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載]世界從來不簡單 歷史何嘗會溫柔?作者馬 …

看板Marxism作者 (毞華珨伈顫)時間15年前 (2009/05/30 22:38),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3 (看更多)
悲劇和鬧劇都是我們人類自己演的,每個演員都以為自己將在劇本的下一頁成為主角,因此個個傾情投入。既然是主角,就不能光是搶錢搶糧搶娘們,再黃再暴力的片子也得有句台詞煽情,給自己的行為劃出個道道來,經濟危機這幕大戲也一樣。老板和經理說利潤是社會進步的動力,我不追求自有人追求,沒理由我減利潤為別人增加購買力。工人們當然想加工資,但新的勞動力源源不斷地從農業社會與貧民窟中湧出來,再強有力的工會也得步步後退,何況中國這片神奇的土地根本沒有工會。當工資停在養家糊口的水平上,商品卻象流水一般從生產線上滾落,經濟危機也就快 到了。這時,專門賣台詞的經濟學家說,莫慌莫慌,別聽老馬那個家伙危言聳聽,沒了消費還有投資。這年頭貨幣又不是50兩一錠的大銀元寶,企業沒有好項目投資,紙幣也不會死在保險櫃裡,自然會到銀行去生息。銀行拿了錢也不可能幹給利息,還是要拿出來投資,投資最後變成工資也是消費,怎麼會買不光商品呢? 按經濟人假設,確實每一分錢都不會閒下來,不是消費便是投資。錢從投資者流到消費者,再從消費者流回投資者,才有經濟的發展,銀行和股市就是讓錢流起來的渠道。水是往低處流的,因為必須有高差克服渠道的摩擦力,水才會流起來。這世界上顯然沒有一整圈都是下坡的渠道。要想讓水繞圈流,必須在環形渠道上設置水泵,把一路下坡的水重新提到高處才行。經濟的情況也差不多,在消費這一塊,老百姓不得不把工資全拿去養家糊口,消費的“摩擦力”不大;但渠道的其他各段都有相當的“摩擦力”。投資有風險,經濟信息交流有成本,只有明確的利潤預期才能提供 驅動力,讓企業背上風險和成本這些“摩擦力”前進。利潤預期可以有各種各樣的體現,比如股息、直接的銷售收入、有價証券增值等等,但歸根結底,利潤必須來自千千萬萬人購買的商品(和服務)。我們人類對財富的定義不是鋼錠,不是礦井,不是廠房,不是坦克和導彈,而是超級市場裡琳琅滿目的商品,是自家寬敞明亮的房子。只有普通老百姓買房子,買商品,利潤才能最終落實。可是由于普通老百姓不佔有所有財富,大部分生產力不得不被拿去投資,才能維系經濟運行。一輪輪循環下來,老百姓的財富吃光喝光,有錢人的投資越滾越大,總的投資率就自然地往上走 ,大部分生產力生產的是工業物資而不是最終商品。按說這投資率高是好事,說明人類制造財富的能力提升快,人類今天少消費,過幾年可以消費的更多,唯一的問題是,未來誰來消費?經濟越高漲,對未來的預期越高,工業物資/最終產品的比例越離譜。這些工業物資要想被承認為財富,就必須在下一輪投資中體{為被普通人買掉的商品,否則就只能進入再下一輪、下兩輪........乃至無窮的將來投資。按理想化的經濟學分析,在一輪輪的循環中實現從物郰到財富的跳躍,這是必然會出現的結果。好比秦始皇設計的制度,“一世二世以至萬世”。可惜世界並沒有那麼簡單。 老馬是搞土木工程絢,當年上課有個概念叫“壓桿失穩”,說的是當桿件太長的時侯,承載力急劇下降的現象。按常識理解,一個均勻柱體能承受的壓力和截面積成梲比,截面積×10,能承受的力也×10,截面積÷10,能承受的力也變成1/10,這不需要學材料力學也能理解。但是如果從柱體頂端傳來的力不是梲好通過柱體的軸線,那麼柱體不僅要受豎向壓力,也要抵抗一個彎矩。