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w: [FB] 侯漢廷【陳儀真的運米赴陸嗎?】

看板MdnCNhistory作者 (The Gift)時間7年前 (2017/04/30 00:23), 7年前編輯推噓2(200)
留言2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6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Gossiping 看板 #1P182Tqe ] 作者: Tukhachevsky (總參謀部艦種觀測組組長) 看板: Gossiping 標題: Re: [FB] 侯漢廷【陳儀真的運米赴陸嗎?】 時間: Sat Apr 29 20:01:27 2017 ※ 引述《tigertanktwo (tigertanktwo)》之銘言: : ※ 引述《Tukhachevsky (總參謀部艦種觀測組組長)》之銘言: 其實你所引用的論文,你超譯的部分還滿多的 對被引用者而言其實頗不尊重 : 沒錯,當然是要算在ROC/KMT/蔣匪介石頭上。 : ↑這就是標準的作文式寫法,其實只要貼出1946年後的資料,你就立刻自爆了。 : (你的原文寫得太跳TONE了,這兩句話明明是在說台灣的惡性通膨,你卻把他們放去中國 : 的物價通膨段,我只好「幫」你搬上來免得你自我斷章取義) : http://i.imgur.com/W26lTPA.jpg
我們討論的是一個很混亂的時空,所以有些基本事實我們得先釐清 1. 日本直到1930年代以前,日圓兌美元的匯率為2:1(金本位時代,比值固定) 當時建造,最近話題還滿熱的嘉南大圳,當年的造價是5500萬日幣,換算約2750萬美元。 日本當時建造的戰艦長門,一艘最後造價約4400萬日圓。換言之,嘉南大圳其實就是那個年代的前瞻建設計畫。這個佔年度日本總預算3%的巨大建設,說真的要不是華盛頓擊沉了一堆戰艦,否則還真挪不出預算來蓋。也能理解為何總督府一開始興趣缺缺的原因。 2.1930年代中以後,由於調低貨幣的含金量,日圓兌美元的匯率降低為3.5:1 當時建造的戰艦大和,造價約等於1.5億日圓,換言之等於是長門的近兩倍造價了, 超戰艦對於日本政府的預算負擔如此沈重可見一番。 3.日本政府在禁止日圓兌換黃金後,這段時間要討論日圓與美元的匯率其實是很困難的。 等到戰後,我們只能用戰後初期的匯率,約15:1來討論當時的日圓價值。 4. 在1949年盟總(GHQ)公布道奇線,日圓兌美元匯率定為360:1後,在採用類似休克療法 的金融處理後,日本本土的通膨終於得到抑制。否則在1948年時,日圓兌美元的匯率在 黑市間一度爬升到600:1。 現在我們分段來看被你超譯的吳聰敏教授論文: : 你ROC/KMT在1946年以後的貨幣發行量和躉售物價指數,根本沒把台灣總督府放在眼裡。 : 且貨幣發行量和躉售物價指數是同時成比例的飆漲,你放了多少貨幣,就引發多大的 : 物價飆升。 : 非常明顯,單就貨幣發行量來看,這個和日治時期的台灣總督府缺乏足夠關聯性。 : 1945年~1950年底,台灣的躉售物價指數可是上升了218455.7倍哪 : 我們只要再看貨幣發行的「原因」,便可知道責任在ROC或日本 : http://i.imgur.com/l9Lx1mc.jpg
: 台銀正式移交給ROC的日期是1946年5月20日,資產負債中的「其他資產」餘額暴增到 : 1968百萬圓,裡面台銀對台灣省公庫墊款是776.6百萬圓,對日本國庫墊付款則只有445.4 : 百萬圓。 : 至5月底,便可知貨幣發行原因是台灣省政府的財政惡化,因為台灣省公庫透支「又」 : 暴增到1308.7百萬圓,這已經不再是日本問題。 : 若根據ROC台灣省政府主計處,那麼1946~1950每年都有財政盈餘,那為何還有惡性通膨? : 因為ROC人的低能財政統計,根本就沒有反映出省庫的現金流量,這就是你最愛用的ROC : 的統計功力,各方面都只有一個「爛」字,這還只是冰山一角。 吳師論文第一部分:試圖討論日治末期到1945年底的貨幣發行超量原因(P.6) 他歸納了三點 1.1940年到1945年8月之間, 台銀購入巨額的日本政府公債, 2. 1945年8月至12月之間, 台銀對日本國庫提供巨額墊款, 3, 1945年8月至12月之間, 台銀對保險業提供巨額放款。 關於第一點 吳師論文提到:1945年8月13日, 台銀將省內總行之証券645.99百萬圓, 悉數運 往東京分行。(P.5)。這近6.5億戰爭公債或強迫儲蓄的發行,最後幾乎都轉嫁到 台灣人民上。無論是政府提供的各種獎勵或者強迫購買戰爭債卷(日本一共在台灣發了20億 戰爭債卷+8億強迫儲蓄)。 因此,這6.5億等同日本政府賴帳,我們先把這記上一筆。 (這些戰爭公債的價值非常繁雜,日本人從昭和十四年就開始出售公債,這段時間日元的 幣值其實是在不斷下降中的,這些債卷的價值要怎樣計算是很大的工程,這邊先用肯定低 估的,把戰爭初期與戰後的日圓價值視為相同來考量) 第二點,在論文提到,台銀對日本國庫墊款到1945/12,是4.22億(P.6) 第三點,在註釋8提到,台灣的戰爭保費收入,1945年是860萬元,但賠償金額高達7億多。 日治時代的保險從事業者幾乎都是日本業者,因此這段又等於戰後日本賴帳。 (根據(日)生命保險協會 昭和生命保險史料第五卷 P.50-51的資訊 1945/8時,在台灣的日本各保險公司的有效保單,價值約10億日圓,其中台灣人佔了件數 的70%,金額占總數的64%,約6.5億日圓) 三點總計,日本總賴帳金額約18億,而吳師提到的1946年初到年中對台灣省公庫墊款數字 為7.7億(P.6) 至少到1946年中以前,台灣的貨幣亂發始作俑者到底是誰,你所引的資料完全在打你自己 的臉。 p.s:吳師註釋7中提到:台銀對日本債權在1945年底是30.38億,這與日本在台灣出售的 公債與強迫儲蓄總額約28億的數字非常接近。