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轉錄]國中偏差生 擬規定家長自教

看板Education作者 (逆髮)時間17年前 (2006/10/22 00:18), 編輯推噓0(002)
留言2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4/9 (看更多)
我用回文的,應該有其他朋友想聽聽。 → senza:我就饒了你吧。既然你知道我並不是這樣想。 61.62.3.21 10/22 00:14 → senza:那麼討論的應該是方式的問題。 61.62.3.21 10/22 00:15 → senza:為什麼我覺得家長應該到校?是因為那裡是他 61.62.3.21 10/22 00:15 → senza:們孩子學習的環境。context是非常重要的。 61.62.3.21 10/22 00:15 → KAGAJYOTARO:這還姑且不論這個命題是真是偽 61.216.26.222 10/22 00:14 → senza:這個概念已經是普世價值。 61.62.3.21 10/22 00:15 → senza:即使在國際世界衛生組織對於醫療的概念裡, 61.62.3.21 10/22 00:15 → KAGAJYOTARO:不必在口舌上佔便宜!道理是談論出來ꨠ 61.216.26.222 10/22 00:15 → senza:都把情境當成非常重要的因素。 61.62.3.21 10/22 00:15 → KAGAJYOTARO:的! 61.216.26.222 10/22 00:16 → senza:再者,行為偏差學生的問題根源非常複雜, 61.62.3.21 10/22 00:16 → senza:其中很大一部份是不適任父母。少部分是老師 61.62.3.21 10/22 00:16 → senza:有第三者的介入,在學校做團體治療與溝通。 61.62.3.21 10/22 00:16 → senza:以及搞清楚學生在校的問題,才可以真正處理 61.62.3.21 10/22 00:16 → KAGAJYOTARO:好!既然你提到脈絡,留在學校整個背될 61.216.26.222 10/22 00:16 → senza:學生在校的行為問題。 61.62.3.21 10/22 00:17 → senza:在學校的問題,在家是不見得看得到的。 61.62.3.21 10/22 00:17 → senza:這是我論點之一。未能補全很遺憾。 61.62.3.21 10/22 00:17 → senza:其他還有許多,我會投教育期刊。 61.62.3.21 10/22 00:17 → KAGAJYOTARO:景有任何變化嗎?學校之所以不能有效묠 61.216.26.222 10/22 00:17 → senza:若你有心,可以密切注意。不過那也等我要 61.62.3.21 10/22 00:17 → senza:投上了才行。 61.62.3.21 10/22 00:17 學校的情境當然自始至終是一樣的,所以很有趣, 「這個」學生為什麼在這個情境下沒有辦法發揮學生的功能? 為什麼其他學生可以? 這個不是在家可以看到的。 更何況,改變他們在家庭的狀況, 並不代表學校的情況會改變。他回學校了以後呢?他要面對的壓力呢? 而家長在家也不見得會理解學生在校的情況。 所以我認為家長應該強制接受在校的共同輔導以及諮商。 他們要明瞭自己的孩子到底出了多大的問題,其實很多家長是渾渾噩噩的, 他們看到的在家的孩子可能根本悶聲不吭或是根本沒有交集。 他們需要在學校知道學生在哪裡,什麼時候,什麼地點有什麼樣的行為。 他們也需要知道學生在校表現出來的優勢與劣勢能力, 這些都需要有人去特別打開他們的心眼看看自己孩子在學校的表現掙扎或痛苦, 這可不是老師轉知就可以的。 其實學生問題也不見得是老師可以理解的,因為老師要管那麼多學生, 更何況他們也不是心理與社政相關專業人員,否則能解決早就解決了。 而學生與家長在校輔導,也不代表全部都是老師的責任, 但是也不代表老師就完全沒有責任,所以老師也要接受相關協助, 增強知能,以及瞭解學生問題。 我認為應該以這個情境讓其他專業人員介入與找出問題。 