討論串[心得] 「理論與實踐中的唯實論」雜思(一)
共 17 篇文章

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allen7235時間13年前 (2011/05/12 16:02), 編輯資訊
1
0
4
內容預覽:
作者: allen7235 (極地牧羊童) 看板: LegalTheory. 標題: [心得] 「理論與實踐中的唯實論」導讀之後的雜思(一). 時間: Thu May 12 16:02:09 2011. 這兩篇是5/3去聽黃丞儀老師關於美國法學家Karl N. Llewellyn的導讀:. 【Jur
(還有1486個字)

推噓1(1推 0噓 2→)留言3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maximilian (涉事)時間13年前 (2011/05/14 02:28), 編輯資訊
1
0
2
內容預覽:
引述《allen7235》之銘言:. 關於這裡研究目標與可操作性的關係,我想表示一點意見。. 儘管我認為這些模型的確難以預測現實世界的變化或個體行動的動向,. 但是說(現象的)不可預測性,或(模型的)無預測力是因為預測並非. 是研究的目標,顯然就是對於這些研究本身性質的強烈誤解。. 這理由很簡單
(還有672個字)

推噓1(1推 0噓 2→)留言3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Pocketsun時間13年前 (2011/05/14 16:57), 編輯資訊
1
0
0
內容預覽:
I have the same opinion as maximilian. According to Dworkin there are. two viewpoints of legal argument. "One is the external point of view of. the so
(還有476個字)

推噓0(0推 0噓 0→)留言0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juotung (想飛)時間13年前 (2011/05/16 12:52), 編輯資訊
1
0
1
內容預覽:
你說的這個標準似乎是純自然科學的標準. 但在社會現象的經驗研究上. 一個研究成果所揭露的事實本身也將會投入這個社會、形成改變社會現象的新變因. 也因此所謂的「無法預測將來的個案」. 在社會現象的經驗研究中是必然產生的結果. 因為至少一個研究永遠無法包含自己所將造成的社會效應. 再者. 嚴格來說. 歷
(還有538個字)

推噓2(2推 0噓 14→)留言16則,0人參與, 最新作者Augusta (十年一覺揚州夢)時間13年前 (2011/05/16 20:42), 編輯資訊
2
0
1
內容預覽:
意見大致與J大同....... 米涅娃之梟總在黃昏時才起飛翱翔,. 經驗科學建立的理論模型是在解釋過去人類活動的經驗,. 理論的解釋力所要評估的對象也就是研究者所可能觀察到的經驗素材,. 理論解釋力越強大雖意指模型越能涵蓋更周延地時空經緯,. 但那並不包括預測未來....... 若依「預測力是理論研
(還有1442個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