如果採用這數字來估計,那麼誰搞通貨亂 發,導致戰後物價為了追上貨幣發行量,產生暴漲。這責任比恐怕對你更不利。 順帶一提,根據早就提過的論文 張建俅《二次大戰台灣遭受戰害之研究》,張文中估計 二戰台灣工業損失復原金額為32億。或者該說,大約等於至少新蓋ㄧ座嘉南大圳了。 日本人賴掉了相當於整個台灣戰後工業重建經費,這點不用記在日本人頭上嗎? 接著我們來看戰後初期(依照吳師的定義,這初期要到1950年韓戰爆發)的台銀貨幣供給量 增加的原因,他給了四點: 1.1946年上半, 台銀對省公庫墊款, 2. 1946年下半至1948年之間, 台銀對公營企業放款, 3.1948年8月到10月底, 上海熱錢流入, 4.1948年11月至1950年底, 對中央政府軍政機關墊借。 在當時很混亂的狀況下,這個時間點持續太長,比方1946年上半年貨幣增發的主因是對省 公庫墊款、1946上半到1948對公營企業放款,1948年8月19日宣布金圓券政策與鎖死法幣 與台幣的固定匯率,導致上海熱錢湧入。再到1948/12以後,大批國民黨軍隊與中央政府 撤退到台灣,台銀必須支付龐大的軍費與行政費用等等。這段時間實在持續太長,因此在 這裡,個人決定改用學界一般通說台灣戰後通膨的分期來討論: 學界一般把戰後台灣通膨分成三期(劉進慶) 第一期是從戰爭結束到金圓券發行(1948/8/19) 第二期是從金圓券發行到新台幣發行(1949/6) 第三期是從新台幣發行直到美援抵達 吳師把這麼一大段時間都放在一起說其實是有點粗糙的。我們現在來一段一段看: 第一段時間很明顯戰爭剛結束直到國民政府發現法幣實在是守不住一個對美元的固定匯率 ,決定改採金圓券為止。這段期間台灣的通貨膨脹率我們分別與中國大陸與當時的亞洲各 國來進行比較: 基於「沒有人是孤島」這個原則,再根據日本在戰爭末期在亞洲各地濫發通貨的狀況, 如果與台灣濫發通貨狀況差不多的地區,戰後也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 那麼,問題就不單單只是國民黨的無能與貪腐,而是更深層的結構問題:日本的大東亞戰 爭到底對整個亞洲造成了多大的傷害: 我們來看看日本人是怎樣描述自己國內的戰後通膨的: 另一方面,主要受到財政赤字導致的資金供給激增,產生了據日本銀行物價統計 (1934-1936年平均基準)達戰前200-250倍(1949年)的惡性通貨膨脹 (石井寬治、原朗、武田晴人編,《日本經濟史》4戰時‧戰後期(東京:東京大學出版會 ,2007),頁176。) 另外,東京的物價指數,如下所示:(昭和9-11年=100) 數字取總平均值 昭和 6 74.8 7 83.0 8 95.1 9 97.0 10 99.4 11 100.6 12 125.8 13 132.7 14 146.6 15 164.1 16 175.0 17 191.2 18 204.6 19 231.9 20 350.3 21 1627.1 22 4815.2 23 12692.6 24 20876.4 25 24690.3 26 34253.1 資料來源:東京商工會議所編,《統計より見た戰後日本經濟の變貌》調查資料127號。 1956年7月。 我們再看一個數據:日本與美英法義四國相比的戰後物價比值 (1937=100,此指批發物價,意大利是1938=100) 42 45 46 47 48 日 150 270 1250 3720 9850 美 114 123 140 176 191 英 147 155 161 176 202 法 226 421 728 1110 1920 義 152 2060 2850 5160 5440 .戦後復興期め金融構造(1) 一 戦後 インフレ」シ ョンとそめ対策 鈴木恒一 表13 因此,我們看到,即使是在採用了新圓切替、企業重整法、存款監管、戰時補償特別稅與 趨近於均貧卡使用的財產稅實施下,還有從1946-1949有約19.5億美元援助的日本本國, 都為了償還到戰爭尾聲時,佔國民生產毛額270%的債務與為了填補財政赤字而發行的貨幣 ,發生了惡性通貨膨脹。這還不考慮我們一般所採用的是法定價格的通膨值,在黑市的 通貨膨脹數值還要高得多(從江戶到平成:解密日本經濟發展之路 大野健一著 P.131)。 http://imgur.com/a/udrZu 那麼,台灣呢? 就算不考慮來接受的中國因素,台灣能自外於戰後的惡性通膨嗎? 我們來看戰時也被日本軍政統治的亞洲其他各國 根據每日新聞社在終戰70週年特輯中提到: https://mainichi.jp/feature/afterwar70/pacificwar/data7.html 日本在佔領區的貨幣濫發 http://imgur.com/a/jJ9c2 日本佔領區內各都市的通貨膨脹 http://imgur.com/a/6euls 在圖上我們可以看到,仰光在戰爭末期,通貨膨脹率已經衝到了原先的1800倍。 其他地區也有類似的現象 更絕的是,日本大藏省在9/16就宣佈戰爭時期印的軍票與鈔票現在一率不予承認,無效化 無價值化並且禁止交易與授與。吃乾抹淨後拍拍屁股走人不認帳,把問題丟給亞洲各國人 民自己去解決。 在每日新聞社的報導裡,更直接用:「留給亞洲各國人民的紙垃圾」、「蝗軍」 來稱呼日軍在二戰中的破壞。 在牛津大學的Gregg Huff教授與學習院大學的真嶋史敘教授合著的 FINANCING JAPAN’S WORLD WAR II OCCUPATION OF SOUTHEAST ASIA中提到 我們看看東南亞各國在戰爭末期的狀況: http://imgur.com/a/puRz6 原來緬甸通膨上升到1942年的1800倍還不是最恐怖的,馬來亞上升到戰前的11000倍。 然後這兩個地方在戰爭末期的平均每月的通膨率則是炸到天際。緬甸還可以理解: 1945年3月以後,緬甸精華區淪為戰場。