其他縣市我不敢保證,但是台北市的資源是夠的, 這樣短期焦點處理的team絕對生得出來,不是不可能。 當然,這個team自然不是學校本來的那些成員,外援是必要的, 如巡迴輔導的團隊。這個部分在特教已經行之有年。 台北縣目前也已經將心理師納入專業團隊中。行為問題自然也可以參照辦理, 只是需要更嚴謹的過濾輔導人選。 所以跟你所謂的「人都一樣哪會有什麼用」,你說的這句是廢言, 新措施當然會有新人力,而且也應該有新人力。 否則用你的邏輯,我也可以說在家那兩個禮拜家人還不是都已經看到爛了, 若學生的問題根源來自於家庭,那麼又怎麼會有用? 講得很複雜,其實很簡單。 我的概念就是:學生的問題在學校浮現,就該在學校解決。 而且很現實的一點:在學校真的比較可能管得到,比較可能讓輔導成果呈現。 在家是另外的部分,那是社政應該要額外介入的, 不可以把應該在學校解決掉的事情丟回家中。 其實各界社工對於行為偏差學生一直都有在幫助,只是資源不夠豐富, 這是本來就已經有的服務。 所以教育局此舉是拿一個本來就有的東西,說的很冠冕堂皇, 一副只要強化這個部分就可以解決問題似地。 我就直說了:了無新意,根本是屁。 而且台北市一向有標竿作用,先不要說台北市可能都不見得做得如此精細, 到最後造成踢皮球問題,眼不見為淨(嘿嘿,以過去的壞記錄看來極度有可能) 其他偏遠地方若是資源不夠,卻又群起效尤, 誰知道學校會不會就把學生理直氣壯的丟回家長去輔導? 或是學生就這樣休息兩禮拜就不見人? 還有,同儕也是很重要的支持力量。家庭沒有辦法給予這個部分, 但是請記住:兒童以及青少年時期,同儕關係相當重要, 在發展心理學上來說,甚而會影響他們的人格與一生。 所以在學校的輔導,其實同儕的團體部分也是應該考量的。 他們回學校後,若不受接納,他們的心性未定, 甚至可能反彈更大,自暴自棄,這不是回家兩個禮拜在家輔導就可以解決的。 另外,在學校的情境中,學生的教育與學習,對於正規課程的特殊需求安排, 也需要專家調整。畢竟大部分行為偏差學生都不是什麼前三名的學生, 他們的學習進度需要調整,甚至需要與資源班合作。這個部分家中做不到。 這個部分我就不談了,但是我想老師應該都很能理解才是。 以上是我的一部份想法,而且很少,也不完整,我沒有心力作完整論述。 現在已經太晚,其他幾個論點就日後有緣再說。 希望你不要又來找漏洞鑽,若你再度扭曲我的用意我會很難過的。 另外,建議大家看一套漫畫,家栽之人。非常淺顯易懂, 雖然那是看來非主流的書籍,有可能還會招致不屑~XD 但是有許多關於偏差學生的故事。 我不能說他們犯錯就不是錯,他們犯罪就不用接受懲罰, 但是我們是否可以趁他們還在學校,還是學生,還有可能有救的時候, 以教育界結合其他專業的資源, 給他們一點機會?給家長一點機會?給老師一點機會? -- 已經很晚了,而今天之後我會閉關許久,下線之後我會連密碼都請別人幫我設。 既然我們已經有「共識」~雖然你還是嘴硬啦!XD 但是我相信,你也承認「並不是」我反對教育局立場, 就等於我覺得家長不用負責,就等於我覺得要把學生推給學校。 那麼就是討論執行方式的問題。 而討論怎麼樣的「方式」,我是很歡迎的,只要你別冤枉我,亂冠我帽子。 也許你的意見跟我完全不同,但是我覺得那樣很好,可以激盪出很多火花, 教育版也許是一個小版面,但是讓看到的大家做一個小小的火種也是好的。 -- 茶漬已冷 有風微涼~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62.3.21

10/22 00:52, , 1F
對了,我還要強調我沒說家庭輔導不重要。
10/22 00:52, 1F

10/22 00:53, , 2F
免得又被拿來挑毛病。唉一朝被蛇咬......:(
10/22 00:53, 2F
※ 編輯: senza 來自: 61.62.3.21 (10/22 00:59)
文章代碼(AID): #15EaXL2o (Education)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5EaXL2o (Educatio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