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問題] 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比較

看板EarthScience作者 (破財位)時間14年前 (2009/10/28 15:20), 編輯推噓1(100)
留言1則, 1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3/4 (看更多)
※ 引述《biostar (澎湖小雲雀)》之銘言: : ※ 引述《monicacafang (神哪!請賜給我勇氣與力量)》之銘言: : : 國中地球科學課本中提到: ^^^^^^^^^^^^^^^^ 光看這個就知道,有很多似是而非的觀念 但為什麼要寫不是很正確的觀念? 因為有些東西在國中無法解釋,只好兩害取其輕 : : 地殼按照組成岩石的成分,可分為大陸地殼及海洋地殼 ^^^^^^^^^^ 課本寫的很清楚,是岩石的成份 不是靠岩石區分 推文有人回答,是"花崗岩質"和"玄武岩質" : : 大陸地殼為花崗岩組成,海洋地殼則是玄武岩 : : 我想請問板上的地科高手們: : : (1)大陸地殼是否一定在陸地上,海洋地殼是否一定位於海底? : 大陸棚的淺海區域,下方大部分還是大陸地殼 : 有些大陸正在或曾經出現裂隙讓岩石圈下方的岩漿噴發出地面 : 那就會在陸地上看見玄武岩,當然還有其他方式,高手可以補充一下 : 澎湖的玄武岩就是大陸地殼上的裂隙噴發造成的 除了裂隙噴發外(澎湖是弧後張裂)也有海陸碰撞時 海洋地殼被鏟刮、斷裂、遺落在大陸地殼上 類似這種稱為蛇綠岩,台東關山和都欒山層都有類似的岩塊 : : 若不是,為什麼要如此命名? : 雖然例外不少,不過說大陸地殼「主要」為花崗岩組成 : 海洋地殼則是「主要」為玄武岩,應該還是算對的 : : 花崗或玄武岩與大陸或海洋有什麼關聯性? : 大陸地殼的花崗岩主體形成方式,記得還停留在理論階段尚未證實 : 這些花崗岩主體密度較低又比較厚,所以上方地勢較高比較容易是陸地 : 海洋地殼的玄武岩可以參考「海底擴張學說」 http://tinyurl.com/yzqmmzp : 密度較高卻較薄,所以地勢較為低下,通常為海洋 : : (2)板塊有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的區分嗎? : : (查過yahoo知識+,有人說板塊沒有這樣分) : : 但是課本上有寫到歐亞"大陸"板塊,菲律賓"海"板塊 : : 而從板塊分布圖中可以知道, : : 歐亞"大陸"板塊和菲律賓"海"板塊上面其實海洋和陸地都有 : : 那麼為何要取名"大陸"板塊和"海洋"板塊? 如果你有興趣的話,請去找一本英文的構造地質學 你會發現所謂的板塊(plate), 沒有人寫大陸板塊(continental plate)或海洋板塊(oceanic plate) 唯一能找到的是:海洋地殼(oceanic curst) 大陸地殼(continental crust) (眼睛博士說:這是海洋的麵包皮和大陸的麵包皮) 歐亞大陸板塊的原文: Eruasian Plate 太平洋海板塊 : Pacific Plate 兩者的名稱都不具有指稱海洋或大陸的意義存在 我們所看見的海洋或是大陸板塊,其實是翻譯上的缺失 : : (3)其實我的問題就是搞不清楚: : : "大陸與海洋地殼","大陸與海洋板塊","陸地與海洋"之間的關聯性 : : (ps 我知道板塊不等於地殼,板塊=地殼+上部地函的一部分, : : 我只是想知道它們未何命名為大陸及海洋?) 命名牽扯到歷史問題 以前大部分在大洋底下採集到的樣品分析出來,是以玄武岩的成份為主 所以認為海洋地殼已玄武岩為主 相同的,在路地上採集到的樣品通常偏向花崗岩的成份,所以當作是花崗岩為主 但如果你深入去追究 同樣有玄武岩成份的還有輝長岩 甚至在台灣,光是玄武岩就有超過十種以上的產狀,和三種以上的成份差異 如果這些都要跟國中生講清楚 我想會有家長抗議:學生被要求背誦無意義的知識 XDDDD 至於板塊部份,只是斷句問題 "歐亞大陸"板塊 "太平洋海"板塊 有人提到北美會說美洲大陸板塊嗎? 應該沒有,都是說:北美板塊或南美板塊吧 喔,忘了說,還有一個容易混淆的,就是"南極大陸"板塊 : : 還煩請大家看完我冗長的文章後,可以幫我解答 : : 感謝大家!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140.117.91.67 ※ 編輯: withdream 來自: 140.117.91.67 (10/28 15:21) ※ 編輯: withdream 來自: 140.117.91.67 (10/28 15:21) ※ 編輯: withdream 來自: 140.117.91.67 (10/28 15:23)

10/29 02:46, , 1F
「歐亞板塊」、「太平洋板塊」即可
10/29 02:46, 1F
※ 編輯: withdream 來自: 125.229.192.115 (10/29 16:26)
文章代碼(AID): #1Av_2rIG (EarthScience)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文章代碼(AID): #1Av_2rIG (EarthScien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