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請教鼻翼&底盤的設計?

看板FORMULA1作者 (一)時間7年前 (2016/10/07 00:17), 7年前編輯推噓4(4019)
留言23則, 5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引述《kevincfvgb (我們是刀之刃)》之銘言: : 小弟觀看F1沒幾年,不懂很多,爬文也沒找到 : 覺得鼻翼設計比以前要複雜許多 : 2001 WILLIAMS FW23 : https://goo.gl/bGkj1e : 2016 MGP-W07 : https://goo.gl/pk4Jds : 以前鼻翼的設計看來就是很單純的反翼構型,相當平直 : 而近幾年設計的複雜度大增,增加很多垂直縱向的翼片,而且又有彎曲 : 不知道這樣設計的主要益處呢?? : 看那翼片走向是要把氣流往車側帶? 又要吹往哪呢? 車身的後半段,俗稱可樂瓶區域,就是比較胖的那裏附近 : 輪胎會增加阻力或提供給煞車新鮮冷空氣? 之前看過文章,輪胎在空力上是純粹的阻力 所以鼻翼設計的第一要務就是讓氣流繞過輪胎 而規則也有明訂,不能裝設可動式的空力套件(DRS除外),所以在輪胎、輪框上作文章是 不可能的(前幾年有某隊在鎖輪胎的螺帽上做文章被抓到,下一場立刻被禁止使用) 剎車的冷卻空氣來自輪胎內側懸吊結構附近的導風管 : 另外就是現在底盤設計不再利用地面效應 : 不太清楚其運作方式 : WIKI是寫需要增設側裙、讓底盤跟環境產生氣密才能發生 : 底盤越低導致車地空間越小,氣流通過速率越快、壓力越小 : 而底盤高度若過低接觸到地面、致氣流停止,此效應跟下壓力便瞬間消失 : 那現在賽車的不利用地面效應,只仰賴前翼跟尾翼嗎? : 還有擴散器產生的車身上下壓力差 : 以前的車亦有擴散器又有側裙所以能造成的壓力差更大? 地面效應還是有,只是因這幾年的規則限制而少了很多,鼻翼尾翼的確是主要下壓力來源 關於側裙在F1這裡其實會有反效果,你忽略了底盤下的氣流流速也會比底盤外的地方快 這樣底盤下的壓力相較於底盤外要來得小,可以獲得些微更多的氣流,氣流流速也會更快 F1在底盤空力的設計訴求是"希望有更多的氣流"。 側裙在房車的功用是讓車輛整體的阻力更小,看看那些改到緊繃的房車賽,前下巴、側裙 幾乎貼地,但車尾卻沒有,為得是希望能在底盤創造出"真空下壓力",兩者在這方面的設 計背道而馳。(那張Williams F15-18你所指的地方就是這種比較早期的設計) 所以F1才會有2009年的雙層擴散器、2011年的熱吹擴散器等等神奇地設計出現,讓擴散器 的壓力與利用來到巔峰,但2012年季初這些也都被禁光光。 : https://goo.gl/e4otkG : https://goo.gl/DLDBS3 : 現在常常磨到底盤是中間區塊,兩旁內凹才是擴散器作用的區塊? 是的 : 所以觸地並不會造成氣流中斷的風險? 不會,而且中間那個區塊也是車尾高前面低,觸地也只是前面那個點 : 覺得F1很大有學問很耐人尋味,所以想提問,謝謝 小弟個人也對這方面非常有興趣,研究了好幾年^^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來自: 114.38.14.211 ※ 文章網址: https://www.ptt.cc/bbs/FORMULA1/M.1475770628.A.F92.html

10/07 07:35, , 1F
不太懂,地盤下的流速較快為何壓力會大?
10/07 07:35, 1F

10/07 09:39, , 2F
底盤下的氣流流速快,壓力會變小才對
10/07 09:39, 2F

10/07 11:26, , 3F
的確是較小才對,抱歉筆誤
10/07 11:26, 3F
※ 編輯: blueangel18 (114.38.14.211), 10/07/2016 11:27:42

10/07 11:53, , 4F
也不太對呀,底盤下的氣流要越快沒錯,但不能更多。您的
10/07 11:53, 4F

10/07 11:53, , 5F
說法怪怪的
10/07 11:53, 5F

10/07 16:01, , 6F
氣流越多,底盤下空氣受擠壓的程度就越大,向後往擴
10/07 16:01, 6F

10/07 16:01, , 7F
散器流動的速度就會越快,壓力就會越小
10/07 16:01, 7F

10/08 00:17, , 8F
1991年以後業界慢慢開始採用的高鼻椎設計目的就是為了
10/08 00:17, 8F

10/08 00:17, , 9F
要把更多的氣流往車底下導引,從1991年的B191開始,到
10/08 00:17, 9F

10/08 00:17, , 10F
2011年最為誇張,2012年賽例刻意打壓也沒用
10/08 00:17, 10F

10/08 00:18, , 11F
到2014年打壓的更凶,就出現一堆屌鼻,根本沒人願意放
10/08 00:18, 11F

10/08 00:18, , 12F
棄20年來『車首進氣』產生的下壓力
10/08 00:18, 12F

10/08 00:19, , 13F
為了讓車首進氣更順利,連前懸吊的龍骨都得讓路,從傳
10/08 00:19, 13F

10/08 00:19, , 14F
統的單龍骨,到麥拉崙開始的雙龍骨無龍骨,現在變成主
10/08 00:19, 14F

10/08 00:20, , 15F
流,然後鼻翼支柱不夠,還要在後面加一對van,最後從
10/08 00:20, 15F

10/08 00:20, , 16F
2012年末的麥拉崙開始乾脆鼻翼支柱跟鼻翼只剩下點連接
10/08 00:20, 16F

10/08 00:21, , 17F
一切都是為了清理 monocoque下的空間往車底進氣...
10/08 00:21, 17F

10/08 09:24, , 18F
高鼻子好用是從貝納通開始的,最明顯的是B194在當時
10/08 09:24, 18F

10/08 09:25, , 19F
靈活度海放一堆車
10/08 09:25, 19F

10/08 09:43, , 20F
B192 就足以在場上刷存在感啦~老舒開192拿下第一勝
10/08 09:43, 20F

10/08 09:43, , 21F
到 B194時反而是因為主動懸吊那些都禁用,而原本
10/08 09:43, 21F

10/08 09:44, , 22F
貝納頌車隊在這邊就走的沒有其他車隊遠...
10/08 09:44, 22F

10/08 09:46, , 23F
(順便繼續抱怨沒人出 B194的1/20模型)
10/08 09:46, 23F
文章代碼(AID): #1Nzda4-I (FORMULA1)
文章代碼(AID): #1Nzda4-I (FORMULA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