可是,馬來亞呢?馬來亞在1942年以後可沒有 大規模陸戰歐。 http://imgur.com/a/lIfT1 泰國從1941年的相對值102掉到90,GDP一下少了10%,印尼從110掉到88,印支因為日本從 1941年就開始佔領更是一路從1941年的97一路掉到84,這些都很明顯與日本的佔領政策與 軍費支出有關。然後這些國家在46-49年間全數面臨著生產力低落的狀態。 原表沒有台灣,但根據最原始的同一份資料來源,台灣的比值如下 40 103 41 110 42 115 43 77 44 53 45 57 46 62 47 69 48 72 49 72 由上表來看,台灣的表現並不算差。 至於與台灣處於類似狀況,甚至是由美軍接管的南韓了,根據同一份原始資料, 南韓的數值如下: 40 99 41 99 42 97 43 97 44 91 45 42 46 42 47 44 48 47 49 50 根據經濟學公式:MV=PY M=貨幣供給的增長速度 V=貨幣流動的速度 P=物價 Y=產出 如果把這四個值同時微分我們得到 dM+dV=dP+dY 或者改寫為:dM+dV-dY=dP 如果dM值很大, dV值卻很小(因為戰爭導致分配系統與市場遭到破壞), dY値也很小 (因為戰爭導致產能衰退),dP值還不飛天?這也就是戰後一切物價爆衝的起因。 至於東南亞國家中最特殊的菲律賓,根據估計,戰爭結束時的總產能已經銳減到1940年的 30%,而農業水平在1946年時只剩下1940年的59.4%,一直到1949年才恢復到1940年的94.1% 。製造業在1946年更只剩17.9%! 到1949年也只回升到戰前的80.9%,礦業更一度慘到只剩 下戰前的1.2%,戰爭結束後的四年也還尚未回升到戰前的30%。 自然,菲律賓面對的是可怕的通貨膨漲。若以1942年的通膨指數為1,當美軍登陸仁牙因 灣時,通膨指數上升到了120.00。 (資料來源:The Philippine Economy During the Japanese Occupation 1941-1945) 為何菲律賓能夠逃脫戰後的恐怖通膨?因為就在戰爭結束後不久的1946年,美國眾議員 C. Jasper Bell提出了所謂的貝爾法案,只要菲律賓批准此法案:提供美國產品輸入到 菲律賓時的優惠關稅、披索與美元的匯率固定為2:1、貨幣轉移無限制、與美國公民與法人 在菲律賓享有等同於菲律賓公民與法人的自然資源權利,美國就提供8億美元的二戰重建 基金。在菲律賓從美國獨立前兩天的1946年7月2號,菲律賓國會批准了此一提議。 如果妳說國民黨無能,弄不到相當於每年5000萬美元的美援給台灣(日本每年約五億美元, 考量人口比值)與美國專家的指導。沒錯,這點上國民黨無能!不過葛超智就能給台灣人 這些?C. Jasper Bell可是資深眾議員(1948年未連任是因為主動退休,交棒給同為民主黨 的新任眾議員),葛超智又是什麽地位? 如果你說國民黨無能,沒有像日本一樣的魄力搞新圓切替、存款監管、戰時補償特別稅與 財產稅。沒錯,這點上國民黨沒有魄力,做不到日本做的,無能! 但你確定真的要這樣 幹嗎? 如果你說國民黨無能,使用的官僚機構貪污腐敗,人謀不贓。沒錯,這點的確是事實。 然而,同期的東南亞國家一樣全部一起下水,不管是要打內戰的,還是國王穩坐王位的, 都一樣面臨一樣的問題—惡性通膨。 回到最原始問題,戰後通膨開第一槍的到底是誰?戰後整個亞洲人民的物價暴漲惡夢是誰 造成的?以上說明已經非常明白地指出,就算沒有國民黨的「劫收」地區,就連先進程度 最高的日本都面臨恐怖的惡性通膨。因此,始作俑者無疑是大日本帝國發動的大東亞戰爭 。 : 日治時期,台銀的放款對象以民營企業為主。 ^^^^^^^^^^^^^^^^^^^^^^^^^^^^^^^^^^^^^^^^^^ 是日資還是台資要搞清楚歐。 : ROC竊台後,因為ROC搜刮全台91.%↑資本額在20萬以上的企業,去合併成「給外省人飯碗 : 」的國營事業,同時還壓制台灣人的民營企業,所以戰後台銀的放款對象都以國營事業 : 為主。 : 比方說,1947年底台銀的放款,民營企業只占0.64%,1948年底是1.35%, : 1949年則是8.09%。 : 可得知,這個階段台銀的放款和通貨發行以國營事業為主,也是台灣惡性通膨的主因。 : 阿,這個放款低不只是因為民營企業少而已喔,還包括他們把放款當作打垮「碩果僅存」 : 的劣等人種台灣企業的手段「之一」 : 三民主義就是都要搞「給外省人飯碗」的國營事業,孫文自己說民生主義就是共產主義 : ,當年對台灣的大掠奪就是根據三民主義啦,聯考會考喔! 「除了糖業之外,殖民政府抑制本地現代工業興起是普遍性的政策。在1923年之前,殖民 政府在政策上禁止台人成立現代公司,即禁止台人獨資成立株式會社....。因此台人的工 業活動並非是在現代化工業部門,而主要是經營小規模的傳統手工業工廠,並非多是非公 司形式,即個人或合股形式的單位。例如在1935年,台灣的工廠總數為6750家,其中屬於 現代股份有限公司者僅有223家,其中絕大多數為日資企業...。若依據1929年資料,在涵 蓋所有業別的股份有限公司的總投資額中,台資所佔比例為19.8%,但在現代工業的部門 中則台資只佔8.4%。再者,雖然台資企業數目眾多,但他們的資本總額相對相當微小; 在1929年所有企業的總資本額中,股份有限公司所佔比例已達92%,亦即為數眾多的台資 企業多聚集於產業資本份額只達8%的非股份公司部門。」(瞿書P.70) 「日資企業較優異的生產力,及殖民政府偏袒日資企業的政策,都在壓抑本地企業的興起 。而既然日殖時期日現代工業是日資飛地,在1945年日本投降時,這些現代工業的主要構 成部分,包括資本的管理、技術、行銷的組織能力,就隨著三十多萬的日本人的策離而消 失,也就談不上日殖現代工業「自然延續」的可能...。如前述,日殖前期的米糖產業既 缺乏國際競爭力且高度依賴日本市場,因此在戰後調整困難中就難以通過國際市場的考驗 。