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 [討論] 為什么中國從明朝以后會衰運連連?

看板DummyHistory作者 (換季了)時間13年前 (2011/07/28 11:58), 編輯推噓3(305)
留言8則, 4人參與, 最新討論串10/23 (看更多)
※ 引述《ThomasJP (筆劍春秋梁父吟)》之銘言: : 儘管如此,拿清中葉以後跟明中葉以後來比較的話 : 清中葉以後面對西方的態度確實更保守 : 當然我認為最重要的原因可能是中國的人口從兩億變成四億的關係 : 過大的人口壓力極大推動了中國的保守傾向 : 不過明清之際中國文明的斷裂也無可否認是個可能的因素 我先前的提問是憑直覺而發 沒經太多考慮 那時腦中想到的畫面是南宋臨安人口密度極高 但透過高度的商業活動依然能支撐繁榮多樣的市容 至於這與保守的關聯云云 沒多想 就算了吧... 不過我剛才好奇查了中國歷史上「人口壓力」的問題 倒看到有趣的說法 摘述一些片段作參考 這位李伯重先生於《理論、方法、發展趨勢: 中國經濟史》上編 附錄一篇短文〈"過密型增長理論"不適用於明清江南農村經濟史研究〉 (Google books有線上版) 簡單說 目前學界常用「人口壓力」來解釋中國明清經濟史的問題 這種論點一般會得出以下結論: 人口成長大於資源成長,致使社會壓力增大。 然而問題就在「人口壓力」這前提是否站得住腳? 所謂的「人口壓力」一般只人口成長大於資源成長 在這樣的定義下 資源被理解為很均質的衡量指標 沒考慮到地力差異、人對資源的應用、生產技術改進、周遭經濟環境等狀況 如果我們把資源理解為生活資料(與生產相關的所有東西) 就會發現清代前中期江南地區因複種制的普及 而會於春天種植油菜花、豆等作物 另外棉、桑的產量也比明朝翻了幾倍 是以總體看清代前中期的經濟成長有較大的增加機會 反應到死老百姓的工資上 清代農民、長工的收入與消費也較明代有所增長 換句話說至少有清前中期 人口最密集的江南地區應該是稱不上有「人口壓力」 至於「人口壓力」一說為何會成為學界普遍的「先驗觀念」呢? 李先生認為 「人口壓力」早先是由賈永吉(Michel Cartier)等人提出 後來普遍得到兩岸學者的認同 從何漸漸忽略這前提是否夠牢固 而為何中國的學者會這麼快就接受「人口壓力」的說法呢? 李先生以為 這應該是反應了當代中國學者的焦慮 現在的中國無疑有龐大的人口壓力 因此不自覺地將這種情緒投射到明清經濟史上 -- ※ 發信站: 批踢踢實業坊(ptt.cc) ◆ From: 61.228.127.196

07/28 12:11, , 1F
推!
07/28 12:11, 1F

07/28 12:12, , 2F
封閉經濟體,缺乏貿易調節,人口壓力確實是個大問題
07/28 12:12, 2F

07/28 13:02, , 3F
當前流行反對中共的計劃生育﹐因此有些人一看到人口壓力
07/28 13:02, 3F

07/28 13:02, , 4F
問題時﹐就一概反對之﹐試圖証明從來沒有過任何人口壓力
07/28 13:02, 4F

07/28 13:04, , 5F
問題的存在。該派別有時易犯以局部事例代替全體﹐常截取
07/28 13:04, 5F

07/28 13:05, , 6F
特定時間、特定地區、特定事例。引用時需謹慎。
07/28 13:05, 6F

07/28 13:08, , 7F
看李先生的文字 他是用"嚴酷事實"形容當年中國人口壓力
07/28 13:08, 7F

07/28 13:08, , 8F
應該不是那一派 前
07/28 13:08, 8F
文章代碼(AID): #1ECDvdBd (DummyHistory)
討論串 (同標題文章)
本文引述了以下文章的的內容:
以下文章回應了本文
完整討論串 (本文為第 10 之 23 篇):
文章代碼(AID): #1ECDvdBd (DummyHistory)