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分享] 歐盟高等教育整合經驗對國內高等教育人 …

看板Education作者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時間13年前 (2011/06/30 18:29), 編輯推噓1(109)
留言10則, 2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2/2 (看更多)
※ [本文轉錄自 Policy 看板 #1E34y-Zp ] 作者: kuopohung ((風之過客)在場的缺席) 看板: Policy 標題: Re: [分享] 歐盟高等教育整合經驗對國內高等教育人 … 時間: Thu Jun 30 18:26:04 2011 ※ 引述《oodh (oodh)》之銘言: : 歐盟高等教育整合經驗對國內高等教育人才培育方式之啟發 : http://itriexpress.blogspot.com/2011/06/blog-post_4517.html : 近十年來,臺灣的大專院校數量不斷攀升,但少子化趨勢的衝擊,使得原本設立的大學招 : 生人數之就學率短缺,加上僧多粥少的經費分配,使得國內高等教育之品質與數量發展不 : 均衡。高等教育品質若未能確保,人才培育就難以契合實質就業市場所需,將會對社會結 : 構有著不穩定的影響,以及甚至對國家在國際上的競爭力也有著連動的關係。特別在人才 : 供給端之現狀,臺灣高等教育機構數量之多,亦各有其創立特色,並考慮未來十年產業之 : 變化多元,如何與未來企業之需求端如何相互調整與平衡?或許可以藉由各方皆試圖整合 : 的歐盟區域經驗得到些許啟發。 :   繼「波隆那宣言」(Bologna Declaration)於2010年成果的清查顯示,「歐洲高等 : 教育區」的整合的確是有必要性,且具有足夠與具體的進展歷程。並指出現今知識是鞏固 : 一個國家安適感的力量,國家人才供給與需求端的平衡,仰賴於國內強健的高等教育系統 : 。「波隆那歷程」(Bologna process)是一份協調歐洲高等育體系,建立多面向交流之21 : 世紀新型大學之政策方案,截至2011年,總計共有46個簽約國家,參與此宣言的國家幾乎 : 都對此進程保持正面與肯定的態度。 :   「波隆那歷程」是由歐盟各國教育部長共同制定的,為的是把歐洲建設成全世界最高 : 水準的留學區域。各國高等教育機構皆同意高等教育是終身學習的教育,所以從本身在歐 : 洲大陸悠久的歷史淵源與文化資產作為初始溝通媒介開此做起,發展出一套以機構自主、 : 學術自由、均等機會及民主原則,相互推展、串聯交流,形成互聯網,這有助於增進流動 : ,加強就業能力與強化歐洲吸引力及競爭力為基礎的歐洲高等教育區。在教育方案的設計 : 上,聯盟國家不僅採用易判讀與可互相比較的學歷制度、大學基礎學習與碩博班研修學習 : 的兩個階段學制概念、更利用「歐洲學分轉換系統」 (The European Credit Transfer : System, ECTS) ,推動跨國文憑認可,為分歧的歐洲學分體制建立一個準則,期能鼓勵歐 : 盟學生能在區域內走動流通,人才無國界的區域性甚至是全球性的知識經濟趨勢。 :   不僅是為了提升歐盟各國本身高等教育品質,亦促進第三國(非會員國)的合作交流, : 因此歐盟各會員國也設計了「伊拉斯莫斯世界計畫」(Erasmus Mundus),鼓勵歐盟國家的 : 研究生前往二所不同以上的大學研修,給與歐盟碩士 (European Master)的文憑;對非會 : 員國國家的研究生是提供獎學金與補助、鼓勵其頂尖大學參與歐盟碩士課程 (三年)。 :   「波隆那歷程」的過程中,各國都體認到高等教育需要朝向以學生為本位的發展方向 : 。這樣才能創造有助於個人成長,擴展個人與機構國際合作,及增進高等教育與研究品質 : 。而提升研究品質之政策目標與實質做法,就是鼓勵各國擴充博士級學位(third degree) : 的進修機會。例如,從1994/95到2004/05這十年之間,英國境內大學非本國的碩士生將近 : 四倍之多,幾乎佔了全部碩士生的一半。博士班的國外學生人數也增加將近兩倍之多;然 : 而,對英國本國學生而言,人數雖然也有增加的趨勢(增加比例分別是65%與63%),但是3 : 年的研究學習卻對未來就業生涯幫助卻有越來越少的直接影響。比較大的原因是因為人數 : 增加、入學門檻降低,若仍然在既有的教育體制下學習,基本與核心的知識技能會比較薄 : 弱。