而日殖後期發展的軍需工業雖然為台灣開啟了化學工業的生產,卻主要受到軍事而非市 場因素考量所左右。」(瞿書P.74) 「在處理企業方面,共撥交了494企業單位給政府機構,包括18家國營,42家國省合營, 323家省營,92家縣市合營,19家國民黨省黨部;此外,其原先準備公開標售價讓的共有 484家企業,但結束時實際售出僅有132家。」 (瞿書 P.189) 在瞿書P.345中,有台灣戰後早期公民營工廠數目及業別 我們看到,即使是在1947年,民營工廠的數量就已經佔總家數的九成以上。誠然,這些所 謂的民營工廠多半集中在食品業,也就是簡易的家庭式工廠。然而在其他方面,民營工廠 的數量也都不在少數。你不能武斷地說,國民政府秉持三民主義,來台後有意地抑制民營 工廠的規模。這種情事反而在日本統治下的台灣才是實際存在的。 事實上,很多這種論述都很明顯忽略了國民政府本身意識型態中存在的左派性格,以及 台灣國營事業與國民政府在中國時期的淵源。 http://imgur.com/a/4XURq http://imgur.com/a/7MdQl 另外,我們來看跟台灣類似,戰後從日本脫離而出接受美國接管的南韓。以下還是引用 瞿書P.353 「戰後南韓的日產先是由美軍當局接管,工業資產部份(共3551單位)在拍賣了少數 (513單位)之後,於1948年交給李承晚政府處理,當時無論美軍當局或李承晚政府, 因追隨美式資本主義模式,又缺乏自身組織能力(如資委會)與發展取向,故都將接收日產 私有化,同時也都是以極低價格售出(低價出售可解決民間無力接受的可行性問題),因為 造就了南韓戰後第一批財閥...。這也促使日後朴正熙時代的發展模式高度倚賴財閥。」 瞿書P.366 「在現代工業部門中,依據表2.3,在1941年依資本額計算,大型日資占到總額的三分之 二,中小型日資占23.5%,而台資只占8.2%。因此如表4.2所呈現,資委會接收的十大公司 的資本額占日產撥交給公營企業的67.7%....。中小型日資被歸併為臺灣工礦與農林公司. ..,而資本額占到撥交公營的總資本額的20%。此外,到了1947年日產處理委員會結束工 作時,準備標售與價讓的中小企業單位共484單位,實際只售出132單位,有些單位陸續標 售出去,也有些許久未完成售出。未及標售的企業單位其價值僅約撥交公營的總資本額的 一成。」 : 「台糖」又占了台銀放款的最大宗 : 1945年11月~1946年3月,是營運仍由日本人負責的「監理時期」,此時台銀對台糖的 : 放款是3.07億元,大概佔了台銀放款餘額的21.4%。 : 但是到了同年(1946)年底,台糖的欠款卻暴增到21億元,僅一間公司就佔了台銀放款餘額的 : 35%之高。 回到台灣身上,如果採用學界一般通說的戰後通膨分期,吳師所歸納出的四個導致通貨膨 脹的要素中,其中第一與第二點屬於第一期。 之前已經提過,相較於前個半年的墊付日本薪資、保險與無法兌現的債權而言,第一點 台銀對省公庫墊款並不是最重要的因素。我們來看吳師提到的第二點:1946年下半至1948 年之間, 台銀對公營企業放款,導致貨幣供給量增加。吳師在這邊提出的例子是:台糖是 台銀最主要的放款對象之一。而在1946/3監理階段結束時,台糖已經積欠台銀3.07億台幣 。而到了1946年底,台銀借款達到了21億,是總放款數的35%。 這邊要先澄清一個點,吳師在這邊的說明說服力略有不足。當我們在探討戰後這幾年的 通貨膨脹/放款/貨幣發行量時,通常的舉例模式是以年為單位,比方46年年底、47年年 底等。吳師這邊舉了一個46年3月,監理階段結束,然後是46年底的數字。接著就跳到 已經進行貨幣改革,四萬塊換一塊過程結束後的1949年底。從1946年年底到1949年年底 時間還有三年,在這三年間台糖與台銀間的借貸關係是否能用上述數字來代表,這是很有 疑問的。 同時,1946年3月,監理階段結束,台糖欠台銀3億元。而到了1946年底,台糖欠台銀的金 額達到21億元。乍看之下非常驚人。然而,我們都知道在這段時間內,無論是亞洲各國所 使用的哪一種貨幣,其幣值都在快速下跌。以日圓為例,戰後初期,日圓兌美元的匯率約 為15:1,但到了46年年底,當時的匯率只剩下60:1。因此,如果不先將幣值進行換算討論 ,直接拿數字討論略有武斷之嫌。 我非常明瞭吳師的苦衷,在這一段混亂的時間內,要能判斷台幣的幣值是很困難的。然而 ,你整段討論中完全無視幣值的差異,直接拿數字來做比較,更代表你完全不懂當時的社 會環境。 接著我們要試圖回答一個問題,吳老師在提供的數字中,並未給出台糖在47、48兩年年底 對台銀的欠款。那麼,台銀在這段期間內對其他公營企業的放款的目的是?在這裡我們要 引入一個新的概念,那就是台灣戰後的貿易。 1945年以前,台灣的糖業主要是以銷售到日本為其主要市場。在這裡我引用一段話作為日 治時期台灣糖業的註腳:「台灣的米與糖在過去與現在都缺乏國際競爭力....。台灣的糖 輸出到日本是出口到到一個關稅保護的「國內市場」,因此台灣糖業類似日本為節省外匯 的進口替代產業,而米的出口則是補充日本市場協助維持低米價....。殖民時期的台灣與 韓國的出口幾乎完全以日本為對象,並且包含各種直接間接的補貼與關稅保護...。日本 殖民統治確實帶來了台灣農業生產的現代化改革,也在農村建立了諸多現代化的軟硬體基 礎建設,只是到了戰後台灣米糖失去了市場並且缺乏競爭力,實難以「自然延續」更無法 帶動工業化....。」 (台灣戰後經濟發展的源起:後進發展的為何與如何,瞿婉文著 P.65-67。 以下改用瞿書代稱,不另說明) 然而,二戰之後台糖喪失了日本市場。然而卻意外打開了一個新的市場:上海。 這裡我們要引用東京大學社會科學研究所的現代中國研究觀點論文集第八卷: 中華民國經濟と台灣 1945-1949。 這本論文集主要探討的是二戰後,台灣在中華民國這個架構下,在整個市場中所扮演的角 色為何?在這短短的四年中,台灣為何後來與中國大陸走向不同的道路。 