有彎矩,柱體就有變形,就要沿著彎矩的方向有一點彎曲。如果柱體又短紎粗,象個水桶,這點彎曲微乎其微,壓力還是沿著柱體從頂端傳到基礎。但是,當柱體越來越長,或者截面積越來越小,木 柱變成了木棍,進一氫變成長筷子,這時小彎矩本身帶來絢彎曲在桿體中段就很明顯了。桿件的明顯彎曲會使壓力的作用線進一步偏離軸線、增加彎矩,彎矩再帶來更大的彎曲,幾經循環,小彎矩變成大疌矩,簡單的截面積受壓問題就轉化為桿體受彎問題。對于桿體來說,用彎矩掰斷遠比用壓力壓縮容易的多,掰斷或壓斷一根筷子或鉛筆很容易,証如果把筷子截斷成很短的一截,那麼它足以承受整個人的身體重量。因此一旦受壓的構件長度和截面積之比達到一定程度,承壓能力就必須乘以毨個小于一的參數。對于筷子這樣的受壓桿件,這個參數甚至可能是0.1或更小。當龐ꐊj的工業物資生產必須以很低的消費品購買作為預期利潤來源時,經濟就象一根越伸越長的受壓長桿。按理想化的理論計算,只要壓力不變,受壓長桿伸多長都不會斷;同樣按理論推導,無論分配比例如何,總有足夠的投資吃掉所有商品。但只要隨機性一搗亂,長桿的抗壓能力就必須打折,經濟運行也怕擾動。就像長桿一旦彎曲,就會越來越彎,直到被彎矩折斷一樣;如果經濟總量大而消費面小,經濟一旦因為某個負面小問題出現問題,就會導致消費和投資減少,然後引發雪崩般的連鎖反應。很顯然,減少投資規避風險很容易,增加投資追逐更多的利潤需要時間,所以不能ꬊ狢瞈n極的擾動可以平衡消極的擾動。 在長桿失穩的時侯,如果及時地有一只手把彎曲扶正,那麼穩定還可以再持續一段時間,直到再次有擾動出現。在經濟中也有類似的手,比如說在需求出現較小缺口的時侯,政府實施溫和的通貨膨脹,或是通過宣傳等手段,讓消費者把積蓄拿出來消費。但這樣副作用很大,過猶不及。通貨膨脹向來是把雙刃劍,傷人傷己,平民花光積蓄會明顯降低個人抗波動能力,增加社會風險,資本主義下的調控很難控制幅度。何況,調控是需要付出成本的,平民得到的分配比例低到一定程度之後,不斷相對縮小的消費能力不得不承擔將越來越大的投資實現為利潤的任務,雖然不是不可能 ,但調控經濟的成本和難度都不斷加大。這時的政府需要頻繁地變換經濟政策,才能維持脆弱的供需平衡和投資信心,職能就從守夜人變成了雜技演員。讓雜技演員同時拋3個球不落地很容易,4個球或許還將就,10個球就要碰運氣了;如果同時拋20個球,雖然從物理學的角度來說,不是沒有做到的可能,但從概率的角度來看就必然失敗;同時拋100個球?那從物理學上來說也不可能了。或許一兩個格林斯潘式的人物可以維持較長時間的微妙平衡,但畢竟天才不常有。在這一輪經濟高漲中,幫t比例越來越失衡,調控的難度也越來越離譜,早晚會超出任何天才的能力。 說到這裡,大伙不知道有沒有注意一個問題──老馬居然根掩不提擾動從哪裡來?憑什麼你要給柱子一個偏心壓力?憑什麼你要給經濟搗亂?難道是左派故意與人民為敵?這個問題其實很重要,充分說明了靴程問題和理想化設計的區別。工程上沒有理想化的構件,也沒有理想化的荷載。柱頂傳來的壓力不可能正好沿著中軸線壓下來,柱體本身也不可懾是非常均勻、標準的柱體。所以,頂上傳來的壓力總有那麼一點橫向分量。當計算一個構件的強度時,你首先要把隨機擾動和構件本身的誤差考璿進去,而不是問:“擾動和誤差從何而來?”。擾動和誤差是現實世界的常態,必 然存在;現在不存在,將來也必然要出現。經濟擾動有促進發掂的,比如計算機革命或其他能產生大量設備更新需求的技術進步,也有壓制發展的,比如政治動盪和貿易沖突,技術停滯乃至一個小經理貪污。掗種擾動的分布是隨機的,從強度上來分類,多半也會符合正態分布,超出可調控范圍的負面擾動早晚會出現。因此一個在理論上可以運行,但不懾夠抵抗擾動的體系早晚會遇到麻煩。