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關於讀博士班的成績

看板PhD作者 (i love 3151)時間17年前 (2007/04/23 15:56), 編輯推噓7(700)
留言7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19 (看更多)
※ 引述《left (繼續)》之銘言: : ※ 引述《nation (^^)》之銘言: : 有些人認為 要先扎馬步在做研究 : 有些人認為 邊做邊學 需要什麼再補什麼 : 我是屬於後者啦 感覺沒誰對誰錯 : 看個性吧 轉貼一篇翻譯文章(部分),可以讓大家想想。 ---- 出處: Four golden lessons: Advice to students at the start of their scientific careers. Steven Weinberg ─ this article is published in NATURE, vol. 426, November 27, 2003. 作者簡介: 史蒂文‧溫柏格(Steven Weinberg) 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美國理論物理學家,得克薩斯大學物理學和天文學 教授。1933年5月3日生于紐約市,1954年畢業於康內爾大學,後赴丹麥哥本哈根 大學理論物理研究所當研究生,1957年獲普林斯頓大學哲學博士學位。美國科學院 院士,獲1991年美國國家科學獎章。主要研究領域是基本粒子和量子場論,主要貢 獻是在1967年引入對稱性自發破缺機製(希格斯機制),解釋了光子和中間玻色子 的質量差異,在規範場論的基礎上建立了電弱統一理論。該理論所預言的中性弱流, 于1973年首次在歐洲核子中心由實驗證實。因此榮獲1979年諾貝爾物理學獎。 本文: 史蒂文‧溫伯格︰給剛邁入科學生涯的學生的四條黃金忠告 我得到大學學位已經是百八十年前的事了。那時物理文獻在我眼裡就像未經探索的汪 洋大海,我必須勘測它每個部分之后才能開始自己的研究。做任何事情前怎么能不先 了解所有已做的工作呢?萬幸的是,在我做研究生的第一年碰到了一些資深的物理學家, 他們罔顧我憂心忡忡的反對,堅持我應該先開始研究,而在研究的過程中學習所需的東 西。這可是生死悠關的事。我驚訝地發現他們的意見是可行的。我很快拿到了一個博士 學位。雖然拿到博士學位時我對物理學還幾乎是一無所知,但我的確得到一個很大的教 益︰沒有人了解所有的知識,你也不必。      另一個忠告就是,如果繼續用海洋比喻的話,當你在大海中搏擊而不是沈沒時, 應該到波濤洶涌的地方去。19世紀60年代末我在麻省理工學院教書時,一個學生找我說 他想去做廣義相對論領域的研究,而不願意做我所在的領域──“基本粒子物理學” 方向的研究。原因是前者的原理已經很清楚,而后者在他看來則是一團亂麻。在我看來 這正是做相反決定的絕好理由。粒子物理學是一個還可以做創造性工作的領域。它在那 時的確亂麻一團,但是從那時起,許多理論物理學家、實驗物理學家的工作把這團亂麻 梳理出來,將所有的(嗯,幾乎所有的)知識納入一個叫做標準模型的美麗理論中。 我的忠告是︰到混亂的地方去,那裡才是行動所在的地方。      我的第三個忠告可能是最難被接受的,就是要原諒自己虛擲時光。要求學生們解決 的問題都是教授們知道可以得到解決的問題(除非教授非常地殘酷)。而且這些問題在 科學上是否重要是無關緊要的,學生必須解決他們的理由是為透過考試。但在現實生活 中,知道哪些問題重要是非常困難的,而且在歷史某一特定時刻你根本無從知道某個問 題是否有解。二十世紀初,幾個重要的物理學家,包括 Lorentz 和Abraham, 想創立一種電子理論,部分原因是為了理解為什麼探測地球相對以太運動的所有嘗試都 失敗了。我們現在知道,他們研究的問題不對。在當時,沒有人能夠創立一個成功的電 子理論,因為量子力學尚未發現。需要到1905年,天才的愛因斯坦認識到正確的問題是 運動在時間空間測量上的效應。沿著這條路線,他創立了相對論。因為你總也不能肯定 哪個才是要研究的正確問題,你在實驗室裡,在書桌前的大部分時間是會虛擲的。如果 你想要有創造性,你就必須習慣于大量時間不是創造性的,習慣于在科學知識的海洋上 停滯不前。      最後,學一點科學史,起碼你所研究的學科的歷史。至少學習科學史可能在你自己 的科學研究中有點用。比如,科學家會不時因相信從培根到庫恩、玻普這些哲學家所提 出的過分簡化的科學模型而受到桎梏。科學史的知識是科學哲學的最好解毒劑。          更重要的是,科學史的知識可以使你覺得自己的工作更有意義。作為一個科學家, 你很可能不會太富裕,你的朋友和親人可能也不理解你正在做的事情。而如果你研究的 是基本粒子物理學這樣的領域,你甚至沒有是在從事一種馬上就有用的工作所帶來的滿 足。但是,認識到你進行的科學工作是歷史的一部分則可以給你帶來極大的滿足。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31.150

04/24 00:35, , 1F
推薦這篇文章
04/24 00:35, 1F

04/24 02:50, , 2F
推這篇文 但第三點忠告看不大懂耶
04/24 02:50, 2F

04/24 04:34, , 3F
推薦這篇文章
04/24 04:34, 3F

04/24 06:12, , 4F
推一個
04/24 06:12, 4F

04/24 13:56, , 5F
title錯了 應是 Four Golden Lessons
04/24 13:56, 5F
※ 編輯: switcherBPC 來自: 211.74.193.17 (04/24 15:00)

04/24 15:00, , 6F
修正
04/24 15:00, 6F

04/24 15:03, , 7F
第三個忠告是說,有時做白工或沒用的創意是不可避免的
04/24 15:03, 7F
文章代碼(AID): #16B6QkHp (PhD)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6B6QkHp (Ph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