根據日本關西大學的木越義則教授在他的《戦後初期中国の広域市場圏の再統合》一文中 提到:戰後台灣被編入上海經濟圈中。上海在二戰前與華北的經濟活動,戰後消失了。而 上海在戰前與長江中游地區與廣東西江流域的交易結構,戰後也銳減。取而代之的是台灣 的被編入,與香港澳門角色的提升。(P.32-34) 這個事實或許可以這樣理解,台灣除了取代西江流域的糖供應鏈外,戰前與戰爭中作為日 本帝國與中國間的窗口。有大量台灣人士到了被日軍控制下的上海,與上海的財經界人士 有了人脈交流。這些人脈在戰爭結束後,成為了台灣與上海間貿易的管道。 http://imgur.com/a/YAoam 接著,我們來看同篇論文集中的另一篇論文,由大阪產業大學的湊照宏教授與東京大學的 加島潤教授所寫的《中華民国経済における上海・台湾間貿易》 根據此篇論文,台灣雖然在1946年時主要是以輸出為主(推測,應該就是那所謂的15萬頓 糖),但到了1947年,台灣的輸入有顯著的增加,跟輸出值處在統一個數量級上了。台灣 輸出糖跟其他物資到上海,主要換得上海的棉紗回台灣,而台灣甚至在全中國輸入的棉 布量中佔有重要地位。過去日治時代,台灣主要由日本進口的棉布,如今改為上海進口。 滬台兩邊的交易模式,其實正如同十年前日台兩邊的交易模式一樣,這其實是個互利的商 業模式,跟傳統部分台灣觀點認為台灣出口到上海,最終一無所得其實是相反的。有趣的 是,相較於1946-48,佔平均輸出85%,但也佔平均輸入約90%的中國大陸而言。台灣在 1948年開始,重建了輸日市場,在48年佔所有輸出的8%強。然而,日本所佔台灣的輸入比 例卻是在0-1%間打轉。究竟是哪一方貿易才是較無所得呢?(P.50,53,54) 兩位教授用這段話作為他們在整篇文章中的結語:像這樣戰後初期台灣與大陸的貿易關係 ,為兩者的歷史所形成的產業結構所規定的,但另一方面雖然是具有互補性的部分,但也 有無法完全互補的地方。像這樣兩者間的差距,如果長期持續進行貿易的話,或許有填補 的可能。但是,現實卻是兩岸間因國共對峙的政治局勢的發生,兩者間的經濟關繫全面展 開後不久就被迫分斷了(P.59)。 回到台糖的身上,台糖不僅身兼台銀放款的主要對象,同時也是台灣出口的主要來源。 研究台糖的資本結構對於研究台銀的放款狀況也是能從側面觀察的理解。在同一本論文集 中,湊照宏教授再度分析了台糖的產業結構,以下數字從金圓券発行と両岸経済一文中引 用: http://imgur.com/a/ntDCB 我們從台糖公司的資本結構中,可以看出比吳師文中更多的資訊。所謂1946年底,台糖大 舉向台銀借款到21億,而在資本結構中可以看出來,當時台糖的流動負債大約是33億。這 其中包括了戰爭後搶修台糖所有的各種設備,需要銀行融資。台糖如佔台灣工業的1/4以 上價值。那麼,價值近30億的台糖,遭受戰害的損失可能相當於總體戰害的1/4 。戰害維 修加上新設備的擴充與種植甘蔗需要的即期資金,這在向台銀借貸的18億也就沒那麼難以 想像,或者不可饒恕了。 http://imgur.com/a/fmRUL : 細究台糖借款原因 : 1945年台灣製糖業的存糖有34萬7286公噸,到了「監理階段」(戰後仍由日本人管理的 : 時間) 後莫名消失到剩下17萬3262公噸 : 又經過「疏開糖」、「改裝溢數」等奇怪損失,只剩下15萬公噸。 : 請問這19萬7286公噸的鉅額損失是怎麼消失的? : 你不是很大聲的說「這麼大量要消失比如運出台灣一定會有紀錄」? : 去找出來阿,不然你就是大嘴而已,找不出來你就給我把話吞回去,我知道你找不出來, 至於糖業的掠奪,我手上並沒有數據。不過根據你同樣引用的蘇瑤崇的 《戰後台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一文中提及,戰後10月,日人與中國前進指揮所 、美軍聯絡組的聯席會議上,日人建議中國政府不要歸還農民已經收購的米糧,尚未征購 的米持續補實,不得有妨礙米的徵收運輸的行為;希望第一線負責收購米的職員與警察得 到公權力的保護,並希望中國官員一同參與收購米糧的提議看來:當時尚統治台灣的日本 總督府已經感受到了台人不再信任日本官吏與拒絕征收的跡象,甚至遭到了武力威脅因而 希望公權力的保護與中國官員參與收購工作。而在中國接收單位來到後,第十方面軍參謀 長諫山春樹中將與中方代表的第一次談話中,也隱含此一意味:「台灣治安問題,迄今尚 無暴動事件發生。惟自戰爭結束後,臺灣已為貴國管制,一般人民對警察干涉管理,業有 置諸不理者。尤以鄉村間時有加害警察事項發生,集中一處之移交軍火,已有被竊事項。 故為增強治安效能起見,擬於各地增派憲兵...。」 我認為這不會只單單發生在米糧徵收,而糖業也不會例外。至於這造成了多少的影響,沒 有數據下我還真不敢說。 : 因為ROC的統計和紀錄就是這麼不堪用,只有你會當聖經拜而已。 : 僅存的15萬噸糖價值約13.26億元,本來應該是台糖1946年度的營運資金,卻被蔣匪介石 : 的ROC下令全部上繳中央,到上海販售。 : (1947年228之後蔣匪介石才在台灣人的228處理委員會要求下,把15萬噸糖的錢還給台銀 : ,但因惡性物價通膨,台銀實際拿到的價值低很多) : 15萬噸存糖被ROC搶去中國的結果,是台糖只好向台銀借錢度日。 : ROC人接管「之前」(1946年3月前),台糖的欠款只有3.07億元,只占台銀放款餘額 : 的21.4%。 : ROC人接管「之後」,1946年底台糖欠款暴增為21億元,佔台銀放款餘額的35%之高 : 到了1949年底,台糖公司的總負債高達「新台幣」8000萬元 (四萬塊換一塊錢之後,之前 : 是舊台幣),僅一間公司而已,就吃掉台銀對企業放款餘額的50%。 : http://i.imgur.com/Pb9w1yv.jpg
