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新聞] 台灣獎學金誘人 外籍生倍數成長

看板PhD作者 (Alama)時間14年前 (2009/09/14 23:47), 編輯推噓6(6012)
留言18則, 8人參與, 5年前最新討論串2/6 (看更多)
※ 引述《CCY0927 (只是個暱稱罷了)》之銘言: : http://www.udn.com/2009/9/12/NEWS/NATIONAL/NAT5/5130928.shtml : 台灣獎學金誘人 外籍生倍數成長 : 【聯合報╱記者陳智華/台北報導】 2009.09.12 06:07 am : 教育部與外交部等部會5年前設置「台灣獎學金」,金額比不少大學的獎學金多,成 : 為吸引更多外籍生來台就讀的一大誘因,從93年度的555人,倍增到98學年度的1385 : 人,直接讀學位的人數也增加。 : 教育部表示,台灣獎學金受獎人98學年度有1385人,就讀學位以大學605人最多,占 : 43.68%;其次為碩士361人,占26.06%;博士215人,占15.52%;先修華語人數逐年降 : 低,比例為14.73%。 : 台灣獎學金除提供外籍學生來回機票,還有每個月2萬5千元到3萬元獎學金,有的學 : 生表示,已足夠支付學雜費和生活費,不少學生都稱讚。 : 來自海地的艾米勒就是一例,申請到台灣獎學金,目前在淡江大學財經研究所就讀。 : 他說,台灣是海地很好的邦交國,來台就讀,由於獎學金可拿5年,台灣民眾也很親 : 切,還想繼續念博士。 : 【2009/09/12 聯合報】@ http://udn.com/ 我是有點懷疑這些外籍生的素質. 以台清交來說好了. 是否素質有高於本國生的平均 水準. 如果沒有...那搞這個意義何在? 當然如果素質不錯的話,算我沒說. 另外一個是結構性的問題. 假設我們現在有足夠的國際一流的學生了(我懷疑基本上 也不成立), 卻沒有足夠的國際水準的師資 (真正有再幹活的助理教授,正副教授.... 那種從美國回來養老的"院士"我們是不缺啦) 這樣子真得會有搞頭嗎?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14.37.131.92 ※ 編輯: Alamy 來自: 114.37.131.92 (09/14 23:49)

09/14 23:49, , 1F
找這些外籍生來台灣重點不在研究,在交朋友
09/14 23:49, 1F

09/15 00:00, , 2F
大多數外籍生來台是為了學習語言 學完就往中國市場跳了
09/15 00:00, 2F

09/15 00:01, , 3F
會選擇台灣主要是考量整體環境品質與安全性較大陸好
09/15 00:01, 3F

09/15 07:11, , 4F
"國際化"
09/15 07:11, 4F

09/15 11:41, , 5F
五年五百億要算外籍生的人數和比率
09/15 11:41, 5F

09/15 11:42, , 6F
是一個變相計算國際化程度的指標,當然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09/15 11:42, 6F

09/15 13:03, , 7F
可以在學校介紹裡,說出有多少不同國籍的人,表示有多
09/15 13:03, 7F

09/15 13:03, , 8F
國際化...
09/15 13:03, 8F

09/15 13:09, , 9F
這個同樣推去美國的名校 我們去那邊的人 素質真的有比
09/15 13:09, 9F

09/15 13:09, , 10F
美國當地收到的人高嗎? 我想多數也是沒有...
09/15 13:09, 10F

09/15 13:10, , 11F
但是難不成外國就不收了嗎 也不是阿
09/15 13:10, 11F

09/15 13:11, , 12F
收外籍生目的 很多時候不只是為了收到素質好的學生而已
09/15 13:11, 12F

09/15 14:48, , 13F
就我所知,台灣到美國留學生的考試成績一般是比美國人好
09/15 14:48, 13F

09/15 14:48, , 14F
我不知道樓上多數人素質沒有比美國當地人高的根據在哪?
09/15 14:48, 14F

09/15 14:50, , 15F
至少我自己在唸的情形是這樣子的 (我唸的系有全美前30)
09/15 14:50, 15F

09/15 16:22, , 16F
不是每個台灣人都是去名校吧? ^^"
09/15 16:22, 16F

09/16 05:56, , 17F
qtzbbztq講的就是美國名校啊
09/16 05:56, 17F

01/06 22:29, 5年前 , 18F
這個同樣推去美國的名校 https://daxiv.com
01/06 22:29, 18F
文章代碼(AID): #1AhcM0Fu (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hcM0Fu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