , 21F
主流通路都愛買本地貨的話影響就不大,就像南韓人愛用三星
07/08 01:23, 21F

07/08 01:23, , 22F
反正你打不進這個市場,那關稅就沒有差了; 但這前提是
07/08 01:23, 22F

07/08 01:24, , 23F
在地的產品真的有比較好嗎? 或者說 真的有辦法以在地為形象
07/08 01:24, 23F

07/08 01:25, , 24F
建立主流通路嗎? -- 還要思考現有中大盤會怎麼反應
07/08 01:25, 24F

07/08 01:26, , 25F
我有另一個想法,倘若台灣的農業放棄外銷,那麼是否
07/08 01:26, 25F

07/08 01:26, , 26F
反而可以增加一些生技的東西,或者改良耕法,
07/08 01:26, 26F

07/08 01:27, , 27F
一方面以小合作社內部分配,但另一方面可以請他們協
07/08 01:27, 27F

07/08 01:27, , 28F
助改良耕法與生技合,這樣是不是也可以增加他們的額
07/08 01:27, 28F

07/08 01:28, , 29F
外收入,政府只需要從中防止這種交易的合理與公平,
07/08 01:28, 29F

07/08 01:29, , 30F
既可以解決農業問題,也等於是讓農人自行轉型,
07/08 01:29, 30F

07/08 01:30, , 31F
再者貿易不只是商品間貿易,還可以是勞務或技術貿易
07/08 01:30, 31F

07/08 02:22, , 32F
投入生技的成本和門檻應該是比扮手禮高很多啦,這也就意味著
07/08 02:22, 32F

07/08 02:23, , 33F
一定預算 和 研發人力的投入 能協助轉型的戶數會小很多
07/08 02:23, 33F

07/08 05:49, , 34F
喔,我也只是試著看能否延續之前曾提出的東西,謝謝
07/08 05:49, 34F

07/08 09:38, , 35F
求新求變 有骨氣
07/08 09:38, 35F

07/08 10:36, , 36F
感謝經驗分享
07/08 10:36, 36F

07/08 13:06, , 37F
mail回去給親朋好友~
07/08 13:06, 37F
kuca:轉錄至看板 GreenParty 07/08 15:42

07/08 22:48, , 38F
外銷本來就不可能
07/08 22:48, 38F

07/08 23:06, , 39F
第一線經歷好文,借轉感謝!
07/08 23:06, 39F
camouflage10:轉錄至看板 Ecophilia 07/08 23:06

07/09 00:54, , 40F
good
07/09 00:54, 40F

07/09 23:10, , 41F
大推!!在地農業好
07/09 23:10, 41F

07/10 13:52, , 42F
各位我只是一個卑微的小農而已,沒那麼厲害啦!做得比
07/10 13:52, 42F

07/10 13:53, , 43F
我好的非常多,媒體報導也很多,大家如果有興趣可以去
07/10 13:53, 43F

07/10 13:54, , 44F
搜尋。想要從農沒那麼困難,也很多種方式,像大王菜舖
07/10 13:54, 44F

07/10 13:55, , 45F
子的模式也經營得非常好,也是CSA,層級比我大很多!
07/10 13:55, 45F
文章代碼(AID): #1E5R7BgO (Polic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E5R7BgO (Polic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