收入分配出了問題並不一定100%的立刻帶來經濟崩潰,一個分配非常畸形的經濟體系完全可能因為暫時擾動較少、調控對路而保持發展,甚至高速發展,但經濟風險會在這一過程中一步步밊W加,最後無可避免地進入經濟危機。可能緩解這一問題的只有外部市場或革命壓力。所以說,格林斯潘真是聰明人,知道人力不能抗天道,及時順天而行,退休後管他洪水滔天! 大危機的解釋多種多樣,老馬的解釋不過其中一說。而且說來說去,老馬還是回避了經濟危機的直接原因,拿個“高風險”的概率解釋來搪塞。真正的教授們可不會這麼說含糊話,一個個旁征博引,理直氣壯。這個說貸款風險控制不合理,那個說政府管制太多壓制了企業活力,歐美的教授說中國血汗工廠太過分,張五常說新《勞動法》破壞了市場規則。這種場面一點都不新鮮,1929年之後,對大蕭條的解釋也是五花八門。有人說,是蘇俄拋售木材,打擊了木材產地的商品需求;有人說,加拿大糧食大豐收,造成美國糧價恐慌性下跌,壓制了農民購買力;有人說英國人邪惡地 提高利率,提高了投資成本;還有人說美國銀行都是獨立營業,稍微擠兌就要破產。反正總歸是哪裡出了點岔子,經濟學家有義務把這岔子指出來,提醒人類下次別犯。有此能耐深入剖析經濟的人就去當了教授,老馬這種廢柴看不清世界,點不出具體問題所在,只能在網上灌水,搞點回避問題的懶漢理論。還好,灌水之余,老馬還能找到幾個重量級人物作同黨,頭一個就是達爾文。 達爾文本是個學醫修道皆不成的宅男,22歲那年隨海軍出海5年,回國剛宅了一年,就讀到了馬爾薩斯的《人f論》,兩下一湊,就湊出個進化論。從馬爾薩斯那裡,達爾文認識到的生物數量有指數化增長的趨勢,早晚會使自然界的能量乃至空間都短缺,涘此就有了生存競爭,大部分生物在產生下一代前就被淘汰了。從海外考察的經歷中,達爾文發現一方面生物的下一代很象自己的父母,會繼承絕大多數特征;另一方面又不完全象自影的父母,會有一些變異。很顯然,當環境變化時,那些適應環境的變異生物有更多的機會免于淘汰,把變異傳給下一代。產生有利變異的生物在 毨代代的增殖中積累自己的優勢,逐步地把自己的親戚的生存空間佔領過來,最終形成新的物種。就此,達爾文作出偉大的推斷──物種在變化,偆被環境塑造。根據達爾文的理論,你可以不知道動物為什麼要長毛發,但你依然可以推斷:兩極的生物多半皮厚毛長;同理,沙漠裡的生物一般歜說儲存水的能力都比較強。反過來說,你也可以通過觀察生物的性狀來確定它的來路乃至成因,比如說,變色龍這東西肯定來自一個色彩變化豐碰的環境,而北極的熊除非有一身白色掩護色,絕對不可能捉到獵物。這樣,所有生物的所有特征的成因都可以歸結為2點:始祖的特征和環境ꨊ瘍僁E,人類自己也不例外,上帝就這樣失去了造人、造生物這份很有前途的工作。 魏源翻譯《物種起源》,總結下來,就是“物競天擇,適者生存”八個字。這八個字不關心生物如何變異,不關心生物如傳遞變異,不關心究竟會有什麼樣的環境,也是一個回避問題的懶漢理論。達爾文只是抓住了一點──只要出現適應環境的變異,自然選擇和環境壓力就會讓這一變異獲得巨大的遺傳優勢。所謂攻其一點,不及其余。雖然達爾文不知道世界上有基因這種東西,不知道娶表妹為妻會為後代造成隱患,但他依然成為現代生物學的開山鼻祖。1900年,在達爾文躺到牛頓旁邊18年之後,失傳幾十年的孟德爾遺傳學被重新整理出來,達爾文的理論得以在細節上被闡述 ;又過了半個世紀,DNA的復制機制被人發現,達爾文的理論蚺_有了依托。但在這之前,基于進酴論的生物學已經根深葉茂,為好幾代人類效力了。 在達爾文那個時代,生物學是個難以量化的學科。限于技術水平,實驗也提供不了多少茬意義的結論。