: 請問這原因和你寫作文的「日本人是惡性通膨原因」關聯性在哪? : ‧1946年上半,台銀對省公庫墊款, : ‧1946年下半至1948年之間,台銀對公營企業放款, : ‧1948年8月到10月底,上海熱錢流入, : ‧1948年11月至1950年底,對中央政府軍政機關墊借 : 本段財經部分參考資料「主要」為台大經濟系教授吳聰敏所著之《台灣戰後惡性通膨》 : ,非財經部分也皆為其他論文或書籍。 到了這裡,我們已經解決吳師文中,戰後濫發通貨的四點原因中的前兩點,接下來是第三 點:金圓券的發行。 其實這點我個人是站在吳師立場的:就是金圓券的發行,不管國民政府最初安的是怎樣的 心態,這都導致了上海熱錢湧進台灣,導致原先控制比大陸要好的通膨率一夕間失控,更 導致了第二年六月間必須採取四萬塊換一塊的新台幣發行。 然而,在探討金圓券之前,我們必須先討論法幣。 法幣的崩潰與金圓券的施行,這是個很複雜的歷史議題。絕對不是你所引用的書或文章三 言兩語所能簡略帶過的。要討論法幣的崩潰前,我們得先回顧法幣的形成。跟傳統認為的 不一樣的是,法幣的成形其實是中國因應經濟大恐慌的一種政策。 1934年美國白銀法案的通過,使得中國自1931年以來的經濟不景氣更為嚴重。不僅造成白 銀外流,同時銀元升值造成物價緊縮,對外出口萎縮。然而白銀購買政策,也是中國貨幣 改革的契機,一口氣解決尾大不掉的銀本位制度,改以法幣為財政與貨幣關係解套。 在這裡我們先要叉題,談一下經濟大恐慌對中國的影響。 在20世紀初,世界以金本位主導的國際貨幣體系中,中國是唯一實施銀本位的國家。因此 ,中國也易受國際市場上白銀價格波動的影響,卻無法控制白銀的價格與進口量。當時中 國境內的外商銀行經常使用倫敦的白銀期貨來抵付中國市場的交易,結果是將中國經濟同 倫敦金融市場緊密聯繫。當經濟大恐慌來到,多數國家放棄金本位讓貨幣貶值以應付危機 時,仍堅持銀本位的中國就會陷入白銀貶值,白銀外流,貿易逆差與通貨緊縮的危機中。 因此,中國必須建立一種與銀本位脫鉤,與外幣掛鉤的新貨幣。 在大蕭條中,中國面對的危機主要有上海的紡織業困難,導致金融業過度放貸;以及房地 產投資與泡沫化:在1924-1929年間,上海的房地產總值增加了20億兩,由於大量的白銀 流入,熱錢湧到到房地產業。而當過度膨脹的地價面對白銀外流後,上海的房地產市場 崩潰了。並且銀行拒絕放款並要求返還本金,並出售無法還款的抵押品,導致更嚴重的 惡性循環。 在中國的貨幣改革過程中,英美日三國介入最深。為了維護直到1948年還是遠東最大的 自由市場的上海,英國是首先願意提供援助,也支持中國進行貨幣改革。然而在日本制肘 下,英國未能成功。而美國則在這之後,由財政部與白宮聯合主導對華政策,中美雙方簽 訂白銀協定。讓中國集中保存的白銀得以換取美元外匯與物資,在充裕的外匯儲備下,匯 率得以保持穩定,法幣的可兌換性得以實現,增強了人們對新貨幣的信心,中國經濟也逐 步復甦。法幣的誕生,讓中國歷史上出現第一次由政府掌控貨幣供應的情況,國民政府在 貨幣與金融體系中的地位大大提升。然而也從此刻開始,國民政府在財政與貨幣政策上 必須仰賴美國。 法幣的發行,不僅達到壟斷貨幣發行以進行經濟統治,對外也解決了匯價過高的問題 (資料來源:中國幣制改革國際因素之探討(1934-1936) 許哲瑋著 大蕭條時期的中國:市場、國家與世界經濟 城山智子著) 我們可以說,戰前,法幣的發行保證其實是由英美兩國共同保障的,法幣的貨幣改革是得 到了英美兩國的支持。然而,戰後法幣的大靠山之一的英國自身難保,而相較於戰前的羅 斯福總統,杜魯門總統對於援助蔣介石的中華民國政府興趣較為缺缺。因此,法幣失去了 靠山。同時又因為戰爭期間的通貨發行的太快,導致法幣戰後也陷入了嚴重的貶值中。而 相對於日圓還能免強守住一個還過得去的兌換美元的比例下,法幣卻一落千丈,不停的貶 值下。使得國民政府必須另尋管道,尋找另一個可能的與美元聯繫的手段,那就是金圓券 。 金圓券的發行,代表著中國試圖回到金本位體系下,與國際金融接軌。除了重新恢復貨幣 的含金量外,國民政府也試圖出售有能力獲得外匯的公營企業股份,希望能夠取得資金。 在這裡,國民政府選擇了台糖作為出售官股的五家公營企業之一,主因是1948年9月, 美國援華法案中的工業部門補助款,包含了台糖有關。而台糖能夠獲選為美援工業計劃中 的一份子,主因是在出口上具有重要地位有關。 又為了確保金圓券的成功,就要以具備能換取美金能力的台糖公司官股作為發行準備 這裡我們還是直接引用湊照宏教授的金圓券発行と両岸経済一文: 「出售國營事業股票之舉未能成功,故於11月6日中止(出售公股)。值得注目的是表4-8 所示,從10月下旬台糖公司的股票賣出數增加,特別是在上海市場的賣出數增加。而在充 作金圓券發行準備的國營事業資產之中,10月22日時賣出最多的則是中紡公司的31105股。 然而,從此之後該公司股票的出售卻沒有進展,11月6日時只賣出了36980股。就如之前所 述,1948年10月起出現大規模的大陸資金流向台灣,10月25日,為防止台灣物價暴漲而限 制金圓券與台幣的兌換。除了對台幣的交換限制之外,地理上處於國共內戰影響之外的台 灣的地域特點而成為游資喜好的流向地,這點也該加以理解吧。」(P.99) 最後,湊教授認為:幣制改革成敗與否在於內戰進度與美援是否到位,但1948年內戰局勢 惡化,導致游資大量進入台灣,助長惡性通膨。 這才是一整段的歷史背景。 回到戰後中國的貨幣問題。平心而論,蔣介石面對的問題是二戰後各國領袖中最複雜的。 沒有人有像他一樣戰前本國精華區幾乎丟光,戰爭時期所控制的人口大概只佔原來的1/3 左右。或許法國的領袖必須從零開始,然而,全部都丟光在重建也比得收戰爭期間無論是 自己還是另一方爭雄的政府濫發通貨的爛攤子好。所以,蔣介石炸掉了。或者說他沒有不 炸的理由。然而,客觀評價蔣介石的過與功,而非不管三七二十一,把錯誤都推到他頭上 ,不管屎不是他拉的,才是正確的態度。 簡單來說,國民政府在中國大陸的財政上是:「成也非金本位,敗也非金本位。」 : 嚴家淦也曾經對美國駐台副領事George H. Kerr說過,他對付惡性通膨的方式, : 就是印鈔、印鈔、再印鈔。