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以經濟學探討重男輕女

看板Economics作者 (.................)時間16年前 (2008/04/04 07:40), 編輯推噓6(605)
留言11則, 6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6/7 (看更多)
※ 引述《Zuyi (誰能給我一把火)》之銘言: <文長恕刪> : 以及..為什麼會發展出重男輕女呢? : 在古代的社會,是一個勞力密集的時代 : 打獵、耕種,男人天生的體格優勢,可以帶來較多的收穫 : 又社會體制女孩嫁出去就是別人家的,到時的生產貢獻不屬於你 : 所以男孩是個報酬較高的商品 : 才發展出重男輕女的概念 有趣的討論,很多傳統的確可以用經濟學的角度來理解, 譬如說台灣人的紅白包、婚喪喜慶的一些習俗。 不過重男輕女這邊我仍有些疑惑, 以上面所言,會形成重男輕女,最主要的問題, 在於:"結婚後住在男方家裡"這個傳統。 因為結婚後住在男方家裡,所以夫婦倆的生產屬於男方家庭,而不屬於女方家。 思路為: 婚後住男方家 -> 夫婦倆的生產屬於男方家 -> 女兒是賠錢貨 (不要戰我,我沒有歧視的意味:p,單純只是描述一個想法) -> 重男輕女 這思路似乎有幾分道理(好吧,我自認為:p)。 比如說,我們普遍認為現代人較無重男輕女的想法, 或許部分可以歸因為 - 現在人大多自組小家庭。 以前的人由於經濟形態(ex.務農),需要較多的人力,因此傾向於大家庭, 所以男女結婚後,通常會跟父母同住,以維持家庭中的人力。 相反的,現代人多在公司、工廠上班,沒有必要為了經濟因素而維持大家庭, 因此多傾向自組小家庭(較自由、有自主權),不跟雙方父母同住。 由此觀之, 生男生女的差異自然減少(反正都不同住),重男輕女的觀念也因之減低。 回到原題。 換句話說, 問題出在於,為何社會體制會演變成"婚後住男方家", 而不是"婚後住女方家"?? 住男方家 -> 生產屬男方 -> 女兒是賠錢貨 -> 重男輕女 住女方家 -> 生產屬女方 -> 兒子是賠錢貨 -> 重女輕男 這兩個乍看之下都很合理。 若是婚後住女方家, 等女兒結婚後,家中就多個男性勞動力,這是多划算的一件事呀!? 這社會應該要重女輕男才是呀!? 為啥這社會卻往另一邊走呢?? 我猜很多人會有一些社會學、人類學的解釋,甚至是用偏好來試著說明這現象。 這裡,我想到一個假說:"轉換成本"。 雖然,"女生嫁到男方家"跟"男生嫁到女方家", 這兩者乍看之下並無二致,但其實有點不太一樣, 也就是轉換成本。 (在此單指經濟方面,不管社會風氣、禮教束縛、三姑六婆閒言閒語之類的) 以前的勞動形態需要人力(ex. 種稻、水果、青菜)。 而由於先天體能上的差異,男性多從事較耗費體力、粗重的工作, 相反的,女性則從事支援之類的工作。 假設今天是男方嫁到女方家, 那男方可能需要轉換工作(因為兩家幹的活不同)。 他本來從小是種稻,但現在改成要種西瓜, 種稻跟種西瓜所要做的粗活不盡相同, 也就是說,他需要一段時間來學習、練習新的技巧, 在這段時間裡,其生產力因生疏而低落。 反過來說,若是女方嫁到男方家, 雖然也要付出換工作的成本, 但由於女方多從事支援性的工作, 所需付出的學習時間、成本、所損失的生產可能較低, 兩相比較,大家或許較能接受這個。 不過,我並不知道如何做實證來驗證這假說:p <以下恕刪>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2.30.49

04/04 08:24, , 1F
這想法有讓我開眼界
04/04 08:24, 1F

04/04 12:18, , 2F
印象中五口之家是中國農民的常態...
04/04 12:18, 2F

04/04 14:26, , 3F
原PO不知哪時要轉行念經濟博...
04/04 14:26, 3F

04/04 14:27, , 4F
1可以學點做實證的方法喔....
04/04 14:27, 4F

04/04 15:22, , 5F
樓上害人不淺 XD 經博不好唸耶... 要有勇
04/04 15:22, 5F

04/04 15:22, , 6F
氣, 還有不怕死的決心 XD
04/04 15:22, 6F

04/05 12:07, , 7F
你看它挺有天份的阿..不要澆惜它研究熱誠阿
04/05 12:07, 7F

04/05 13:16, , 8F
比較利益?
04/05 13:16, 8F

04/05 21:20, , 9F
不過說真的也對啦, 真的挺有天份, 請考慮
04/05 21:20, 9F

04/06 00:22, , 10F
如果沒有工業革命,又研究出這個結論
04/06 00:22, 10F

04/06 00:22, , 11F
雷哥搞不好會成名 XD
04/06 00:22, 11F
文章代碼(AID): #17zMhOwt (Economics)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7zMhOwt (Economic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