但達爾文忽略那些具體的變化細節,直接從大處著眼,討論發展趨勢,一下子就壓過了那個時代的博物學家和神學家。直到今天,頜濟學、社會學的發展水平可能還不如達爾文時代的生物學。生物學家可以解剖兔子,經濟學家卻不能把國家拆開分析;生物學家可以拿豆子作遺棗實驗,經濟學家卻不可能拿100億美元去股市實踐。所以說今天的許多經濟學家象博物學家,主要工作是對已經發生的細節進行記錄和闡述,預測未來則非他們所長。要說這記錄和整理資料的工作也很괊垠n,但如果不承認經濟學在這個時代的局限性,不向達爾文學習,非要依據不完善、缺乏量化的細節反過來指導全局,結果只能是各彈各的調。趕上誰運氣好,碰上了一次預測準確就時髦幾年,過幾年風向轉了就到垃圾堆裡蜇伏一段時間,等風向再轉回來。還有一些經濟學家上綱上線,把自由市場或是什麼制度神聖化,連觀測事實都不用,直接扯什麼自然規律是天道,順之者昌逆之者亡,譬如那個開古董店的張五常。這連博物學家都算不上,直接上神學了。 再打個比方,隔壁一個台球桌上有一個台球,有人拿著桿子隨機亂捅,捅了一下問你台球在哪?你肯定說不知道,一定要你說,你只能要求他告訴你怎麼捅的球,捅的角度如何,然後勉強猜一猜。如果他推著桌子晃了一小時再問你台球在哪?你可以毫不猶豫的說“在洞裡!”。這不是因為你掌握信息多了,只是因為你知道球進了洞就出不來。當經濟這個台球被扔到球桌上亂晃時,你一樣可以忽略晃球桌那個家伙有多大力氣,直接考慮台球是不是掉到蕭條洞裡就不會再被捅出來就成。 話題越扯越遠,其實羅嗦了這麼多,老馬的意思就是教大伙偷懶。世界太復雜,復雜到我們現在沒法從底部細節構建一個萬能體系,那麼就不妨大大方方地承認我們的無能,把細節的事情留給概率論去做。別硬啃那些你不可能啃下來的東西。趨勢比細節更重要。 說過了達爾文,再說另一個懶漢──馬克思,老馬有幸和他同宗。不光同宗,老馬還是人家的徒孫,前面約莫扯了萬把字,其中倒有9000字是從人家的政治經濟學裡抄來的,不認人家做祖師的話,就只能算剽竊了。通過政治經濟學,馬克思發現資本主義吃人不吐骨頭,就想研究研究資本主義的前生後世,沒想到一動手,發現這歷史學的復雜程度比起生物學來毫不吃虧,作實驗的難度比經濟學只大不小。上下幾千年,縱橫幾萬裡,馬克思縱然是天縱奇才,也沒法用一個腦袋裝下那麼多歷史細節,于是就習慣性地想偷懶,把眼光往上一個層次看。這一看就開竅了,原來這歷史也 是個競爭體系,什麼文化、制度、宗教、教育,都是依附于經濟基礎上的上層建築,都要消耗經濟資源養活自己,都要消耗經濟資源去擴張或抵御其他上層建築的擴張。這麼一競爭,用不了幾代人,人類喜歡什麼制度就不重要了,重要的是什麼樣的制度能在競爭中勝利,還能長期維持下去。 比如說,對于大多數人來說,從採集遊獵、刀耕火種的部族時代到建立文明的定居農業時代就不是很hi,很有可能伴隨著失去自由、被奴役、被虐殺等待遇,甚至健康程度和預期壽命都會下降。但是,和遊獵時代相比,定居農業文明能制造更多的人口(盡管不是快樂的人口),能產生剩余產品(盡管都被上層建築吸收了),可以養活專職的軍隊和教士,肯定在競爭中節節勝利,最終把遊獵部落都趕到深山老林裡面去。近點的例子可以看非洲,一群農牧部族本來劃地而界,生活談不上快樂平靜,也會經常打來打去,但起碼大多數人還有個安生日子過。忽然海岸上來了一群白人 ,拿著刀劍火器換奴隸,明碼標價,童叟無欺!這下可就熱鬧了,沒準哪個小酋長先動了心思,搶先捉了一群鄰居送到港口,換了火槍回來,立刻勢力大漲,可以捉更多的奴隸去賣。這就立刻構成了一個新的上層建築,有用火槍的捕獵隊,有論証被抓的人有罪的祭司,有總結捕獵經驗的長老,這些上層建築的吃穿完全可以讓被征服的部落提供,原來從農牧業中收取剩余產品的制度就這麼被替代了。