《Formosa Betrayed》 : 你不是很大聲的說這些都是日本人害的? 回到最原始問題,戰後的惡性通貨膨漲到底誰是始作俑者?我們在這裡並未強調國民政府 沒有責任。金圓券的發行導致台幣被熱錢灌爆,國民政府都必須付最主要的責任。然而, 如果當沒有被國民黨所謂劫收的地區都面臨惡性通膨的困局,而這些區域的共同點都是戰 爭期間遭到日軍佔領過。那麼,我們必須說,始作俑者自然就是日本人發動的大東亞戰爭 。 : ROC搶劫中國案例2 : 戰後ROC要接收「淪陷區」時,得要處理雙方的貨幣問題,國統區使用法幣,淪陷區使用 : 中儲劵。 : 市場上的物價比例計算,兩者的幣值大約是1:30~1:50,當時的淪陷區含擴了中國經濟 : 最精華的地區。 : 可是,ROC在1945年9月27日,公布的法幣與淪陷區貨幣兌換率,卻是....1:200! : 結果? : 國統區官員和民眾欣喜若狂,大量湧入淪陷區包括上海搜刮物資,淪陷區居民則欲哭無淚 : ,立刻破產。 : 淪陷區經濟陷入混亂,物價一日三遷,絕大多數淪陷區民眾,和台灣人一樣,本來擁護 中儲券跟法幣的兌換是個很大的歷史課題,又因為所處的環境時空相當複雜導致研究容易 失焦。當時可不是像我們今日這樣,央行有外匯控管,所以早一天換錢跟晚一天換錢差異 不大。那個年代,特別是在戰爭末期,一日數變下。拿著幾個月前的數據,指稱這是劫收 是有很大的問題的。特別是在,帳面上中儲券跟法幣只能用重慶上海兩地的物價比來做聯 繫,自然很多人指稱認為國民政府進行了劫收。而周佛海的那段中儲券其實有發行準備的 自白更容易讓人誤信,而忘了實際動筆去算一下周佛海聲稱的數字有多不切實際。而在8 月中以後,當日本照會盟國即將無條件投降後,中儲券隨即失去信用。而遲到9月27日, 財政部才宣布中儲券與法幣比值為200:1。在這段時間內,每分每秒都在變動的中儲券價格 ,真的能用8月初日本投降前夕的價格來計算嗎? 但是,中儲券真的跟法幣沒有聯繫嗎?其實是有的,我們可以從一個小地方的蛛絲馬跡來 判斷中儲券與法幣的真實匯率—郵政。 1940年,汪精衛成立南京國民政府了以後,由於種種因素,一時之間並未把控制力伸到尚 處於蔣介石國民政府的郵政系統內。而在日後汪精衛政府想要將控制力伸到南京國民政府 統治區內的郵政時,重慶的策略是:偽政權手伸到哪裡,我們就從哪裡撤退。為了維持郵 政系統,加上其他許多因素。直到汪精衛本人死後,南京國民政府才企圖把影響力伸到控 制區內的郵政系統。因此,我們可以從郵資上判斷中儲券與法幣的實際兌換價格,特別是 在中國在戰爭中,有大量親人分處於南京與重慶(甚至是延安)控制區,書信魚雁往返下。 郵局又不是做慈善事業的,自然必須反應出真實兌換比。 我們從幾封書信中可得知當時的情形: 「我們寄封信偽幣壹萬多元,老幣七、八十元。家鄉的物價也幾度的高跌,亦有那些發國 難財的,自和平空氣實現,物價狂跌弄得走頭無路,亦有自殺不少,有的倒閉。」 「和平後幣制之謠說很多,有1元法幣換新幣200元者,為正當一些,有240-250元換法幣 1元者,甚至謠說以三、四百至千元不一定,故人心不安。」 資料來源:關山萬里情—家書中的戰時生活(1937-1945)國史館學術集刊第17期 : 日本二戰最大的罪孽,就是沒把ROC抹除阿,讓他們危害兩岸人民 http://imgur.com/a/mHRuy : : 戰後糧荒問題的根本來源只有一個:日本的大東亞戰爭。 : 你拼命引用的《日本據台末期戰爭動員體系之研究》是完成於1991年,寫於白色恐怖時 : 期的古早味論文,看到「日據」就知道很符合ROC/KMT的政治宣傳調調。 : 可能你喜歡LAG的滋味,不喜歡更新資料,可是我們喜歡新的。 : 本段資料來源《戰後臺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 @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B : Y 蘇瑤崇 (寫於2014年底) : 1.米穀管制的解除 : 2.米食的需求量與不足量 : 很清廉只是笨一樣,與現實極度格格不入,無紀錄的原因可以有很多種) : 3.從民間搶米去封存 : 4.不只封存極度過量稻米,還從民間搶米 你前文不是說中國政府從台灣盜運米去中國大陸嗎? 至於說道你引用的蘇瑤崇的《戰後台灣米荒問題新探(1945-1946)》一文中,你又犯了 超譯的毛病,這樣對蘇教授是非常不尊重的。 蘇教授在一文中提到:「關於 1946 年「米荒」原因,當時流言盛傳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 (以下簡稱「長官公署」)不顧缺糧問題將大批米糧運往中國。也有研究推給一個早 已不存在的總督府,說這是分配米糧給日僑與日軍所致。近年研究則無視長 官公署的問題與錯誤,而過言其解決缺糧之努力與成效。這些誤解原因,或 因未利用原始資料研究,或是忽略長官公署政策上的錯誤所致。」 (中研院近史所研究叢刊第86期 P.96,以下直接引頁數不加說明) 所以蘇教授在破題就已經預先駁斥了所謂將大批米糧運往中國的說法,而蘇教授在 接下來也陸續提到駁斥這些傳言的證據: 「當時民間廣泛流傳新政府無視米糧不足問題,將大量臺米運往中國銷售。 糧荒問題是戰後臺灣善救工作之開端,是以行政院善後救濟總署臺灣分署相 關史料中,與此問題有很多記載,正可探究此項傳聞是否屬實...。上述這些資料都反映 出,無論來自行總購糧接濟中國糧荒之議,或來自聯勤總部要求援助軍食,結果都因臺灣 本身糧食不足,遭到長官公署拒絕。 是以,若就上述資料而論,長官公署運輸大量米糧到中國而導致臺灣米荒之說,應該僅是 「傳聞」,並非事實」(P.105. 111.) 「但是否另有個別官員盜賣米糧至中國之事呢?若與「臺灣米價全中國最 貴」的紀錄對照,此事也難以成立。