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平行板電容作功問題

看板Physics作者 (我的冒險生活)時間12年前 (2012/04/07 00:41),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3 (看更多)
兩種做法是等價的,只是一般大學textbook比較少去釐清這個細節。 可以參考Griffiths静電學單元。 原則上,我們最初是從庫倫定律出發,計算的結果就是(2)採取的。 (當然最原PO的分析細節要做一些修正,容後敘述。) 之後,我們可以推導出直接從電場分布來計算系統總能,此即(1)的做法。 所以一般來說,這兩種方式等價,計算出的結果當然也要一樣, 前提是在處理過程中,不能出錯。 ※ 引述《TDOJ (TDOJ)》之銘言: : 標題: Re: [問題] 平行板電容作功問題 : 時間: Fri Apr 6 23:06:18 2012 : : ※ 引述《TRobinson (Robinson)》之銘言: : : 請問一下版上的朋友們 : : 假如一平行板電容 電荷數固定 把它們從x1的距離分開到x2所作的功? : : 我的作法: : : 1.用電容的能量來算 原本的能量 Q^2/2C1 經由作功後變為 Q^2/2C1 : : 相減即為手作的功==Q^2/εA(x2-x1)*1/2 : : 2.但用W=F*S來算結果卻不同了,電場= Q/εA(平行板面積) : : W=E*Q*delta x =Q^2/εA(x2-x1) : : 兩個算出來的答案不一樣 請問為什麼呢? 感謝!! 這裡的關鍵在於,當你要考慮庫倫力的時候,是以電荷乘上該處電場的。 Q/(εA) 卻是正負電荷在電容間電場的耦合,不代表平行板正電荷所在處的電場。 因為該處正電荷,不會對自己所在的位置提供淨電場的貢獻。 (否則,一個帶電粒子本身豈不是會因為被自身提供的淨電場作用而加速嗎?) 因此你只能計算負電荷提供的電場,因此是 (1/2)Q/(εA)。  : : 推 xgcj:2的電場是對方的 所以是一半 04/03 14:23 : → xgcj:單ㄧ平板電廠是1/2 : : : 我以前做普物習題時也覺得這應該是正確的解釋 : : 不過後來發現這樣說會有問題 : : 因為在計算其中一塊平行板的受力的時候(用2.的算法) : : 該平行板自己產生的電場只會造成內力 : : 然後內力會抵銷,所以無論用兩塊平行板造成的電場來算,還是用一塊的來算 : : 結果應該都會一樣才對,但是在這個問題算出來卻很明顯不一樣 就算用(2)的做法,只過程沒出錯,結論就會是一樣的。 關鍵在於,不能誤把"某電荷發出的電力線與該電荷自身的作用"也計算進去。 : : : : 其實2.算錯的原因是因為把Q/εA當作整個平行板受到的電場 : : 而忘記了平行板其實是有厚度的 : : 若考慮平行板的厚度 : : 然後平行板中的電場是由Q/εA線性的下降到0,故平行板中的平均電場是Q/2εA : : 所以平行板受到的力就是Q^2/2εA,這才是1/2的的來由 考慮厚度也只是為了方便理解做出來的模型罷了, 不見得是比較自然或必要的做法。 因為静電場和靜磁場不同之處就在於,靜電場不是封閉的。 所以他會中斷,也因此有考慮淨電荷的地方,就會存在電場的"不連續面"。 在平行板電容的例子裡,恰巧正電荷的外部,一面是E,一面是0。 這是基於正負電荷提供的電場耦合的結果。 可是在正電荷本身所在之處,因為只能考慮負電荷提供的電場, 所以恰巧為(1/2)E。 所以你也可以說,這和是否考慮厚度,本質上無關的。 考慮厚度只是便於理解或教學,但是不會影響分析上的本質。 : : :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 From: 118.169.217.72 : → TDOJ:可以參考費曼講義II的8-2 04/06 23:07 : 推 xgcj:YES!U R RIGHT 04/06 23:09 : → chungweitw:I don't see the difference. :p 04/06 23:11 : → xgcj:不過說真的 理想的平形板不用考慮厚度 04/06 23:15 : → TDOJ:有一些東西是近似不掉的XD 04/06 23:21 : → chungweitw:Why not? The force one plate comes from the other 04/06 23:25 : → chungweitw:plate. 04/06 23:25 : → chungweitw: ^ on 04/06 23:25 : → chungweitw:so it's just Q/2εA 04/06 23:26 : → spencer90235:沒差吧 系統選不一樣而已 一個是兩平板 一個是總電場 04/06 23:47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01.13.51.74
文章代碼(AID): #1FVnoZn1 (Physics)
文章代碼(AID): #1FVnoZn1 (Phys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