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聖潔盧事件

看板LAW作者 (戴爾真嫩)時間13年前 (2011/01/17 14:44), 編輯推噓3(3011)
留言14則, 7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我解釋一下為什麼擬制不作為當作是行為 會產生一些很怪的事情 例如 夫妻間長久感情不睦 冷戰期間內 老婆跑去學了水上芭蕾 老公渾然不知 某天 兩人去海邊遊玩 老婆頭下腳上表演芭蕾 老公誤以為老婆溺水 心裡想 "死好 我討厭妳很久了" 沒想到老婆早已是游泳高手 表演芭蕾一點危險性也沒有 此例中老公有作為義務 主觀上又不作為 已具有殺人故意 雖客觀上無發生犯罪結果 但已具有危險性 所以最後會被評價為殺人未遂 跳脫主客觀混和理論 只看老公的主觀想法以及刑罰來看 此案例老公只想著 "死好" 結果被發動刑罰 處以殺人既遂 明明此例中刑事政策就是處罰了思想 刑法卻信誓旦旦的保證 它只處理犯罪人的行為 這是不是透過擬制不作為為行為後 就會產生一些副作用呢? 最後來看朱的這個例子 朱的不作為義務存在於哪個國家呢?還是存在於全世界各地? 不管他是不是長年旅居外國 都得回到台灣刪文? 否則就算長年旅居國外也會被台灣刑法管到? 刑事訴訟法地的效力範圍與危險前行為的所在地有關係嗎? 這都要再思考一下 ※ 引述《crazyjohnny (瘋狂強尼)》之銘言: : 是這樣的 : 日前聖潔盧因為朱XX的臉書上有人留言之內容抵損了聖潔盧而生不作為309 310之案 : 先不論聖潔盧所提出不作為犯成立的觀點 : 假設他的不作為犯觀點可以成立 : 那朱XX得否以刑法第7條之規定而豁免? : 最近看了社群網站這部影片 : 大概了解facebook的公司作業流程 : 主機用戶資料在美國 : 世界各國用戶=> 透過網路連接到美國=>facebook 網站(com) => 再連接至各用戶的個人版 : 這樣來說是不是可以解釋該用戶的個人版是位於美國,其縱使不作為而有309 310之積極 : 作為犯罪結果發生,但依刑法第7條仍為不罰 : 所以朱XX 可以免責 -- 作者 yahooc (卡卡獸傳說) 看板 ask 標題 [請問] 吹風機插頭一直不拔會不會怎樣

10/26 08:05,
= = 建議千萬別這樣做..上次有人這樣 結果佔用一個插座..
10/26 08:05

10/26 08:07,
樓上..然後呢@@
10/26 08:07

10/26 08:08,
就少一個插座用 很不方便..
10/26 08:08

10/26 08:35,
XD
10/26 08:35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23.193.12.81

01/17 14:48, , 1F
連救生員不救人都只有業務過失致死,老公就可以論殺人?
01/17 14:48, 1F

01/17 15:04, , 2F
救生員應該沒殺人故意吧 沒故意論過失 有故意論殺人
01/17 15:04, 2F

01/17 16:48, , 3F
好深澳的文章 什麼不做為 我看不懂 = =
01/17 16:48, 3F

01/17 16:54, , 4F
拿本刑總的書翻一下 一開始就會提到不作為了 在行為的章節
01/17 16:54, 4F

01/17 18:20, , 5F
這也就是為什麼學者對不作為的未遂要限縮再限縮
01/17 18:20, 5F

01/17 18:22, , 6F
實際上,不真正不作為的未遂也很少見就是了
01/17 18:22, 6F

01/17 19:58, , 7F
看到這篇就會不禁慶幸當年沒走乙組念法律 生命有限啊...
01/17 19:58, 7F

01/17 21:52, , 8F
會水上芭蕾卻不會游泳,進而據以論為有危險性...的確很怪
01/17 21:52, 8F

01/17 21:55, , 9F
所謂主觀主義刑法並不是刑事政策上處罰思想,而是著重以主
01/17 21:55, 9F

01/17 21:56, , 10F
觀構成要件評價行為人犯罪行為,但不代表客觀要件可忽略..
01/17 21:56, 10F

01/17 22:03, , 11F
此外,將不作為當成是種行為並非「擬制」,而是基於刑法可
01/17 22:03, 11F

01/17 22:04, , 12F
罰性的事實判斷,判準請重翻行為理論......
01/17 22:04, 12F

01/17 22:12, , 13F
救生員不救人成立不作為殺人是因為它的保證人地位...
01/17 22:12, 13F

01/17 22:12, , 14F
故意跟過失要從客觀事實判斷主觀意圖 
01/17 22:12, 14F
文章代碼(AID): #1DC-Ld_T (LAW)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2 之 2 篇):
文章代碼(AID): #1DC-Ld_T (LA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