有很多資料都提到當時臺灣米價全中國最 貴,如《臺灣政治現狀報告書》、〈旅滬福建臺灣各團體為駁斥陳儀關于臺 灣現況談話致各報書〉、〈臺灣鋤奸團團長丘俠呈蔣介石函件〉等...。在臺灣米價最貴情況下,如果官商出口米到中國販賣,將是產地價格比市場價格更貴,加上實際的管銷、運費等成本,其獲利可說微乎其微,遠遠 不如留在臺灣出售之所得。所以官商私自出口米糧之事,應該也是傳聞多於事實。」 (P.111.112) 「但若假設陳儀政府非用於謀取暴利,那另外的可能就是「充實軍糧」。若 如前述論證,1946 年時既無糧食輸出的紀錄,下半年也無「出售」的事實, 由此可知1946 年下半年至1947 年長官公署改制為止,陳儀政府在臺灣囤積了 相當可觀數量的「軍用米糧」。顯然陳儀政府把這些米糧當作是「軍事物資」, 是以越多越好,以作為他未來進一步發展的政治資源或向蔣介石邀功的業績。」(P.130) 這段蘇教授的看法正如我前文所指出,陳儀的心態其實就是山大王心態,要將台灣變成他 的半獨立地盤。因此除了囤積米糧外,早早送走了非屬他系統的第62軍,已經被土木系滲 透逐漸邁向半中央化的第70軍日後也被請走。這點跟衛立煌在遼瀋會戰前的心態非常接近 。然而,不管陳儀的心態是怎樣,也不管陳儀在不在乎台灣街上有多少餓殍。蘇教授文章 都指出:目前並沒有證據落實時人的指控—陳儀將大量米糧運往中國,導致台灣產生糧荒 。真正的問題是在陳儀政府,或者背後的中華民國政府還處於中世紀時代,對於米量徵收 只會田賦徵實,沒有能力進行細節的規劃與管理。加上陳儀所使用的公務體系人謀不贓、 問題叢生。所以米荒才引爆。 : ROC的統計功力完全是低能兒等級,這些都不是特例。 : 而且這已經不是他們要不要造假的問題了,是他們想正確統計,也會算錯的問題, : 落後國家沒辦法,無解。 http://imgur.com/a/v0bTT 照你的說法,這個國家的出版品也不可信了。 : 你一直牽拖給美軍轟炸,其實,到底是ROC統治下1945~1949的經濟大毀滅,還是1945 : 的轟炸傷害大,根本沒人知道 : 舉個例子1939年日治時代台灣糖產量140萬公噸,到了ROC竊台後,1946年產量8萬公噸, : 到了1947年卻暴減60%↓,只有3萬噸 : 請問1947年台灣有沒有空襲?沒! : 那造成60%↓暴減的原因是啥? : ANS: 1946年還有日本技師再幫台灣糖業,1947年完全由你的ROC好厲害的「外省人才」 : 接管。 我是不知道你拿1947年的糖產量來說嘴的用意何在啦,甘蔗的生長期是18個月誒。 1947年生產的糖可能是1945年種植的甘蔗提煉出來的,產量降到歷史低點不意外啊。 而後,在第二年的產量馬上衝回26萬頓。你要引用數據麻煩也引用完整一些。 http://imgur.com/a/Xr9cI : 再舉個ROC統計資料都很爛的例子 : 「有關於台灣戰後初期經濟的研究文獻不多;戰亂期間不僅統計資料少,品質亦多不佳 : ,這都加深了研究的困難」 《1945-1949年國民政府對台灣的經濟政策》 BY 吳聰敏 : 以下是ROC兩個不同單位對「同一筆」接收款項的紀載: : 台灣省行政長官公署(1946,頁 13)列出警備總司令所接收之「主要糧秣」,米爲 : 1,736,633噸;麵包(麵粉?)有380,748噸。 : 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部(n.d.,頁 11),則列出接收「麵包」爲580,748噸。(麵包還是麵粉? : )(1946,頁591-92)詳列陸軍所接收之糧秣,其中糙米只有1,019公噸,精米有515公噸。 : 數字完全不一樣,這就是ROC統計功力和資料可信度。 最後,有些話想說。 一篇良好的文章,必須回答對手或編輯的每一個問題,就算這個數據自己不喜歡,也要 試圖提出這個數據整合到自己的論述中,或者提出為何這個數據不可信的原因。 如果只因為這個數字是某某人做的,就直接先判定不可信。並且試圖送帽子給對手, 那只不過是把歷史變成製造修理業而已,這樣對討論對手、閱讀者、其實都是不敬的。 某位老師跟在下家中都有228受難者。不管怎樣就先送對手帽子戴其實是非常不妥的行為 以後沒有特別因素,對此一系列文章,恕不回應。 -- 起初,皇軍進佔滿州, 我沒有反對,因為我要去滿州撈錢。 接著,皇軍發動對支戰爭, 我沒有反對,因為那是支那人自找苦吃。 後來,皇軍發動太平洋戰爭,我沒有反對,因為看鬼畜米英四處奔逃出了一口惡氣。 以後,鬼畜米支來轟炸, 我全力反對,因為我們台灣是無辜的,這是米支的戰爭罪行 最後,天皇宣布無條件投降,我沒有反對。因為我們台灣人是戰勝國國民, 戰爭責任與我無關,我要有跟戰勝國一樣的物資配給好賺錢,也不要坐祥瑞回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42.72.130.252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Gossiping/M.1493467293.A.D28.html ※ 轉錄者: DannyGranger (1.34.223.26), 04/30/2017 00:23:55 轉錄至近代中國史板,雖然感覺這板在近幾年人數明顯減少QQ ※ 編輯: DannyGranger (1.34.223.26), 04/30/2017 00:25:20

04/30 08:24, , 1F
8年中日戰爭真是對經濟很傷
04/30 08:24, 1F

05/17 07:40, , 2F
優文 不過皇民還是一樣會無視 覺得日本棒棒
05/17 07:40, 2F
文章代碼(AID): #1P1BuSeV (MdnCN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P1BuSeV (MdnCNhisto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