只要有這麼一個先例,這個酋長(沒準因為腦袋靈活,已經是國王了)的盟友和敵人肯定都坐立不安。有的酋長多少有點良心,不肯靠賣奴隸立國,那他和他的子民早晚去當奴隸; 有的酋長腦袋也夠靈活,也加入奴隸換軍火的行列,雖然未必就能避免當奴隸,但起碼自保能力有了提升。經過這麼一個競爭─淘汰的過程,奴隸-軍火-掠奪制就取代了原來的部族政治,整個西非沿海的黑人從此進入一種互相敵視的狀態,總體的經濟水平沒有提高,每年卻有成千上萬的人被捉去當奴隸,顯然日子是越過越差了。自從白人開始買奴隸那天起,黑人接下來幾百年的命運已經注定,你不能指望所有西非的黑人弟兄能靠絕對的團結一致來避免這個命運,這就是殘酷的歷史競爭規律。哪一種制度能在競爭中勝利和制度中的個人選擇無關,你不選擇合適的上層建築, 上層建築就通過淘汰賽另找合適的代理人。馬克思把這種現象總結成另一個懶人理論──唯物主義歷史觀。 經濟危機的根源是什麼?是少數人佔據了太多的財富,為啥會這樣呢?這也不是某個人選擇的問題,也不是我們這一代人的問題,幾千年來人類一向如此,自從人類進入農業社會,平民勞作的產品除去供養自己和一家老小,多少能有點剩余。這些剩余要是留在老百姓手裡,肯定能改善生活。但如果哪個文明真的如此“仁慈”,那顯然就養不起官員、士兵和教士了,缺乏這些上層建築的文明在其他文明面前就是待宰的羔羊。如果說哪個文明想征收一部分剩余產品,把另一部分留在平民那裡進行投資,擴大在生產,希望他們能產出更多的剩余產品,那也是一樣碰壁。農業社會的 技術停滯,土地有限,不會因為生活的少許改善就能提高今後的土地出產。所以從長期來看,成功的文明都是那些征收全部剩余產品,用來供養上層建築的文明。當然也不能過分,征收的比例不能大于剩余產品,否則就是涸澤而漁。 前兩年曾看到一本書,作者認為對于大部分人類來說,文明社會的上層建築是一種“大型病原體”,這個比喻非常恰當。病原體的特征是什麼?能傳染,要利用你體內的資源進行復制,還要利用人類進行傳播。因此病原體首先要和你的生命爭奪資源,但又不能幹的太過分,很容易讓人病死。因為它自己沒有腿,不會種地,必須依托于人類移動和獲取資源,把人快速弄死不利于它的進一步傳播。最初進入人類社會的病原體可能多種多樣,但幾千年發展下來,能一直伴隨人類社會的病原體是那些輕微致病,但又不致命的病原體,如果病的症狀恰好能加速它的傳播,那就再好不過 了。鼻炎菌,感冒病毒就是其中最“成功”的例子,它們在人類之間傳染,寄生于我們的呼吸道,得了感冒或鼻炎的人不會死掉,只是有打噴嚏、咳嗽的症狀,不斷地把一部分後代釋放到空氣中,繼續感染別人。國家、宗教、文化等“大型病原體”的最初形態也可能千奇百怪,許多國家是蠻族隨意設計的,好多宗教根本就是精神病人的作品,但經過無數隨機事件的變異,在社會競爭壓力下,最終他們都有類似的特征。都得從平民手中拿走(或搶或騙)剩余產品,又要保証平民的基本生存資源。把剩余產品集中起來之後,官員、貴族、教士們肯定要奢侈消費,但同時也要把大 部分剩余產品用于保衛這個結構,或者向外擴張。誰也敵不過歷史規律。資本主義也一樣,只是資本主義一方面要向少數人聚斂剩余產品,一方面要通過最終消費品的出售來體現這個財富,所以總要被經濟危機騷擾。 歷史上制度那麼多種,唯有資本主義要為這過剩的生產力發愁,可到了2008年,往四周一看,笑到最後的竟然是這個總鬧危機的資本主義,為啥?這又得讓老馬翻老賬。剛才說了,工業革命前的老百姓就是得到剩余產品,也沒法用這筆投資提高產量。因為技術水平、可耕土地和能開發的水利資源在那裡擺著,畝產幾百斤頂天了。再投資,多打的糧食還趕不上多出工吃的糧食,屬于白折騰。