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心得] 第三次嘗試養幼生,至第36日為止

看板Hermit_Crabs作者 (聖)時間13年前 (2010/10/07 21:49), 編輯推噓0(000)
留言0則, 0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9 (看更多)
※ 引述《Dairo (滿懷感激的正拳)》之銘言: : ※ 引述《wingsam66 (聖)》之銘言: : : 大家好 : : 今年第三次嘗試養灰白的幼生 : : 記錄在此: : : http://www.tonycoenobita.com/discuz/viewthread.php?tid=1658&extra=page%3D1 : : 持續到第36日,大眼幼生有背殼在海水區與潮陸區移動情形,但仍未達上陸階段 : : 即全部死亡 : : 參考資料主要仍依舊為王芳琳的論文與綠島永續行動網的資料 : : 本版數年前就已經有高手養的更久更好,在屏東水產實驗所、日本飼養者網誌、 : : 綠島永續行動網也早有幼蟹上陸的照片 : : 由於我只是個普通飼養者,一直以來都是個外行人的身份在胡亂嘗試 : : 很希望有朝一日可以看到陸寄居蟹人工繁殖 : : 小弟真希望本版專門研究生物領域的同學,可以提點小弟一下 : : 我知道真正研究幼生繁殖的實驗是十分的專業與繁複、辛苦 : : 隔行如隔山 : : 如果外行人真無成功一日 : : 也希望有哪位同學可以告知小弟,哪裡還有成功案例的情報 : : 讓我也學得一點技術的皮毛,讓明年的實驗有機會比今年更進步 : 王芳琳學姊所做的研究並非提供養殖策略 : 因此從浮游幼生到大眼幼生的存活率僅為1% : 建議可參考陳弘成、鄭金華(1985),蟳苗人工培育之研究 : 大陸養殖界甚至尊稱之為「神仙法」,可見其效果之驚人 : 應可將孵育至大眼幼生階段的存活率大幅提升至8成(注意,不是8%唷,是8成) : 當然,實驗的所有環節都必須控制好 : 若採用一般的養殖環境,仍有大約5~6成之存活率 : 無論如何,皆遠大於1% : 另一篇國外養殖陸寄居蟹之策略亦可將存活率提升至5~6成 : 但該篇論文係將每隻幼生分別裝在單獨的試管之中 : 我認為不適合懶惰的本人重複再進行一次該養殖實驗,所以無法對該研究掛保證 : 況且他在實驗室condition的存活率也沒有神仙法高 : 。 謝謝Dairo 上一次在幼生討論時,您好像就有提到這文 我也有影印來看 不過以我外行人的角度,總感覺與王芳琳論文不同點,只在於多了餵食輪蟲?? 但以單餵豐年蝦,確實只有1%可以到大眼幼生,而且長到大眼幼生後, 多數1、2日即死去 是否輪蟲真有如此重要? 如果真能提高到5~8成,那簡直是太神奇了,真不能想像『成群』大眼幼生的畫面 會有多壯觀 大陸完全養殖大閘蟹的方式若可應用在陸寄居蟹上,應當會成功。 現在台灣也有人可以完全養殖了,不再只能用抓蟹苗來養的方式 這位業者跟海大的教授合作,蟹幼生的養殖似乎早已已經克服 先前去信想跟這位業者請教幼生繁殖的問題,但他認為非專業者難以達成外, 也事涉商業機密,而有所保留。他認為,大閘蟹幼生最難的是『淡化』問題 ,也就是大閘蟹幼生會從海進入河口,鹽度漸減的環境,是人工繁殖遇上最難 克服的。我想,陸寄居蟹幼生應該沒有這種問題,陸寄居蟹幼生應該都是直接 從海水上陸,故若能得知那位業者的繁殖法(例如餌料),應該會相當的成功 ......可惜均不得其門而入.... http://tw.myblog.yahoo.com/welcome888928/archive?l=f&id=14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205.7
文章代碼(AID): #1ChS_Erc (Hermit_Crab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3 之 9 篇):
文章代碼(AID): #1ChS_Erc (Hermit_Crab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