因此,英國當局就明確表示需要採用Bologna process的規定。亦即,除了現在修業 : 年限主流方案3:2:3(表示大學課程3年、接著碩士班研修2年、博士班研修3年),也提出 : 4:1:3的方案(表示表示大學課程4年、碩士生研修1年、博士班研修3年),因為認為學生在 : 大學4年期間,可以讓去整合所學,也能在大一入學時就先有較廣泛的機會去找到真的想 : 要的學科;接續的1年碩士研修,可以去體驗研究過程,並深入思索是否要進入博士班就 : 讀或是進入就業市場。Bologna 也曾提出4:4的方案,也就是將碩士班的研修併入較長的 : 博士班研修,因為這樣研究生才可以得到較多的教學資源以及有更多的時間去撰寫研究。 :   各界均同意未來十年區域性、跨人才之全球化趨勢之必然,高等教育或許可以參酌歐 : 盟高等教育整合之經驗、觀念與對未來展望的看法,調整培育人才的做法,期能與業界所 : 需契合之人才完善接軌。 : 資料來源: : http://www.vitae.ac.uk/policy-practice/2650/Royal-Society-A-higher-degree-of-concern.html : http://www.ond.vlaanderen.be/hogeronderwijs/bologna/pcao/ : 資料整理:工研院產業學院 張玉萍 : ------------------------ : 工研院有人力資源 的電子報可以訂 : 這篇給大家看看 : ^^ 前幾天和老師聊過 老師: 本來要去留法的無論有無唸碩士都需要經過兩年的預備班 也只有這樣的訓練才能讓學生知道博士應該怎麼讀,要怎麼樣才能比較容易畢業 因為博士和碩士的要求畢竟不同 而為了歐盟東擴,一堆制度都改了 學生訓練變的不紮實,也失去了傳統對教育的堅持 德國也是如此 我: 碩博士有固定的年限限制這不是很好嗎? 要不然出現職業學生,要由全民買單,這真的說不過去 老師: 文化是不能用金錢衡量,而且也很難衡量 像是他有一個同學作現在元素週期表和中古時代元素符號對照表 博士讀了20幾年還沒畢業 做這種東西會被台灣當成垃圾 就算在法國,作這種東西幾乎不可能畢業 他做的這個工作就和中世紀傳教士沒兩樣 這都是文明的資產,沒有做這種工作,人類將不知道自己的文明奠基於何處 大學怎麼會是以利益計算? 外系學姊: 你怎麼會會有這種想法? 文化這東西不能算,就算能算也不知如何算起 我: 美國不就這樣搞? 美國大量著重在SSCI SCI等等...期刊上 用這東西量化每一個研究 就算是哲學,他們也是發論文然後把論文收集起來就是一本書 用很速成很議題式的導向 但是其實根本沒有內涵 PS: 這段有點記不清楚 老師: 對阿,美國根本沒什麼文化可言 PS: 這段小忘了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177.4 ※ 編輯: kuopohung 來自: 140.117.177.4 (06/30 18:26) --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177.4

06/30 19:23, , 1F
這篇拿去APH板貼一定會引起熱烈討論XDDDD
06/30 19:23, 1F

06/30 20:23, , 2F
我們老師還認為若要走學術,碩士最好讀四年以上
06/30 20:23, 2F

06/30 20:24, , 3F
因為碩士是整理和摘要,有點像是筆記之類的
06/30 20:24, 3F

06/30 20:24, , 4F
但是博士則需要自己的創見
06/30 20:24, 4F

06/30 20:25, , 5F
把其他人的東西放進自己的架構裡面
06/30 20:25, 5F

06/30 20:25, , 6F
還要自己建立一套架構
06/30 20:25, 6F

06/30 20:25, , 7F
但這很難
06/30 20:25, 7F

06/30 20:26, , 8F
要有自己的架構,且要有合法的推論,又不能誤讀
06/30 20:26, 8F

06/30 20:27, , 9F
這已經是大師才有辦法做得到
06/30 20:27, 9F

06/30 20:30, , 10F
碩士基礎沒打穩一下進入博士會很慘
06/30 20:30, 10F
文章代碼(AID): #1E34_tga (Education)
文章代碼(AID): #1E34_tga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