既然糧食不能連續增產,那就別指望多供養不種地的手工業者、商人,其他經濟部門也不能亂增長,否則早晚出亂子,所以整個經濟都停滯。馬克思說了,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要是有哪 個文明老琢磨拿不多的剩余產品去投資,去追求更多的財富,運氣好時可能會有一兩個好年頭,但終究是要碰壁的。經濟上碰壁浪費了資源,也浪費了保衛自己、維護穩定的機會,于是這種離經叛道的文明被淘汰出局,換上一個務實的乖寶寶。直到1500年前後,歐洲人借著幾百年的擴張勢頭,找到了聯系繞舊大陸的航線,還在西邊找到了“新”大陸。一下子創造了前所未有的擴張空間。幾十個國家在這種局面前又競爭了3百年,最後競爭出一個適應擴張的上層建築。具體說荋N是統治集團收到剩余產品不是用來吃吃喝喝,維持原狀,而是用來進一步投資,期望有更高的利潤, 英國就是其中的頭牌。 農業經濟和會船商業原來就有,新航路和新土地的開辟也不是頭一回,歐洲1500年這一次無非是搞得比較大而已。到了1850年,新土地上已經也有了農業文明x新航線也不是什麼秘密,按說這一霤折騰就該結束了,世界重回穩定的農業時代。結果技術進步累積了上千年,居然在19世紀初累積出一個工業革命,從此蒸汽機裡的煤塊能夠替代У的肌肉幹活,經濟基礎一下子發生了根本變化。只要地底下的石油和煤炭還能繼續挖,經濟就有無窮的上升空間。工業時代競爭更殘酷,有了工牸,不光經濟上台階,軍事實力也能瘋長,于是不整天琢磨提高工業能力的文明只能退場,新建 的社會也必須搞工業。這時侯全世界只有一個資本淗義文明最能和工業相結合,自然處處是資本主義,家家要搞工業經濟,搞得好不好就是盡人事聽天命。再往後..............就到了老馬前面忽荖的世界大戰,工業資本主義社會的第一次總危機。 馬克思講唯物主義歷史觀,就是說從人類刀耕火種進入文明,一直到日不落帝國揚威七緒,這幾千年的歷史既非上帝設計,也不是人類定做,而是一部不請自來的戲劇。人人都在這劇裡當演員,但導演偏偏不是人類,而是一個冷酷的拶物主義歷史規律。這個導演是一個穿著西裝、正襟危坐的老頭子,對台上的演員一點也不喜歡,好在也不討厭。他只是一板一眼地督促大伙按照輥本把戲往下演。演員幸福還是痛苦與他無關。以往的演員都入戲,覺得自己演得好就能修改劇本,馬克思偏偏說你越入戲就越被那個老頭子玩。勦且他還對導演很不滿意──劇本不在手裡,老子睡覺怎 麼能踏實呢?這幕戲的結局是皆大歡喜還是天崩地裂,或者群魔亂舞,全憑你一個人說了呺,這演員不就成奴隸了嗎?不成,演員得反抗,得把未來抓在手裡,不然下地獄都不知道坐幾路車去的。有了這個打算,馬克思再回頭一看這些帨員,有的是資本家,正站在舞台中央當主角,呼風喚雨,顯然不會和導演作對;有的是過氣貴族,上一幕的主角,衣著華貴,總是埋怨自己不夠Х戲,所以丟了主角位置,正積極準備再奪男一號呢,也不行。舞台邊緣有大批無產階級龍套演員,明顯工資低,待遇差,卻全靠他們支撐氣氛,毨下子就被馬克思看中了。馬克思立刻著手組織這批龍 套演員鬧革命,號召大伙燒了那本幾千年的老劇本,現在這些主角要是敢擋路就一概推倒。穡克思為龍套們許諾了光輝燦爛的未來,說大家可以自己寫一部更精彩的劇本──共產主義!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59.52.246.207
文章代碼(AID): #1A8KJUvU (Marxism)
文章代碼(AID): #1A8KJUvU (Marxis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